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寒潮将至,远在贵州安顺的莓农蒋金权打来电话,给建德下涯镇的家人捎来一则暖心消息:“‘建德红’今年开门红,头茬果就卖到了88块钱一斤,估计今年800亩地能产出4000万元。”
与蒋金权共享这份丰收喜悦的,还有1.2万名在外建德莓农。建德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诸葛翀告诉记者,作为浙江最大的草莓产地,建德现有莓农1.4万余人。除了本地,他们还在全国27个省(区、市)种了7万亩“草莓飞地”,年均总产值超45亿元,“93%的建德草莓都种在外地,最远的还‘飞’到了吉尔吉斯斯坦。”诸葛翀说。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地格局,逼着建德草莓“飞”出去种。“建德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亩,异地种植靠近了市场,确保了新鲜度。”诸葛翀说,从1996年起,建德就鼓励第一批莓农走出去,坚定走“异地种植、就近销售”的路子。
“赤脚莓农走天下。”如今,来自建德的莓农,把“建德红”种遍大江南北,“草莓飞地”从2013年的1.8万亩飙涨到2022年的7万亩。近年来,建德还给莓农颁发了“草莓师傅证”,目前持证者已达6000余人。
种下草莓也播下共富的种子。20余年深耕“飞地”,建德莓农靠着过硬的种植技术与产量,蹚出了“标准地建设、技术入股”的建德模式,突破种植规模限制,调动起当地农户的积极性。
在安顺,蒋金权和当地村两委合作,流转草莓种植面积800亩,进行统一“标准地”建设,再分包给农户,并提供种苗、农资等。蒋金权不仅全程技术护航,还托底包销。今年首批种植的“建德红”等6个新品种,每亩产值预计超5万元。
草莓的“芯片”种苗,也攥在建德莓农自己手里。建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孔樟良说,建德不仅栽培红颜、章姬等10余个传统品种,每年还与各大科研院校合作试种新品种,“建德红”就是与浙江省农科院联合选育的新品种,亩均产值达6万元以上。
搭乘数字化东风,建德“数智草莓”全产业链服务管理应用系统去年正式上线。远在陕西的吴本红点击“莓好管家”模块中的土壤检测服务,就能免费获取土壤检测报告和专家意见,“样品寄过去,两三天就能出报告。”
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蒋桂华一直在关注“飞地”的发展:“只要建德能够持续加快培育新型服务主体,实现‘长臂服务’,‘草莓飞地’还可以飞得更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