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25日讯(记者 王雨红 沈烨婷 共享联盟海盐站 杨克宇 邵祺)海盐县通元镇雪水港村,一个隐匿于山水间的村落。盛夏,嗅着村口稻田的清香,我们好像闯入一幅览山望水忆乡愁的水墨画中。
很难想象,十多年前,因为开矿与养猪,这里的山水曾“满目疮痍”。
一场宣讲,唤醒了小村庄。《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写道,2006年1月4日,习近平来到嘉兴市海盐县通元镇雪水港村,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话题,向海盐160多位村支书和县、乡镇负责人作专题宣讲。他说,建设新农村是全党全社会的头等大事。
16年的时光流转,灿若星辰。殷殷嘱托,被干部群众牢牢铭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感,也清晰地写在了广袤大地上。
生态提升,是雪水港村走的第一步。
“过去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环绕村落的小山被逐一开采,村子环境很糟糕。”雪水港村党总支书记陈余良说,2006年,雪水港村关停所有矿厂,恢复和重建因采矿损毁的植被,全面实施复绿。
雪水港村村貌。 本报记者 王志杰 摄
这一步也踏在了时代的节拍上。十多年来,浙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雪水港村也在一轮轮美丽乡村建设中,先后建成雪水客厅、郊野公园等9个生态提升项目,并获得了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级绿化示范村等荣誉。今年,邻里中心、多功能运动场等正紧锣密鼓地施工。
村民的获得感满满。正在家门口树荫下与邻居一起纳凉的77岁村民陈新祖说:“和16年前比,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16年前,作为基层党员代表的他,在村党员活动室现场聆听了习近平同志的宣讲。每每提及,陈新祖都会激动地讲起当时的情景和他的新生活。16年间,他家的人均年收入从1万元提升到4.7万元,去年还搬进了新建的三层小洋房。
喜悦,不只洋溢在陈新祖的脸上。公交车通到家门口、县城专家定期到卫生院坐诊、老人住有所居……过去5年,海盐坚持高品质民生供给,每年近80%的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在城乡面貌迅速蝶变中,大大增进民生福祉。“城里有的,我们也有。”纳凉的村民们笑得十分爽朗。
精心呵护的生态优势,也演变成雪水港村的发展优势。“现在我们村成了‘网红’,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陈余良说,雪水港村去年共接待游客2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42.5万元,村集体年收入已由2006年的46.2万元提升到2021年的245.69万元。
来村里的不仅有游客,还有年轻创客。海归舒华伦便是其中之一。在考察了上海、广州等地后,他将创业天地选在雪水港村,成立嘉兴融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有机瓜果。“3年前,听说家乡要打造农业经济开发区,描绘的蓝图十分吸引我。”舒华伦说,经过几年的奋斗,该公司今年产值预计可达800万元。
除了融禾农业,这几年,北山北农场、龙兴供销等近10个现代高效农业生产项目接连落地。
这些好项目给雪水港村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促进共同富裕。“家门口就能赚钱,每个月收入4000多元。”村民崔金良说。如今,300多名村民在本村找到了新工作。
雪水港村并不满足——向“未来”,是它的勃勃雄心。
今年起,浙江省每年将建设200个以上未来乡村,雪水港村被列入首批试点名单。在村展示馆内,陈余良兴奋地跟我们展示“低碳村落”的规划。全电景区、低碳民宿、智能温控……立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雪水港村以数字赋能推进未来乡村绿色循环发展。
临近傍晚,一阵饭香飘来,原来是村民马惠民正在做晚饭。走进他家一瞧,厨房灶台上,进柴口、出烟孔一个不少,却不用一根柴火。2019年,雪水港村在全省率先实行“柴改电”,全村590余户家庭做饭不再烧柴,每年可减少柴火消耗约8.6吨,减排硫氧化物0.36吨。
事实上,农户、企业用能高不高,雪水港村光明驿站的“碳画像三色图”一目了然。通过数字化手段,该图能精准挖掘“降碳”潜在客户。“我们还将提供能效诊断、节能改造等综合能源方案,协助降低用能成本、提升农村综合能效水平。”光明驿站工作人员马海娟说。
如今,绿色低碳成了雪水港村的新风尚。漫步村庄,利用光伏供电的路灯、栈道、停车场等随处可见,包含健康e站、智慧农业等多个项目的数字乡村实验室也正火热动工,绿色清洁能源已融进产业、交通、邻里等应用场景。
寻访接近尾声,夜幕下田间栈道亮起了景观灯,远处正在饭后散步的村民,乘着凉风,沐着微光,卸下一日的疲乏。
新农村是什么模样?在雪水港村的一天寻访中,答案渐渐明晰,就在田间地头生动着,在村民的笑脸绽放着。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