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俞峰,27岁,萧山机场附近某酒店驻守医生
浙江在线12月17日讯 萧山来医生在机场附近的隔离点已奋战四个多月,经历过通宵奔走的夜晚,遇到过不理解也收获了不少温暖。
驻守定点隔离酒店已4个多月
头发长了,同事之间互剪
“看到隔离客人们平平安安地回去,就觉得我们的工作都是值得的。”
从萧山区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到新冠肺炎疫情隔离点,在这个27岁的医生看来,是从“按部就班、比较纯粹的日常生活进入到了随机应变、随时待命的紧绷状态”。
今年8月2日,他第一次接触隔离点的工作。过去4个多月里,他“经历过很多通宵奔走的夜晚,见到过或稚嫩或苍老的脸庞,碰到过不理解,也收获了温暖的便签纸和歪歪扭扭的简笔画……”
来俞峰和他的同事们以及很多我们不知道名字的抗疫一线的人们,在流调、转运、封控等防控链条上拼尽全力,守着,和我们一起组成了“浙世界”的那么多人。
温度和效率缺一不可
劝慰是一门技术活
隔离人员主要是四类,有从机场接过来的入境客人,有从国内中高风险地区返回杭州的客人,有与阳性病例接触的密接者和次密接者以及根据专家要求确定的重点管控人员。人情温暖和快捷有效的管理缺一不可。
隔离客人们到达的第一天,来俞峰会让他们填写身体状况表并进行评估。“有些客人有慢性病,有的孩子特别小,有窒息或者跌倒的风险。健康存在中高风险的客人,我们要每天给他们打电话关注身体状态。”来俞峰说,“有过敏性皮疹的、流鼻涕的、咽痛的,我们会帮他们做一些基础治疗并配药等。”
这4个月来,来俞峰驻守的隔离酒店里的隔离人员陆陆续续,没怎么间断过。陌生的外国朋友、老人、孩子,他们走进隔离酒店,呆上7-14天,或者更久。
隔离人员来的时候要做核酸检测,隔离期满后也要做,最后一次核酸结果出来后,按照相关要求才能解除管控。
酒店里年龄最小做核酸检测的孩子,才3个月大,“圆圆的眼睛望着我。”70多岁的老人做核酸时,“眼里写着紧张和担心,我让老人家不要紧张。”
来俞峰见过来自国外的年轻人进入酒店隔离。有位平时工作繁忙的年轻人隔离第三天时,感觉时不时胸闷、喘不上气。“其实是因为隔离,突然从忙碌的工作状态变得啥也干不了,再加上他本身比较敏感出现的焦虑”。来俞峰和对方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
怎么劝慰他们,来俞峰的办法是将心比心:“其实我们和你们是一样的,只是我们隔离的时间更长,然后跟他们说我是怎么进行自我调整的。”
遇到过感谢和温暖
做好了在隔离点过年的准备
在隔离者和医护人员的小群里,每天都会有大量的问题,需要来俞峰和同事们及时回复解决。“他们需要一个心理支柱或者宣泄的地方,如果我们不及时回复,可能会加重他们的焦虑。”
遇到更多的是暖心的事儿,这让来俞峰和同事们觉得,“我们的工作都是值得的。”
他手机里一直存着一张照片,那是两箱从澳大利亚悉尼入境的隔离客人送来的饮料,箱子上黄色的便贴纸上写着:“致酒店所有防疫人员,工作人员,安保人员,谢谢!”
来俞峰还小心地把幼儿园小朋友们画的歪歪扭扭的简笔画和折的小爱心保存了起来,“全都是孩子们满满的感激”。
他们驻点的这个隔离酒店有146个房间,人最多的时候,曾经所有房间都住满。
算来,来俞峰已经很久没能回滨江见父母了。偶尔一周里能有时间和父母通个电话,老人家说的最多的也是提醒儿子做好防护。
“工作12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最忙的时候从早上八点开始到后半夜两点钟……”饭点到了,盒饭也到了,可来俞峰和同事们却常常赶不上吃口热乎的。
4个月不能离开隔离点,大家的头发都长长了,就互相帮着对方剪头发。来俞峰现在的短发,就是护士小姐姐帮他理的。
“我们这个团队就是拧成一根绳,不断磨合,互相鼓励。”来俞峰已经做好了在隔离点过年的准备,“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大家都能平平安安的,这也是我们所有医护人员努力的目标。”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