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古人云:“从容言笑醉还醒,争忍便轻别。只愿主人留客,更从斟金叶。”(宋代朱敦儒的《好事近·茶》)。如今,这片金叶香飘全世界。
“‘中国传统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入选人类非遗!”11月29日晚上11点48分,中国茶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朱阳拿出手机发了一条藏在心里许久的消息:“为期两年,终于解密,可以说了!”
此时此刻,杭州茶厂有限公司总经理游红英也看到这条令人振奋的消息,她知道,对于整个茶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也是当下极为重要的布局期,虽然已是深夜,但她还是联系了业内的几位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约定第二天就开会讨论。
“中国传统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入选人类非遗的消息也随着雪花飘到了每一个茶业人心中。茶,这一片金叶子还将在新时代里,为更多的人带去健康、富裕和幸福。
历时两年时间申遗成功
“当我得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时,我所在的小会议室里掌声雷动,我身边一起奋斗的小伙伴都欢呼起来,这两年来的努力和付出都值得了。”回忆起11月29日晚上,盯着电视直播时的场景,中国茶叶博物馆工作人员朱阳心里依然激动。
实际上,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的工作,从2020年起就展开了,当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来浙江调研了解有关情况,初步选定由浙江牵头申报。经报部领导研究,10月,正式确实浙江为牵头申报省份。
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作为我国新一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按照规定,每个国家2年只能单独申报1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项目。文化和旅游部确定浙江省作为牵头申报省份,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联系相关14省,负责相关材料的制作。
面对这个内容宏大,结构庞杂、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项目,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立工作专班,组织骨干力量集中攻坚,夜以继日、全力以赴,坐落于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派出多学科专业团队7人,全程参与项目申报,并联合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及中国茶叶学会、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成立保护工作组,形成工作合力。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文本撰写4万字,修改32稿;梳理各省提交的社区知情同意书216份,6轮修改,定稿83份;拍摄并收集视频素材3957段2159G、1828张图片,制作10分钟申报片、确定10张代表性图片;精准翻译2万多字的申报文本、3万多字的知情同意书、1万多字的辅助材料及视频解说词和图片说明。最终高质量完成申报工作,于2021年3月31日按期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叩开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人类非遗大门。
申遗成功意义重大
此次“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人类非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制茶、泡茶、品茶对培养平和包容的心态、含蓄内敛的品格以及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传达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茶的饮用与分享是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长者为先等与茶相关的礼俗彰显着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在茶文化的带动和促进下,我国茶产业快速发展,茶科技水平稳步提高。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在提供可持续生计、增进性别平等,以及促进农村发展、保护陆地生态系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拓展人民群众对茶文化、茶叶相关知识的认知,深化对中华文明发源发展的认识、凝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都有重要意义;对促进我国茶产业繁荣发展、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申遗成功对于整个茶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全球最大的潮流嘉年华ComplexCon上,潮流品牌INXX以“茶文化”为灵感来源,将茶文化与潮流结合,在洛杉矶长滩设置“未来茶室”,以茶会友,联结不同文化的个体。
展会上,“未来茶室”展区吸引了不少人就坐,品尝来自古老东方的茶滋味。此次重点展出的茶具套装内承载的茶叶,来自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被称为“离天空最近的茶”。“艺术+公益”,让九龙绒巴茶走出大山,让民族文化拥抱大千世界。
好茶携手,共向未来。以“茶”为主导,浙江省赴甘孜州帮扶工作队西湖九龙分队探索出了茶叶助发展的帮扶路径。挂职九龙县委常委、副县长邵建华介绍,一方面组织九龙茶产业与杭州西湖区“西湖龙井”“手拉手”进一步提升技艺、改善工艺;另一方面强化“九龙绒巴茶”品牌与“西湖龙井”“九曲红梅”等知名品牌“抱一抱”实现品牌联动、携手发展。
在西湖茶经验的浸润下,“九龙绒巴茶”县域公共品牌横空出世,茶园物联网及数字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等等,九龙县茶产业蜕变悄然发生,茶叶品牌逐步打响,产业配套日趋完善。
