“一点心意送给新疆阿克苏市依干其乡布隆科瑞克村小朋友,买点学习用品,本来每年织些手套给他们,今年因为要带小孩,所以没时间织了。就是用另外一种方法,把单位废品卖掉存起来的钱寄给他们,一共454.5元(2020年9月——2021年9月)。”
冬至已至,爱意暖暖,日前,宁波北仑区春晓街道民宗事务办公室收到一个“爱心信封”,里面是一笔特殊的爱心善款,还附了一张粉红色的纸条,上面一笔一画写着这笔善款的用处。
这个爱心善款出自58岁的保洁员柯华珍,这是她第7年献爱心给新疆的孩子了。
往年都是亲手织手套送过去,“去年送完手套后,想着今年家里事情比较多,没有时间织了,平时就收集废品卖掉用来捐款。” 柯华珍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打开卖废品的明细,上面一笔笔详细地记录着:2020年9月5日18.5元,2020年10月16日27元……
“每次攒到一定数量,我就用三轮车拉去卖掉,我没什么能力,只是尽自己的一点力量做了件小事。”柯华珍说。
柯华珍是当地一位农村妇女,文化不高,普通话也说得不标准。目前是一家单位做保洁,而丈夫则是某学校厨房干活的,家庭条件一般。
谈及为何给新疆小朋友送手套,柯华珍回忆:2015年10月18日那天,她在单位打扫卫生时看到了街道组织开展关爱少数民族“暖冬活动”张贴出来的爱心倡议书,回家后便把家里一些闲置的还比较新的衣服给翻了出来。在整理衣物时,柯华珍发现了一副曾给女儿织的绒线手套,手指上半部是可以露出来的。
“以前是怕女儿写作业的时候手冷,所以织了露指的手套,既保暖又不妨碍手指活动。我想冬天来了,新疆那边比我们这里更冷,读书的孩子们可能也需要这样的手套。”柯华珍说,时间紧,她就趁着工作间隙开始织,为了赶进度,她一天赶一副,在衣物收集截止日前织出了10副手套,和闲置的衣服一起捐赠了出去。
手套捐出去了,但柯华珍的手还没停。从那一年起,柯华珍都会自掏腰包购买毛线,织成手套,带上一箱学习用品,委托街道工作人员一同寄出去。
“每做一双大约需要6个小时,都是利用午休和晚上业余时间做的。”柯华珍说,她一年有半年的时间都在抽空织手套,10分钟左右吃完午饭,中午不休息织手套,晚上也会边看电视边赶工。就这样坚持着,2016年攒了20副,2017年攒了50副,2018年攒了42副,2019年攒了20副,2020年攒了25副,都如数如期送往了新疆。
柯华珍有个袋子专门用来装织手套用的工具,“这是我换的第三个袋子了。”柯阿姨拿着破旧的袋子,掩着嘴不好意思地说,因为经常从家中带到单位,下班再拿回来,边角已经磨损露白,一个手柄也已经断裂。可这个破旧的袋子里却意外整洁,不同的工具被分别摆放,新织好的手套已经用塑料袋包了起来,里面还有一团新的毛线,包装上写着“自然亲肤—宝宝绒线”。
“这种毛线比较柔软,给孩子做成手套会更舒服。”柯华珍说,担心家里老的绒线太硬,颜色又过于花哨,便自己掏钱去买了新的绒线。
7年时间,她赶织了400多个手套,一针一线都是用心、用情编织出来的。只是今年,小女儿的孩子刚出生没多久,才三个月大,需要外婆的照顾,她挤不出时间来织了,就利用在保洁时捡的废品卖的钱,捐给新疆阿克苏的孩子们。
“为了这些孩子们,我会坚持下去。”柯华珍说,她最近又准备开始织了,希望能给更多的小朋友带去温暖。
据了解,柯华珍6年前就被评为“北仑好人”,人们亲切地称呼她“手套阿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