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
杭州丝绸早已声名远扬,“丝绸之府”的名号名副其实。
在漫长的丝织历史中,杭州中国丝绸城的存在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7年11月,在杭州市中心体育场路和凤起路之间的黄金地段,一条贯穿南北的街巷,有了新名字——杭州丝绸市场。
几经升级改造,第一个国字号丝绸城就此诞生。
2022年11月18日,杭州中国丝绸城即将迎来35岁生日。
一座丝绸城,半部浮沉史。
前几天,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发起了有关丝绸城的征集,后台收到了不少老照片和老故事(专题报道戳这里)。
1】丝绸市场的诞生和第一批“72房客”
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杭州下城区政府,着手成立“杭州丝绸市场领导小组”。
经过半年的攻坚克难,用30万元资金起家,杭州中国丝绸城的前身杭州丝绸市场诞生,选址就在十五家园西健康路。这里原本地势低洼,一下雨就淹,是杭州老底子有名的“龙须沟”。后来这一片整体整治,环境提升,造了不少新房子。
1987年8月,杭州丝绸市场西健康路一期工程未建市场前的旧景
在西健康路靠近凤起路的这一头,盖起了72间门面房,老底子戏称“72家房客”。
这七十二家房客就是丝绸市场最早一批的商户。
1987年11月15日丝绸市场开业典礼
此后,许多乡镇企业、个体户纷纷响应。喜得宝、福华、杭丝联、都锦生一些大厂、名厂也都紧随其后入驻杭州丝绸市场。
门店供不应求。
很快,杭州丝绸市场进行了扩容,在现在的中健康路位置,新造了七八十间房子,市场档次也随之提升。
丝绸服饰、领带、丝绸面料等都出现在了市场里,产品形态更加丰富。
1989年1月,杭州丝绸市场三期工程西健康路修建现场
市场名声大噪,“首届杭州丝绸展览展销会”开到了北京,五块钱一张门票卖到了三十块钱。
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纷纷抛来橄榄枝,邀请杭州丝绸市场去办展。
二十多年后的2009年,丝绸城管委会得到了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的认可,“杭州丝绸城”更名为“杭州中国丝绸城”获批,第一个国字号丝绸城就此诞生。
“全国百强批发交易大市场”“全国诚信规范市场”“中国行业500强”等荣誉纷至沓来。
2020年,丝绸城迎来它历史中的又一个转折点。
经过近5个月的精心打造,11月19日晚上,杭州中国丝绸城街区亮灯,精彩开街。
2】当年丝绸市场车水马龙,“人们排着队拿货”
没有人比林迪更了解杭州中国丝绸城。
他的整个童年、18岁出国之前的大部分时光都在丝绸城里度过。
1987年,林迪3岁。
那年秋天,父母带着他,从原来老建国北路上的轻纺城,搬到了丝绸市场靠近南门的档口开起了店面。
林家的店面主营丝绸面料,是丝绸城最早的72房客之一。
“当时这个位置的摊位非常火爆,几乎一铺难求。”
林迪的父亲从国营工厂出来后下海,做过不少行当,最终选择丝绸。林父认为杭州的桑蚕丝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还幼年的林迪,依然记得当时的车水马龙。
“真的很热闹的,大家都差不多的玻璃柜台,把最好的货都摆在外面。那时候整条街还能通车,白天街上都是自行车和人。一般上午全国各地的客人来这里进货,傍晚四五点,上下货的大车都能开进来。”林迪告诉记者,大家都是排队拿货,“供不应求”。
生意好,开店一两年,林家又租下了一家店铺,后来陆陆续续增加到了4家。
丝绸城让林家赚到了第一桶金,也真实改变了林家的生活。
高中毕业后的林迪去了加拿大读大学,然后成家立业。
每年他都会回家,看到丝绸城的变化,他非常感慨,“一年比一年漂亮。”
因为父母年纪越来越大,2015年,林迪回国“继承家业”。
学经济的他重新认识丝绸,并慢慢懂得了父辈的坚持和守望,“这份家业我要一直守下去”。
3】国外都有粉丝,手工旗袍店找到高光时刻
65岁,当其他同龄人正在跳广场舞、和小姐妹出游的时候,蒋明还在专注自己喜欢的领域——做旗袍。
她的“蒋氏旗袍”深藏在杭州中国丝绸城中,从来不缺生意,顾客年龄跨越挺大,她家的粉丝说喜欢这独一份的手工制作。
蒋明的店里,无论是墙上还是货架上,都挂着她得意的作品。
退休前,她是杭州利民中式服装厂一名手艺精湛的老师傅。
杭州还没有丝绸城的时候,像红雷丝织厂、幸福丝织厂、杭州稠厂、福华丝织厂都很分散,蒋明骑着自行车要跑很多个市场,才能帮单位进到货。
自从有了丝绸城,所有丝织厂的货都集中到了这里。“当时店铺都很简陋的,很朴实,但是真的货真价实。我们厂的面料和辅料都从这里进货。”
蒋明那时候就在想:我要是能在这条街上有个店该多好。
“当年这里实在太火爆了,想要有个店铺,要排队。”蒋明把自己的第一家店开在了老的人民电影院对面。不到3个月,店关门了。她想想,还得是当年的丝绸城。
在丝绸城有个店的梦想,蒋明是在2000年实现的。
彼时,她做旗袍的手艺已经为她积累了很多的口碑和粉丝。她的旗袍远销国外。当年姚明来杭州,蒋明为姚明做过一身唐装。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服装、2015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礼服,都出自蒋明之手。
对丝绸城,蒋明很感恩。
“杭州中国丝绸城给了我这样一个普通老太太展示自己的舞台,因为有了这个舞台,后面的荣誉才能接踵而至。”
第二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的“拱墅工匠”……还去中国美院、浙江传媒学院授课,蒋明说,在丝绸城的22年,是她人生的高光时刻。
包括蒋明和林迪在内,35岁的中国丝绸城如今有400多家商户。
他们中的每一户都在这条街上洒下过汗水。
他们也都有和丝绸城说不完的故事。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将会继续走进丝绸城的一家家小店,分享他们和丝绸城的奋斗故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