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7日讯(记者 黄宁璐 通讯员 张琦琪 丁益斌 共享联盟·普陀 胡 晓)早上6时许,天刚蒙蒙亮,57岁的乡村医生王苏成就起床了。这是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吃完早餐,步行5分钟,她赶到舟山市普陀区虾峙镇晨港村双山卫生室,给乡亲们看病。
不一会儿,10余平方米的诊室里,患者陆续到来。量血压、问病情、配新药,一上午下来,王苏成几乎没停过。一说起王医生,大家都赞不绝口:“苏成是阿拉村民自家的医生,守了我们几十年了,比亲人还亲。”
双山岛是虾峙镇的一座悬水小岛,面积只有0.72平方公里。因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近年来岛上居民从1000余人减到了现在的58人。就在人们纷纷外迁的时候,王苏成却几次放弃调往本岛卫生院与家人团聚的机会,35年如一日坚守在小岛上,守护着海岛居民的健康。
“学成后,我一定要把乡亲们服务得更好”
近日,记者从舟山本岛坐船1个小时来到虾峙镇,再搭乘小船,10多分钟后抵达双山岛。从码头沿着小道一路向上,有一间面朝大海的乡村卫生室,这就是王苏成工作了30多年的地方。
“胃又不舒服了?平时太甜、太咸的东西都不要吃,我给您配点药。”“您今天再不过来,我就要给您打电话了,血压还是要按时来测。”……1.6米左右的清瘦个头、干净朴素的穿着、干练的短发,满脸笑容的王苏成正耐心地为一位老人看病。
王苏成是土生土长的双山人。1987年,当地村民还有上千人,年轻的她成了岛上“赤脚医生”的帮手。1997年,因乡村医生短缺,虾峙镇中心卫生院组织年轻人学习考证充实队伍,认真上进的王苏成成为其中之一。“学成后,我一定要把乡亲们服务得更好。”深知海岛就医难的王苏成当时在心底许下了承诺。
通过3年科班进修,王苏成考取了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回到双山岛行医,后来又通过刻苦学习成为全科医生。这些年来,舟山本岛的乡村卫生院和民营医疗机构都曾向王苏成抛来“绣球”,她都婉拒了。“现在岛上还住着58位老人,年龄大多在75岁以上。”王苏成皱了皱眉说。
因为接触的都是老人,王苏成总是不自觉地拉长看诊时间,动作和缓一点,问得仔细一点,交代清楚一点。“阿姨,这个药一次吃3粒,每天吃两次,不要忘记哦。”王苏成一边说,一边拿起笔在药盒上画了3个圈,圈圈下面又写了数字“2”。这简明易懂的医嘱,双山岛的老人们一看就懂。
都说称呼最能反映出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在双山岛上,村民们只有在开玩笑时,才会叫王苏成为“王医生”。平时,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苏成”。
“苏成就像我的女儿一样,有她在,我心里踏实”
“有位老病患药快用完了,我去看看。”临近中午,王苏成喝了口水,拎起5公斤重的药箱前往村民陈阿婆家中。陈阿婆今年70多岁,腿脚不便,患有高血压和老年痴呆症,由保姆在照顾,王苏成一有空便会去探望。
顶着强劲的海风,王苏成沿着海边疾走,不到5分钟就到了老人家中。“阿姨,我是苏成,我来看你了,最近有没有哪里不舒服?”一进门,王苏成就笑盈盈地跟老人打招呼。“以前陈阿婆每次看到我来就很高兴,最近半年越来越记不起来人和事了。”看着床上的老人,王苏成的眼里满是疼惜。她从药箱里拿出仪器给老人测血压、听呼吸,“血压还比较稳定,药一定要记得按时吃。”王苏成用尽可能慢的语速说,陈阿婆点了点头,似乎听懂了。
像这种患有慢性病、需要定期随访的老病患,岛上有10多个。王苏成每月至少要上门一次。不仅如此,不论白天黑夜,王苏成的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凡是有人身体不适,只要一个电话,王苏成随叫随到。
记得有一个冬夜,电话突然响起,原来是村里有位老大妈突发疾病,请求出诊。已经睡下的王苏成立马穿上衣服跑出门,顶着刺骨的寒风,翻过崎岖的山路,直奔患者家中。王苏成赶到后,患者已经说不清话,经初步诊断考虑是脑溢血,需第一时间送往本岛大医院。她立马求助乡镇调派船只来接,自己和村民一起用担架将患者抬到船上,一路上不停地鼓励患者。瘦弱的她用尽了全身力气,为救治抢得最佳时间。
“苏成就像我的女儿一样,有她在,我心里踏实。”今年92岁的夏阿婆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此前住在距离卫生院较远的地方,后来搬到卫生院隔壁居住,为的就是离王苏成近一些。成为“邻居”后,王苏成每天都会观察、询问老人的身体状态,适时调整用药,现在阿婆的身体很健朗。
老人们从虾峙岛上买来什么新鲜蔬菜,总不忘带一些给苏成;不会用电器,看不懂说明书,老人们就喊苏成来帮忙;有什么心事,就找苏成聊聊……一起生活了30多年,在他们眼中,王苏成早已不仅仅是医生,更像是他们的亲人。遇上什么紧急状况,儿女可能不在身边,但王苏成永远都在。
“我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做着平平常常的事”
为了服务岛上百姓,王苏成常常双休日也不休息,即使自己生病请假也依然挂念着老人。
有一年冬天,王苏成在出诊路上扭伤了脚,整个脚踝又红又肿,拍片显示骨折,医生建议她躺在床上休养一个月。顶班的乡村医生因为交通不便打起了退堂鼓,村民电话一个接一个打进来,听到电话那头老人们焦急的声音,王苏成躺不牢了,仅休息了半个月就一瘸一拐地回到岗位上。
“自己辛苦点没什么,就是这么多年来,亏欠了女儿。”说到这儿,王苏成眼泛泪花。她告诉记者,女儿在普陀中学上高中时常常生病,明明自己就是做医生的,却没法去照顾女儿,这让她心如刀绞。为了孩子,王苏成第一次动了离开小岛的念头,鼓起勇气准备和村民们道别。但面对村民们的求助来电,和一声声“苏成,你辛苦啊”的问候,她心软了,最终还是选择了割舍“小家”,继续守护岛上的“大家”。
不知不觉,夜幕降临,而王苏成依然还在忙碌:整理药品核对数目,填写健康档案,为第二天的上门服务做准备……
这时,在杭州工作的女儿打来视频电话,王苏成立马精神起来,脸上的疲倦也被欣喜代替。“天冷了,记得给自己换条大被子,还有外卖要少吃,有时间自己烧烧……”王苏成拿着手机不停叮嘱。驻守在小岛,王苏成与家人们聚少离多,对亲人的关心与思念,只能寄托在电话、视频中。
“我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做着平平常常的事。”在接受采访时,王苏成一直将这句话挂在嘴边。然而大家都知道,一件事坚守35年,有多么不容易。
东海深处的双山岛,木槿花谢了又开,毛竹长了一茬又一茬。而王苏成始终如一,扎根海岛医疗卫生事业——0.72平方公里、58个老人,是她最大的牵挂。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