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如何走进国家博物馆:国宝重光背后的热爱与坚持

字体:
—2022—
11/28
07:53:54
2022-11-28 07:53:54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娇俨

  观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林云龙 摄

  穿越千年的翰墨丹青先是由“画”入“书”,又由“书”到“展”——中国历代绘画在新时代传承转化中经历的这几次飞跃,通过国家博物馆“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集中呈现在世人面前。

  展览自9月底开幕以来,观众参观热情持续高涨。截至目前,观展人数已近16万。近6000平方米的空间,1700余幅历代绘画佳作高清打样稿,贯穿浩瀚历史,以铺天盖地、精品满目的视觉冲击力,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极为震撼的印象,充分展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广阔前景。

  有赖“大系”团队17年如一日的努力,散布海内外的中国绘画实现了从物质形态向数字形态的转化。如何让艺术瑰宝穿越历史烟云、突破时空界限,在新时代更好地“活起来”“用起来”,是新的课题、新的使命。

  自2021年4月至今,“大系”先后在省内外举办了7次各具特色的阶段性成果展,并最终登上国博舞台。这一系列高质量的展览,展示了“大系”这一重大标志性文化成果的中国特色、中国韵味、中国气派。此刻回望,个中况味,值得细细讲述。

  从“零经验”到惊艳国博

  “大系”成果展巡展工作从去年4月正式启动。“大系”团队不仅要高质量完成最后的增补拍摄和图书编纂出版任务,还需要着手策划展览,多项工作齐头并进。

  对团队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策展都是一个“零经验”的事儿。大家把浙江大学出版社的样书库房改造成实验场地,在这里完成了一个略显简陋的展览。这是“大系”成果展迈出的第一步。

  数码打样稿画作初次尝试装裱,没有专门调配的灯光,场地空间也不大……尽管有种种限制,但这次展览却理清了成果展的中心思想和脉络,奠定了整体风格,并为社会各界人士深入了解“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开辟了一个崭新窗口。

  当年9月,“大系”成果展走向省外,来到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这次展览,不仅尽数呈现了“盛世修典,久久为功”“咫尺万里,纵览千年”“四海汇聚,寰宇共赏”“科学转化,创新发展”四大板块,还通过3D打印技术还原了大足石刻经典石窟造像,用沉浸式、互动影像声音装置实现传统绘画的活化与审美再现。

  “大系”团队清点画作。拍友 徐耀 摄

  每一次展览,都是在积聚经验。

  继川美之后,“大系”团队于2021年11月在浙大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策划推出规模更加完整的成果展。通过满满当当4个展厅的陈列,展览向观众讲述的,是“盛世修典”这一伟业本身的故事。布满一整面墙的“大系”编纂出版工作大事记,记录着这段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的历程。展厅内,很多图像是经“大系”采集、出版及本次展览,方才第一次高清晰地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

  成长,随处可见。

  “大系”团队成员王惠泽参与了川美和浙大艺博馆展览的备展任务,亲眼见证了巡展初期微信导览程序从无到有。

  现在的“盛世修典”导览程序中囊括了“大系”全集的内容,成为观众深入了解“大系”的通道。通过查找画名、画家名或点击分类专题,用户可以品读作品专业介绍、收听语音导览、观看“每日中华名画”短视频等,还可以通过VR看展功能在线游览博物馆展厅。但在最初,“大系”团队并不清楚小程序前、后端页面的视觉、内容该如何呈现,使用户获得愉悦的使用体验。于是,他们配合杭州原数科技团队,参考国内外众多博物馆官网和数字平台内容,听取使用者的意见,在最初的两次展览中开始尝试、不断修改,“摸着石头过河”,逐步构建起集查询、展示、策展、展品出入库管理等为一体的小程序体系,方便观众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之后的布展效率。

  时间迈入2022年,春天,位于西子湖畔的浙江美术馆迎来了“大系”先秦汉唐、宋、元画特展,成为杭城的一场文化盛事,数以万计的观众为之倾倒,浙江美术馆的预约平台常常提前数天就满额。

  这是一次丰收的时刻。中国古代绘画的魅力被现代观众认可,“大系”团队的努力也被见证。一条穿越千年的艺术通道,正在唤起大众对民族文化的深挚温情。

  很快,“大系”又在嘉兴举办了一次意义非凡的展览。“大系”入编的大量珍贵画作,皆经由中国书画史上明代著名私人鉴藏家项元汴收藏于嘉兴天籁阁。今年夏天,落成一年的嘉兴美术馆新馆与天籁阁旧藏,以前所未有的形式重逢。在明末战火中散落的珍贵画作,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再度回归400多年前的故土。

