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里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留下来的茶树,每亩地年产茶油不到5公斤。如今,在富阳油茶专家的技术指导下,每亩地能生产10-15公斤的茶油。”提起自己满满当当的收获,缙云县三溪乡的农户项长明的脸上布满笑容,“那里的茶油产量还要高呢!”朝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那是一片新种植的油茶树,绿意盎然的油茶林映入农户眼帘,流露着希望的光芒。
2022年,是缙云-富阳山海协作助推乡村振兴科技合作第三年,从“油茶经济”到“林下经济”,在富阳区发改局牵头下,富阳区科技局多次派遣专家至缙云县进行培训指导,通过经济帮扶与技术帮扶“双管齐下”,为缙云县企业注入了技术力量,也为山区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
低产林改造、新品种种植
每位农户每年增收3000元
缙云县三溪乡和石笕乡地处偏远,油茶是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缙云特色林业产业。“缙云县原有油茶老林50000多亩,但油茶老林树体老化严重、良种林分比例低、林地贫瘠等问题导致油茶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驻缙云县科技特派员叶淑媛说道。因此,如何在重新恢复油茶低产林生长能力的同时,又做到最大限度节省人力、成本是团队成员亟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主要通过新品种育苗推广和老化低产林幼化提升的方式来改善油茶林的现有状态。”姚小华研究员是团队成员之一,此次帮扶他带来了此前研发出的能有效促进树体生长、恢复树势、提高鲜果产量、穗条质量及采穗能力的油茶截干复壮更新技术。根据三溪乡厚仁村油茶林老化、密度过大、光照不良、营养跟不上等特点,团队成员在去年油茶老林采取截掉一行,留下一行遮荫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了截2留1、截3留1等不同密度的截干措施,顺利完成了100亩油茶低产林改造工作。
同时,在厚仁村曹山、水牛岩坪等地引进长林系列油茶新品种3号、4号、18号、40号、53号,建立长林系列油茶新品种基地30亩。姚小华表示:“在新的油茶林,平均每亩地一年的采油量能达到30公斤以上,1公斤的茶油能为农户创收120元左右。油茶老林的产量,也从原先平均每亩不到5公斤涨到每亩十几公斤,翻了2-3倍。”
此外,团队一行人还在当地开展了技术培训、试验研究。据叶淑媛透露,2021年共建立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林101.75亩,建设长林系列油茶新品种示范基地30亩,培训技术人员115人,带动31户农户增收致富。较截干疏伐前每亩增加经济效益1104元,全年共产生油茶经济效益150万元,为每户农民增加3000元左右的收入。
如今,通过技术帮扶,农户们已经能够自行进行油茶树种植培育,油茶示范基地的茶树长势良好,为农户们提供了持续稳定的收入。一个月后,乡里的村民们又要开启忙碌的“收获季“,沉甸甸的果实将迎着秋风为他们送来丰收的喜悦。
开展林下经济种植,
唱响绿色共富“协奏曲”
“毛竹林里的竹荪都已经丰收啦!”浙江芝护康生物(竹林灵芝)公司负责人李望杰开心地说道。从去年开始,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研究员谢锦忠便前往缙云对当地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针对缙云本地的实际需求,双方决定开展竹荪和大球盖菇种植。“这是目前林下经济种植中食用菌方面效益较好的品种,正在全国推广。”走进毛竹林可以看到,此前种植的竹荪已全部丰收,而现在林地里是一片农户们在种植大球盖菇的忙碌景象。
“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林下空间和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进行种植,在节省耕地的同时能够保障粮食安全,对于乡村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谢锦忠介绍道,缙云生态环境良好,开展林下种植还能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山区老人、妇女的就业问题。
今年3月,专家组建立起了10亩毛竹林下竹荪仿野生栽培示范林,并现场指导50吨竹屑的堆沤发酵和林地清理、整地等工作。项目组专家还专程赴缙云县大源镇缙云县龙源茶叶有限公司对种植地现场进行了踏勘,选定了2亩竹荪种植示范地,并为茶厂工人开展了种植沟挖掘、种植方法和荫棚搭建等技术要点的初步培训。
不久前,竹荪种植迎来了大丰收,平均每亩地收获了90斤干品,每斤干品售价可以达到350元至400元,共计为两个公司各创下十几万元的收益。谢锦忠表示:“种植一亩地竹荪需要花费40工劳动力,整个竹荪种植期已经为不少工人解决了临时就业问题。”
“6000包大球盖菇菌种已到!”就在几天前,原先种植竹荪的林地里已经换上了大球盖菇,“毛竹林地的重复利用能够减少喷灌等基础设施的消耗。”谢锦忠指着山顶说道,“除了10亩的毛竹林,茶园里还有2亩种植基地,预计每亩地能够收获菌菇2500斤以上。”
一个半月后,毛竹林将迎来今年第二个丰收季,届时,谢锦忠也会再次前往缙云,与当地的农户一同见证在“海动力”灌溉下林地间大球盖菇的丰收景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