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行程卡,记录我们奋力生活的1000个日夜

字体:
—2022—
12/14
07:55:48
2022-12-14 07:55:48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李灿 见习记者 葛雪琪 叶锦霞

  浙江在线12月1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灿 见习记者 葛雪琪 叶锦霞)终于到了说“再见”的时刻。

  12月13日零时起,运行了1000多天的“通信行程卡”服务正式下线。这意味着,与疫情防控挂钩的重要信息里,再也不包括那串“您于前7天内到达或途经的地点”了。

  “生活终于要步入正轨了。”

  “明明是件高兴的事,怎么突然觉得有点小伤感。”

  “这个绿色箭头,也许会成为一代人的回忆吧。”

  “行程卡没了?我哭了,我装的。”

  种种复杂情绪,一下子涌上人们心头。

  实际上,前一天“预告下线”的消息一经传出,不少网友就“翻箱倒柜”,晒出了自己的“特色”截图,有一口气报上十几个地名的,有放眼望去都是“小星星”的,还有一到凌晨就迫不及待展示“停止服务”的。

  有人感慨:当时看,卡里诉说的也许是无奈和焦虑;现在品,更多的则是希望和信心。

  一张卡令人百感交集。我们用三个问题,得到了一些行程卡和它背后的故事。不难发现,人们不忍挥手说再见的,从来不是界面上那些符号,而是行程卡里记录的我们奋力生活的1000个日夜。

  证明行程重要吗?

  很重要

  “不出家门、不多跑路,就能证明自己的行程。”这是2020年2月13日,工信部组织中国信通院和三大运营商共同推出“通信行程卡”应用时,最初始的功能阐述。

  运行的1000多天里,通过小程序“通信行程卡”,用户可获取本人过去14天内停留4小时以上的到访地行程证明(2022年7月调整为7天)。

  证明行程,有这么重要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回忆行程卡诞生的背景。早在2020年3月25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部门就曾介绍过:行程卡的存在,有助于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道路通行、出入境等方面提供科学精准的技术支撑。工信部新闻发言人也曾指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之所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成功地应用了新技术。

  “即使遭遇疫情,大多数人依然没有停下前进脚步,一张张行程卡,不仅是我们努力过的证明,也确实帮助大家规避了不少风险。”一年出差100多次的外贸从业者王剑飞,是个“集卡”达人,最高纪录是14天打卡7个城市。

  “干我们这一行的,需要经常到处跑,既担心目的地有危险,也担心自己就是那个危险。”他回想起一段后怕的经历,“有一次,我去过的区域出现确诊病人,我作为次密接,行程卡带了星,被要求立即居家进行健康监测;同事则是作为密接,被送进了集中隔离点,结果很快就认定为无症状感染者。”他说,这个插曲,虽然打乱了之后的工作安排,但最大限度保护了大家的健康,也及时切断了新的传染源。

  对行程卡的感情?

  很复杂

  从备受瞩目的“出道”,到万众期待的“退圈”,行程卡算得上是绝对的“流量担当”。这两年多里,每当它出现变动,微信朋友圈总能迅速炒起热度。

  有调侃的:“马上快要过年了,要加薪不要加星!”“我这‘运气’可以去买彩票了,去哪哪加星。”

  有申诉的:“我压根就没去过那个地方,怎么给我标上了?”“我只是坐火车经过,没有停留4小时以上,怎么也给我显示啦?”

  有埋怨的:“有个非本地的行程在上面,别人看我就像在看病毒一样。”“行程卡上就从来没出现过第二个地名,我已经忘了外面的世界长啥样了。”

  如果说发微信朋友圈还只是一种情绪表达,宣泄完就过了,那因为行程卡而停摆、变动的生活轨迹,则显得更加历历在目。

  “求职的那段日子,做梦都怕绿码变黄码,早上醒来先刷手机,看看还能不能出门。”今年刚从北京某高校毕业的王曙光告诉我们,学长们的招聘季,需要准备西服、领带、皮鞋,到了他们这一波,就成了N95口罩、酒精棉片甚至防护服。饶是如此准备充分,他的不少同学还是因为行程卡突然带星,失去了心仪企业的面试机会,“隔壁系一个女生已经到了火车站,检票时因为黄码被拦了下来。”

  随着一轮又一轮疫情的突袭,许多单位、公司都放弃了线下面试,纷纷开通线上面试渠道;而学校方也主动接洽企业,打造线上面试间,让学生们“足不出户”寻得更多岗位机会。最后,王曙光拿到了杭州一家企业的offer。他说,今年毕业的1000多万大学生,或多或少都面临过同款纠结,“但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最终还是在绿码‘陪伴’下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李然则至今还记得今年初的委屈。两年没回家过年的她提前完成手头上的工作,准备错开高峰回江西老家,没想到前脚刚到,后脚杭州就因为突发疫情被加了“星”,按照当时的防控规则,李然只能在集中隔离点过了个“孤独”年。

  “当时的委屈现在都还记得。可回想起来,社区工作人员为了我们这些‘带星人’,何止是没过好那个年呢?”李然说,当生活逐渐恢复到曾经的模样,原先的不理解早已烟消云散,这段和“星星”相伴的日子,让她更懂岁月静好的不易。

  “我时常会想,如果没有疫情,如果快递业是正常水平,我的直播场均成交量,是不是还能再增长个20%。”丽水籍美食博主“吾饭”,因为疫情初期线下餐饮行业遭遇“寒冬”,便走起了自媒体创业路。谈到打算,他说,踏踏实实走好今后的路,才是更真实、更迫切的。

  有人说,对行程卡比较客观的评价是,虽然它带来诸多不便,增加了生活的不确定性,但它也是三年真实生活的记录,是时代给每个人的投影,“离了它,我们可就得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了。”

  担心数据泄露吗?

  没必要

  12日,一听到行程卡即将下线的消息,很多人马上关心起一个问题:行程卡作为疫情期间公民出行必备的通行证,汇聚了大量个人信息,它退场之后,过往数据的安全问题怎么保证?

  好在,行程卡的最大特点,就是自带权威属性。如今的信息安全,同样得到国家“背书”。

  12日夜里,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发布声明,行程卡将在13日零时下线,同步删除用户行程相关数据。

  这个“相关数据”有多少呢?工信部今年5月26日透露的数据显示,行程卡用户查询累计在556亿次以上。

  如此海量的数据,真的能全部删除吗?一位知情人士打消了记者的顾虑,“行程卡判断用户和确诊病人的轨迹是否构成密接或时空交集的工作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当一个人不断移动,手机信号会在不同基站之间切换,若干个基站和手机用户就构成了一条轨迹。”他也表示,从运行之初,行程卡就不收集用户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严格落实隐私保护的要求。

  他还提到,2020年5月,行程卡APP2.0在推出时也强调过,服务不收集用户的身份信息和位置数据,仅用于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需求,仅防疫部门有权限使用数据,且手机里的数据保留21天后会定期清除,“数据全删,很快,每一个到达地都会成为安全的目的地。”

  事实上,除了全国通用的行程卡,在贯彻落实“新十条”过程中,不少地方性的防疫码也在有序退出。可以预见的是,每套系统、每个环节、每个相关部门,都该着手准备海量个人信息的“善后”工作了。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解释说明,进行过程、结果监管,真正让亿万用户吃下“定心丸”。

  终于可以和行程卡正式说句“再见”了。虽有“不舍”,但说了再见,就希望真的可以再也不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疫情;工信部;相关数据责任编辑:杨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