  万千感慨,万千欣慰。嘉兴特展,也成为国家博物馆展览的“打样”。

  经过3个月星夜兼程的策展布展工作后,“大系”巡回展走向了高潮。规模空前、数量最多、规格最高的国博展,在今年国庆前夕与观众见面。国庆7天内,“大系”国博展吸引观众39500人次,平均每日观众数占国博参观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策展组成员白伟杰回忆,在“大系”巡展中,最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从来没有”。“国博从来没有办过一场没有真迹的展”“从来没有一个展能让观众密集领略近两千件古代绘画的神韵”……

  “大系”出版物补写、改写、重写中国古代绘画史,如今“大系”展览也改写着许多传统的展陈理念。

  “耗费17年心血,我们用数字化手段让千年丹青在国家博物馆集中呈献。这是一个‘国宝’汇聚的大展,让观众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优秀,以及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文化自信。”“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全国巡展总策展人王小松说。

  日日夜夜,怀抱热爱与责任

  一场场展览、一幅幅高清打样稿、一个个不眠的夜晚……早已将“大系”团队凝聚成一支坚如磐石的战斗团队。每一位成员都绞尽脑汁、全心付出,只为让这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散发它真正的光辉,每一位成员心中,都充满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责无旁贷。

  经过多场巡展的认真打磨、反复推敲,“大系”展览已形成了自身的鲜明风格。“从展墙颜色,到墙面文字的字体字号,小到展签的排版,都经过好几轮的设计与实验论证”,执行策展人黄雪以展签举例,既要考虑美观度,又要确保观众在一定距离内能清楚地辨识展签文字,还要保证每张画对应的信息二维码能被不同品牌、型号的手机识别读取,小小的展签就打样、实验了不下十次。

  “大系”展览的核心之一就是展示“大系”的书籍,如何把220余册书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展示出来,还要能邀请观众翻阅,成为展览设计的一项难题。从书架、书桌展示,到投影书墙,再到如今展览中广受好评的“镜厅”形式,展览方式也随着巡展的推进不断升级。执行策展人周洁谈起设计初衷,“利用镜子是总策展人王小松老师和团队在一次深夜的‘头脑风暴’会上的灵光一闪。通过镜子可以使书籍展示区域产生不断复合叠加的空间效果,就像‘大系’也将对于文化产生巨大的辐射力一样。”

  由于每次展览的主题各有侧重,“大系”团队成员林李硕和同事们需要查阅众多资料,从“大系”入编的12000余件(套)作品中筛选出符合特点的展品,提供给学者和团队。

  任柏桦在“大系”团队中负责图版说明的审核撰写等。她记得,8月6日的早晨,从9点半开始,策展团队集中到位于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的出版社,参与国博展览的选画会议。十余本小册子,汇聚了先秦汉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优秀绘画作品,以及提前筛选的一版“多胞”绘画、不同朝代作者创作的同一母题作品等。大屏幕上一张张熟稔的图像不断闪过,大家深入讨论该图是否入选国博展览清单。

  那天,两份盒饭加一杯咖啡,一直到凌晨一点,仍然没有筛选完浩如星海的历代名家画作。

  由于范围巨大,需要根据展厅现场情况取舍,从策展开始直至开幕前,展品的目录与展签一直在动态调整。

  于是,晚上改目录、加作品,夜里送去做画框、做展签、核对,凌晨装车运去北京,成了常有的事。每一个与灯火相伴的夜晚,都带着“大系”团队对展览的一份极致追求。

  国博展有着高规格的要求,文字全部使用中英文双语。浙大外国语学院的老师徐雪英是负责翻译工作的一员。她在几乎排满的教学计划中挤出时间,为“大系”翻译展览大纲,改稿常常在凌晨两点半完成、发出。徐雪英一直坚持着,直到精疲力竭,才去休息。

  国博展是“大系”团队成员张仲元参与的第一场展览,他发现最难解决的,往往是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画框出厂后如何辨认、如何运送,乃至到展厅后的上墙与核对。由于过程环环相扣,当这些十分基础的事情数量放大数十倍,直至面对上千件展品时,需要耗费的时间与人力就变得难以想象。

  在“大系”团队成员徐耀的记忆里,随着时间流逝的,是天天赶赴装裱工厂的画作清点,是每日更新的墙面调整,是持续不断的展签更改与内容核对,是在北京画作运输车辆的通宵接收,是一次次席地会议的随机召开……一件件琐碎的事情,一簇簇忙碌的人群,无形中推动着展览顺利进行。

  策展后期,每天夜里,“大系”驻京团队与国家博物馆策展部的工作人员都聚在一起开会总结,分配接下去的工作。在国家博物馆巨大无比的展厅中,每个人或靠坐着或依偎着,仿佛胼手胝足的垦荒者围坐在篝火旁边。这时的讲话声很轻,为了能休息些许,为了能更快投入下一波忙碌。

  深夜的展厅里,还能看到整理画作、施工印刷、核对展签的人们来来往往,有人脚上磨出了血泡,有人干脆席地而睡,或在走廊的木质长凳上缩成一团短暂休息……

  开幕前的夜晚,王惠泽和另外3位同事9月29日凌晨4点多从国博的北门离开。他们遇到了众多正在排队等待天安门升旗的游客。游客们目送着这4个年轻人一路向东,眼神里充满了疑惑。一位游客拦住他们问道:“今天不能看升旗了吗?你们为什么往反方向走?”4人笑着回应:“不是不是,我们这是刚刚下班!”

