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9日讯(记者 严粒粒)绕过半个西湖景区,再沿钱塘江走一程,车停在杭州之江度假区的之江文化中心一大片工地旁。结顶不久的浙江文学馆就在不远处。这是目前国内规模仅次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单体文学馆项目。
“工程进度真快,几天没来,幕墙都贴了一大半。”从2021年底任浙江文学馆馆长起,这段“上班”的路,程士庆已经走过很多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就是增强全民族精神力量。
浙江文学馆以及它所在的浙江全新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之江文化中心,人们一直抱有好奇和期待。
这天,同行的还有浙大文学院(筹)教授黄健,他是浙江文学馆现代文学展陈大纲编写特聘专家。“上次来是半年前,大楼只有水泥架子。”伴着文学馆从无形的概念到有形的空间,黄健时常会感叹:“浙江建起文学馆,是回应历史,关照现实,也是展望未来。”
浙江是有资格建立文学馆的。
“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和“靖康之难”带来的3次“衣冠南渡”,中国文化中心由北向南转移,为浙江文学蓬勃奠定基础。到了现代,浙江文学迎来高光。
黄健有个形象的比喻:“浙江现代文学的天空上,挂着两个太阳、若干个月亮和无数颗星星。”“太阳”是鲁迅和茅盾,“月亮”有郁达夫、徐志摩、戴望舒、夏衍、艾青、丰子恺、穆旦等大家,刘大白、王鲁彦、巴人(王任叔)、许钦文、殷夫、柔石、徐訏、苏青等一批名人则是星星。
黄健在编纂《“两浙”作家与中国新文学》时做过统计,能够载入史册的中国现代文学名家总共不到600人,籍贯是浙江的就占214人,这还不算巴金、朱自清等这类祖籍或原籍是浙江的。
浙江也在等待一座文学馆。
2002年,浙江省作家协会报告希望“建造一个集文学展览、文学培训、文学讲座、文学交流于一体的文学场馆”。20年后的今天,任务落到了这一代人的身上。
2019年奠基开工,数月前常设展陈大纲出炉,几天前项目布展陈列概念方案编制进入招投标阶段……“展陈大纲只是回答了‘展什么’,‘怎么展’才是关键。”眼见大楼起,程士庆兴奋,也有压力。
论展览实物,程士庆清楚,根本比不过近百万量级藏品的中国现代文学馆——这所全国最早建起的文学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专业文学资料中心,60%的藏品是浙江文学家的。更不用说,文学是书,是字,是抽象的概念,展示难、转化也难。
之江文化中心主要由浙江文学馆、浙江省博物馆新馆、浙江图书馆新馆、浙江省非遗馆围合而成。“博物馆有文物,图书馆有书,非遗馆光做小吃的文章都做不完。我们是‘夹缝中生存’,不是‘上天’,就是‘入地’。”对浙江文学馆的定位和面临的挑战,程士庆的认知是清醒的。
大家都在期待之江文化中心成为浙江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样板,“有流量,能出圈”。中国作协副主席兼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对全新的浙江文学馆的寄望是有所突破,打造具有引领意义的新标杆。用程士庆的话说,浙江文学馆要打造成为浙江新时代文学的原点地标。
文学馆如何无中生有,有中出新?
黄健认为,文学是一种精神体验、情感体悟,有足够的参与感,才能满足人们的期待。同时,与浙江文学院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浙江文学馆,也要承担繁荣创作和服务公众的双重责任。“想清楚这两点,很考验运营方的格局和能力。”他说。
“我们不单单要展示文学成就,还要想方设法让文学‘活起来、动起来、潮起来’,才能服务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助推文学浙军勇攀高峰。”程士庆领着我们从最高的七楼一层层往下走。空间虽是毛坯,但文学馆未来的轮廓清晰——
7层主题“文学创作”,有观影厅可以服务小说影视改编研讨,数个工作室可以给驻馆作家提供会客、创作空间;6层聚焦“文学交流”,国际会议厅设计了同声翻译系统,方便开展文学“走出去”和“引进来”活动;5层聚焦“文学教育”,有阶梯教室可以办校园课本剧展演,有课堂开设琴棋书画通识教育;4楼聚焦“文学生活”,开放式空间足够打造沉浸式体检的“元宇宙”。
作为浙江从古代到现当代的文学展陈空间,依次为“文坛”“文运”“文脉”和“文存”的3层到地下1层也不拘泥于展陈。文学脱口秀、适合打卡的古代诗路装置,还有经典作品场景还原……文学是一切艺术的母体,拓展的空间无限。
考察、交流、谈合作……程士庆忙着让想法落地。他透露:“明年9月25日开馆当天是鲁迅诞辰,同时浙江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所以开馆活动的主题是‘回家’。我们打算举办两大主题展览。一是与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办‘红色经典文学大展’,请回包括茅盾《子夜》手稿在内的上百部革命文学经典手稿;二是举办全国六大鲁迅博物馆珍藏联展,让全套《鲁迅日记》手稿‘回家’。那将是一场跨越时代、跨越空间的精神对谈。”
让我们把视线从浙江文学馆拉回到之江文化中心,物质生活日益丰足的浙江人民对精神高地的渴望是迫切的。
就像记者在一篇微信文章下,看到一位老人的留言——
我每天推窗都能看到建筑工地。七八年前买房子时,售楼人员说那边要建文化场馆,现在终于要等到了。我知道,这里将是之江文化中心。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