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13日讯(记者 徐子渊 见习记者 郑铭磊)7月11日至12日,第十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主体赛决赛在杭州举行,来自全国29个省份的219名青年技能人才汇聚一堂,展开激烈角逐。
作为学生组青年职业技能的顶级赛事,这已是大赛第三次来到杭州。本次比赛设置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车工3个竞赛工种,参赛选手均为16至25周岁的全日制在籍学生。
此次赛事有何不同?体现出哪些职业变化与发展?记者在赛后采访了参赛选手和主办方相关负责人。
与市场需求更贴近
本次技能大赛上首设全新竞赛工种——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该赛项共有59人参加决赛,其中年龄最小的选手仅17岁。
全新赛项的设置,与市场需求不谋而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等单位发布的《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显示,未来5年,预计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运维员需求均达到125万左右。
“该岗位工作涉及装配、编程、工艺参数等多方面内容,不仅需要从业者有较好的学习能力,还需具备创新能力,不断优化流程,提出最优解。”工业机器人操作员赛项裁判长闫虎民说。近年来各个学校逐步增设相关专业,技能大赛上也出现该岗位的竞赛工种,两者相辅相成,既能快速规范相应职业技能标准,也为教学培训内容和开发新教材新课程提供依据和参照。
本次大赛的车工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员(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赛项属于“老面孔”,但也根据市场需求增添了新环节。
车工赛项不仅需要选手完成组合件,还要完成轴类零件测绘。“往届只需要求完成一个物件,而今年选手要完成一个产品。”车工赛项裁判长王飞说,这就需比赛作品具备一定的功能性,要符合生产实际。
计算机程序设计员(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赛项特点更明显,注重云网融合、网络运维自动化以及敏捷开发。该赛项裁判张建勋解释,以往比赛注重的是软件开发能力,而今年更注重融合能力。选手还需具备运维知识,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
竞赛职业(工种)设置的变化,不仅为产业积蓄人才力量,还进一步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市场对接、社会需求同步。
与产业联系更紧密
本次比赛设置的3个赛项,均采取理论结合实践的考察方式。
为什么是这3个赛项?“比赛赛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结合当下产业发展与地方产业特色来确定。”赛事主办方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19年开始,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在原有职业组和青年组的基础上,特设学生组。该组别设置以来,决赛3次落地杭州,看中的正是杭州的产业发展。
近年来,杭州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一方面推动数字经济向技术创新迭代升级,持续发展大数据、云计算、数字视觉等产业;另一方面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高质量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赛场上,数字经济与云计算,未来工厂与工业机器人……二者交相呼应。
为进一步达成“以赛促学”的目的,营造“技能强国、技能报国”的浓厚氛围,主办方把决赛放在了杭州市钱塘区。这里制造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云集,一条描述产业发展的链条清晰可见。
今年上半年印发的《钱塘区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新增应用工业机器人1500台以上。同时,加大工程技术、科技制造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如今,这些布局已在赛场上有所体现。
选手目标更明晰
比赛中,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学生同台竞技。参赛选手中有202名00后,占比超九成,成为赛场上的主力军。
比赛对于每位选手的意义不同,有的为学习,有的则是明确了未来职业选择的方向。他们有一个共识——学好技能亦是成才。
00后刘绍珍是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赛项的选手。在她看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难度大、挑战性强,“但我就喜欢有挑战的事儿,也很看好这个专业的前景。”刘绍珍表示,她选择在这个专业上持续深造。
车工工种参赛选手杨海波说:“比赛结束我就去企业报到,开始工作。岗位跟我的专业很对口。”杨海波所在的学校,开设的专业紧密对接地方主导产业,不仅在课程设置上贴合企业生产实际,还给予学生较多机会进入企业实习。大部分学生还未毕业,就已对接好了意向单位。
对进入职校的学生来说,“振兴杯”一直是他们心中最向往的竞技舞台。作为第十六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模具工(冲压)赛项第一名的胡友阳,毕业后就进入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他不仅在企业里找到了归属感,更找到了技能发展的平台。
“振兴杯”对新职业技术技能高度重视,不仅为新职业技能人才开辟发展通道、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更激励着越来越多的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