  他们就这样一路欢声笑语地离开,先前在展厅的困意似乎已经消散,只剩对当天盛大开幕式的无比期待。

  带领古画行走在新时代

  开幕那天,是无比热闹的一天。伴随着北京秋日温暖的空气,人群涌入展厅,他们兴致勃勃地交谈着,眼中闪烁着惊奇的光芒。很快,这片空间里,充满了观众与展品生动“交流”的欢快气氛。

  现场,有白发老者用手机打光,凑近一幅画作观察;一群观众围在《簪花仕女图》下,听其中一位懂行的爱好者讲解其中的故事;还有人站在一幅宋画前凝视许久,似乎已忘记周遭的热闹……

  走进“大系”国博展,就仿佛走入了一条千年的中华文明隧道。

  明 沈周 《虎丘十二景图册》之一(现藏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接连映入眼帘的,有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韩干《照夜白图》、宋屈鼎《夏山图》、明沈周《虎丘十二景图册》……在近一个足球场的面积里,先秦汉唐、宋、元、明、清最精湛的画作接踵而至,让人目不暇接。

  这是一场“仓储式”的展览,这也是一次能够一日领略中国千年艺术风采的绝妙机会。

  与赵孟頫齐名的元画家高克恭所作的《秋山暮霭图》中,远处的崇山峻岭,云烟缭绕,若隐若现的山峰下,却藏有溪水草舍,若诗韵般生机盎然。画面在品味间让观者共鸣,呈现江南特有的“山色空蒙雨亦奇”之景。

  “南宋四家”之一马远的《蹴鞠图》中,男女共场“蹴鞠”,抬头争球,热闹非凡,显示出南宋市民文化和社会文明本身的快速发展。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特别展出的放大2倍的《千里江山图》长卷灯光特效图。低头细看,画面内荡漾的波纹,摇曳的舟楫,山峦上宛若宝石的石青色……细节清晰,让人惊叹。

  为了吸引当代的观众走入中国传统书画中,除了充分展示学术研究内容外,在展陈设计过程中“大系”团队也与国博策展部一起策划设计了让观众拍照留影的“打卡点”。例如展示“大系”内页的“万画墙”、“大系”书壳造型、数字书画沉浸式体验……“这样一场关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展览得到了大量观众尤其年轻观众的喜爱,让我们对进一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更有信心和自豪感。”执行策展人周懿说。

  展览现场,观众如织;在社交媒体上,“一定要去的展览”“超豪华阅览室的体验”“蔚为大观,大开眼界”等等褒奖之词不绝于耳……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外,这上千幅古画仿佛正窃窃私语,交谈着它们所看到的往日光景、所见证的世事沧桑,以及如今的新时代。“大系”成功地解决了传世名画流散各地、文物珍品“藏用两难”的问题,实现了馆藏绘画文物资源向广义文化资源的转化,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映照当代人的内心。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大系”成果展这场文化盛宴下一步将继续进行全国巡展,从而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承,展现传统原作展览难以实现的、超越时空阻隔的文化精髓,进一步激活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和生命力。

  【链接】

  用真心和真情去讲解

  “大系”国博展上,有一群来自嘉兴的讲解员小姐姐。

  她们经过一个月礼仪、语言、美术课程的紧锣密鼓的训练,经过“大系”嘉兴特展近百个团的带队讲解历练,从65人的讲解队伍中脱颖而出。她们中有专业的讲解员,有在读的学生,也有艺术专业的老师。国博展开幕后,她们以满满的真情、熟练的解说迎接观众。

  嘉兴技师学院的学生钱心妍说:“每当讲到嘉兴的大收藏家项元汴时,我都特别激动,因为能把浙江文化传递给首都观众。”

  “参观者来自各个年龄层,其中有许多专业人士,和他们的交流让我非常感动。”嘉兴学院设计学院教师周琳说,有爱好书法和水墨画的夫妻,向她询问使用矿石颜料的《千里江山图》与欧洲油画的区别,有学习素描的姑娘和她讨论郎世宁绘画中的文化融合现象。在讲解王冕《墨梅图》时,一位小观众还当场将画中的题诗流利地背诵出来。

  还有观众曾对来自嘉兴南湖学院的学生徐嘉玲说:“这样的展太少见了。”

  这是一次全新的讲解考验,但讲解员们不怯场。“我每一次讲解都会把观众看作朋友。只要准备充足,用真心和真情去讲解,就不会紧张。”徐嘉玲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国宝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