据了解,此前,杭州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非遗项目已经有4项(5个子项),分别是古琴艺术(浙派古琴艺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杭罗织造技艺)、中国篆刻(金石篆刻)、二十四节气(半山立夏习俗)。
截至目前,杭州市已拥有人类非遗项目5项、国家级项目48项、省级项目184项、市级项目428项,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评估指标数据》中,杭州已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
企业积极拥抱申遗成果
“申遗成功了!我们企业有哪些机遇呢?”“老字号如何拓宽市场?”“我们传承制茶又能做哪些文章?”11月30日上午,杭城的天空中飘起洋洋洒洒的雪花,在凯旋路58号6楼的会议室里,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这里是市供销社社属企业杭州茶厂的所在地,自1949年成立至今已有73年的历史。
杭州茶厂有限公司总经理游红英是这次“头脑风暴”的发起人,这两天她翻看了公司的申报材料和文件,希望从中找到与市场结合的新点子。在她看来,申遗成功后,对以高端龙井茶为主打产品的杭州茶厂来说,拥有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是传承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比如我们组建了‘游红英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年通过大师工作室,采取周交流、月培训、季度比武的方式,形成浓厚的比学赶帮超氛围。工作室累计带动学徒300余人,开展各项技能人才培训600余次,目前杭州茶厂已经有20人获得评茶员证书,其中高级职称6人。”
无独有偶,杭州狮峰茶叶有限公司评茶、制茶师周生德也有同样的感受。“申遗成功后对企业和市场来说一定是有机遇的。其实公司这两年来越加重视传统手工制茶技艺的传承,从市场份额上看,手工制茶产品的占比更高了,基本每年能增长20%;另一个方面就是学习传统制茶技艺的人更多了,举个例子,学习炒制技艺的人从两年前的100人增加至现在300多人。”
杭州茶厂虽是老企业,但一直致力于思维模式的转型升级。“一方面,我们更加注重产品拼配加工技艺,另一方面我们拥抱互联网。互联网时代转变的不仅是销售渠道,更是一个生态环境。现在除了传统市场外,还讲究个性化定制,如何通过个性化定制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是我们目前正在实践的。”
径山茶仙子相关负责人章红艳认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代表着中国茶文化茶产业的传承发扬进入到更加鼎盛的时代,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感到无比骄傲。现下龙井茶、径山茶已入寻常百姓家,径山茶宴更是以“茶汤会”、“茶话会”等广为流行。宣传推广茶文化的礼仪已经变成了我们“茶仙子”代表团肩负的责任。我们一定致力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鲜活的内容,持之以恒将点茶文化变成村民必学、游客必感、专家必赞的礼仪体验,同时依托共富工坊,将径山茶产业发展得更具规模。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周继红表示,人才培养让茶产业焕发崭新的生机活力。“杭州政府给予了茶文化、茶科技产业很大的支撑,不仅有国字号、省字号的科研院所,还有全过程的人才培养。如今喝茶不仅局限于好喝,更融入了更多健康元素和成分功效,走进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也有越来越多90后、00后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投身于茶业中。”
以平常心传承制茶技艺
“高峰期白天黑夜不睡觉,一天可以炒出5至6斤干茶。”樊生华做了一道“算术题”,一斤干茶由4斤6两左右的鲜叶制作而成,一锅容纳3两左右的鲜叶,炒制15锅方能制成一斤干茶。“采茶高峰期,我们每天需要炒茶近80锅。”樊生华笑着说道。
提到繁琐的制茶过程,樊生华从未感到辛苦,在他看来,茶农的第一要事就是炒茶、制茶。采摘、摊青、杀青、回潮、辉锅、分筛、挺长头、去碎片、归堆、收灰、储存,一套完整的制茶流程,在正常天气下需要经历5个小时,而樊生华总是乐在其中。
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樊生华也在炒茶中炒出了自己特有“掌法”。“茶讲究色香味形俱全,力道没有把握,炒出来的茶就达不到满意的效果。”为此,樊生华独创了西湖龙井炒制“太极手法”,改变了原先的单手炒茶,变为左右手同时配合,“这样鲜叶量可以增加,炒茶时干脆清爽,茶叶形状也会比较完美。”
作为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樊生华致力于技艺传承已有二十余年。从邻居到同村百姓,从临近的区县到周边其他省市,樊生华手把手教授大家制茶技艺,“此次申遗成功我很开心,也希望能继续保持一颗平常心,先把茶做好,再去帮助他人,在传承保护好绿茶制作技艺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到家乡的茶。”
茶文化不能“束之高阁”
要让寻常百姓触手可及
在杭州两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重要部分成功入选的好消息传来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评茶师、茶艺师高级技师倪晓英正准备给今天的学生上课,而恰好今天的主题是《中国茶的历史和对世界的影响》。“申遗,对茶界来说是一大喜事。”课堂上的倪晓英难掩喜悦之情。
从倪晓英开始从事与茶相关的工作起,到如今已有四十五年了。“茶一开始只是我的工作生计,到后来已经变成了我的生活。”从最开始的茶叶加工、品质检验、成品拼配、茶艺服务,倪晓英积累了一条产业多环节的经验。到了1997年,倪晓英开启了自己全新的茶艺生涯。
从1997年的茶吧,到2003年的你我茶燕,再到如今的你我茶院,随着顾客们需求的不断转变,茶院也从茶饮服务走向茶文化的输出,而学茶者与爱茶人便是倪晓英一直关注的两个群体。
“茶,一开始不能只讲文化,这会让人敬而远之,要把茶文化生活化,这样才能让更多人自然而然爱上茶。”多年来,倪晓英坚持定期举办“每周一茶”“温暖茶会”“你我茶语”等公益茶会,为从事专业行业的学茶者与社会各界的爱茶人提供免费的茶文化课堂。此外,倪晓英还将茶文化与读书会、诗朗诵、插花、香道等活动横向结合,以多元形式讲好茶的故事。
“此次申遗成功,更有利于中国茶走出去,在中外茶人的交流中,感受茶和世界的包容并蓄。”在倪晓英看来,中国茶对世界文明有着巨大贡献,首先,大家应当具备文化自信,要让茶文化走进生活,成为品质生活的抓手,让更多人看见、听见、闻到茶文化,将其变为寻常百姓触手可及的东西,这样大家才能对中国茶有自豪感;其次,要对世界讲好中国茶,通过整理从古代到当代与茶有关的故事,让更多人听见中国茶的“声音”。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