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2023年春运将拉开大幕。此时的你,是否已经在收拾行囊,准备来一场“补偿式”返乡?或者,你仍在为怕将病毒“带回”老家而纠结、焦虑?
作为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首个春运,接下来的40天有诸多不确定性。春运期间,疫情会有什么变化?我们如何理性看待网友对“亿阳迁徙”的不安?返乡路上该注意什么?车站、码头、机场等交通枢纽该做好哪些服务?春运目的地,尤其是山区海岛地区,又该如何准备?
针对网友关心的问题,本端记者专访了浙大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吴息凤和杨仕贵。吴息凤是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浙大公卫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生物遗传、分子流行病学和健康医疗大数据等。杨仕贵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在浙大公卫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从事传染病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模型研究工作。
记者:2023年春运将于1月7日开启,至2月15日结束,共计40天。作为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下的首个春运,您觉得今年春运期间疫情会有哪些变化?
吴息凤:随着疫情管控逐渐放开,全国各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感染率快速上升,尤其最近半个月以来,大中城市居民已经发生极高的感染率。相对大中城市,我国的偏远农村地区,虽然也发生了一定规模感染,但是由于偏远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和人际接触频率相对较低,因此当前这些地区仍然有相当规模的人群处于未感染状态。
春运是人员流动规模最大、出行最为集中的时期。随着春运来临,不仅大中城市与偏远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会更频繁(如农民工返乡),跨国人员交往也明显增加,而且春节期间的各类聚餐、聚会等聚集性活动也非常频繁。
因此,春运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向偏远农村地区扩散的风险明显增大;而且,随着春运期间跨国流动的增加,也需要关注新的可能的变异株从国外输入的可能。
记者:有网友把今年春运称为“亿阳迁徙”,其中有调侃更有担忧。现实中,有人三年没回家,归心似箭,也有人担心会把新冠病毒传给家里老人。您如何看待“亿阳迁徙”这一说法?对大家返乡有什么建议?
杨仕贵:网友提到的“亿阳”其实包含大部分已经感染后完全康复的“阳康”人群,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其实是没有传染性了,不具备传播新冠疫情的风险。当然“亿阳”中也有相当比例的“现症”感染者,对于这些正处在传染期的感染者可能具有传播疫情的风险,需要多加注意。
期盼春节期间家庭团圆是每个人的心愿。对已经明确感染过且已完全康复的人来说,其实回家过年没有太大影响,但对处在“现症”感染期的人员来说,哪怕症状很轻或无症状,也不建议回家过年,一方面因为路途劳累可能加重病情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把病毒传染给老家的亲人。
为了减少春运期间因为人员大规模流动而导致疫情在农村地区的集中爆发,缓解医疗卫生资源挤兑,政府部门应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做好农村居民宣教引导。
记者:相关部门预计,今年春运主干公路交通流量将增大,自驾和客运出行风险也将加大。最近,杭州等地交警部门发现驾驶员因为阳康或吃药后精神不济而引起的事故在增多。我们该如何预防此类事故的进一步增长?驾驶员、旅客等在旅途中被感染、感染后突发症状的可能性大吗?大家在返乡路上还需做些什么准备?
吴息凤:对于新冠病毒的现症感染者来说,不管是不是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感染者,或是吃了退烧药症状缓解的感染者,都不建议驾驶汽车,驾驶汽车不仅容易积劳成疾、加重症状,也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尤其是退烧药对人的大脑神经系统起到抑制作用,驾驶汽车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此外,有部分感染新冠病毒阳康后人群仍然感觉疲倦,有的可能持续数周或数月仍然有疲劳、嗜睡、肌肉虚弱、反应慢、决策能力差、手眼协调差、视力模糊、无法集中精力等感觉。这些情况都可能影响到驾驶员的安全驾驶。对于康复后的驾驶员来说,如果容易出现疲劳时,应减少驾驶时间,驾驶过程中降低行驶速度。公交汽车驾驶员和长途汽车驾驶员承载着保护乘客生命安全的责任,公共汽车上的所有乘客的生命安全都系于驾驶员一人身上,因此,对于公交或长途汽车驾驶员来说,应严格禁止带病驾驶和疲劳驾驶,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此外,在新冠大规模流行期间,旅客、驾驶员等在旅途中被感染的风险非常高,感染后潜伏期一般是1-7天,最快可能1-2天之内就会出现症状。因此,在长途旅行过程中,应该做好个人防护。建议出行前休息好,保持身体良好的状态以抵抗病毒感染,旅途中应全程佩戴口罩,最好是防护效果更好的N95口罩,车内不饮食,避免用手揉眼睛,下车或服务区休息时要勤洗手,随身携带酒精消毒液对座位或手部进行消毒。
记者:根据最新规定,车站、码头、机场等交通枢纽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不再实施乘客测温。面对春运带来的跨区域人员流动性加速,相关管理部门需做好哪些服务准备?
杨仕贵:根据国务院《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要求,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境卫生检疫法,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具体操作过程中,各地铁路、机场等交通枢纽管理部门也将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开展落地检等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防疫工作的完全放松、万事大吉。
为了减少春运期间因为人员大规模流动而导致疫情集中爆发,有关部门仍应做好春运期间的疫情防控工作。
首先,对于交通运输从业人员来说,应加强个人防护意识,上岗期间严格佩戴医用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做好手卫生,每日开展健康监测,对驾驶员上岗要坚持从严审慎原则。
其次,加强交通运输场站、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和交通运输工具日常消毒、通风换气管理,及时清理垃圾和可见污染物。
再者,要加强无接触式作业服务,积极推广线上购票、无人售票机购票、自助验票等服务。同时要强化客运场站客流组织,在进站口、售票窗口和检票口等部位引导公众有序排队,有条件尽可能安排分散候乘、分散就坐,降低人员聚集度。
最后,要加强防疫宣传,引导公众持续提高防护意识。
杭州临安区青山湖街道组织开展向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发放“健康防护暖心包”行动。拍友 郑剑 摄
记者:今年春运期间,疫情冲击波是否会随着人流全面抵达三四线城市及其周边村落等,导致第二波疫情高峰?春运目的地,尤其是山区海岛县和偏远地区乡镇、村庄等,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吴息凤:随着春运期间人员的大规模迁徙,疫情很容易随着人员流动全面抵达三四线城市及其周边村落等地方。尽管偏远镇村、山区海岛地区人口规模较小、人口密度较低,新冠疫情爆发流行规模不及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但在我国偏远的农村地区和山县海岛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资源储备及卫生服务的获取方面较为薄弱,一旦发生新冠疫情爆发流行,出现医疗卫生资源挤兑将更加明显。
为了减少偏远的农村地区和山县海岛地区疫情的集中爆发,首先,应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动员力度,科学评估疫苗接种禁忌,加快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群、较严重基础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
其次,依托县域医共体提升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保障能力,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医疗资源配置,配足呼吸道疾病治疗药物和制氧机等辅助治疗设备;统筹城乡医疗资源,按照分区包片的原则,建立健全城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与县级医院对口帮扶机制,建立村-乡-县重症患者就医转介便捷渠道;做好重点人群健康调查,提升农村地区重症救治能力,为农村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提供就医保障。
此外,应加强引导,根据区域疫情形势和居民意愿,适当控制农村集市、庙会、文艺演出等聚集性活动规模和频次。
最后,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引导公众持续提高防护意识,去公共场所或人员密集场所,要坚持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饮食起居要规律,保持身体良好状态,提高抵抗病毒能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