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2月2日在金华市婺城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上
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胡余仙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履职开局之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市区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1483”发展战略,布局打造“一带七心”,统筹抓好稳进提质、除险保安、塑造变革,推动经济企稳回升,较好完成了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3.7亿元,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9.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1%、1.8%,省、市、区三级民生实事全面完成,高能级现代化都市核心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一)经济运行企稳向好。稳进提质克难攻坚。先后开展“早准备、抢开局、稳增长”、“战疫情抢发展双月攻坚”、稳进提质八大攻坚等系列行动,6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全市前3。全面承接上级政策,顶格配套“工业经济稳进提质十条”“商贸经济稳进提质十条”等7轮集成政策,减税降费超15亿元,兑现涉企奖补4.9亿元。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3.4亿元,制造业投资增长38.4%、全市第3。紧盯增量培育,新增“小升规”25家、小微企业园3个、入园企业60余家。赋能转型发展,新增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2家,捷特包装、双宏化工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万里扬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全市唯一。深挖品牌效应,新增“品字标”企业14家,创历年之最,正方交通、润华机电分获市政府质量奖、创新奖企业;佳怡包装首获浙江制造国际互认证书。现代农业亮点纷呈。有力开展“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处置存量“非农化”5439亩,实现粮食产量2.45万吨、增长18%,生猪存栏11.7万头,切实保障粮食安全。获评省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新增国家级生态农场2家,蒋堂镇获全国天然富硒土地认证。“双强”行动质效更优,“好乐耕”农事服务中心入选首批省农业“双强”创建名单;获评特色产业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特色农业活力迸发,婺城鸭蛋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熊猫猪猪、“花木之窗”入选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实现零的突破;成功列入全国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区推进项目试点区,全省唯一。第三产业势头强劲。出台“服务业发展八条举措”,入选首批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消费回暖向好,组织促消费活动300余场,发放消费券超5000万元,带动消费超10.65亿元,实现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1.8%。全域旅游提速发展,获评3A级景区城,全年接待游客288.5万人次,旅游收入40.1亿元,婺州古城获评省示范级文化和旅游IP。
(二)产业升级破势而发。低效整治全面打响。深化实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 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整治低效工业用地3239亩,供而未用等专项整治均超额完成市定任务。启动临江、洞溪园区低效工业用地集中连片整治,拆除2063亩,形成200亩以上单宗地块4块。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3856亩,完成率214%,全市第1。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增长5.2%,产业发展效能显著增强。招大引强全面突破。“全员招商”持续发力,区领导带队外出招商超100批次。50亿元以上项目首落婺城,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招引10个、落地8个,分别增长233%、300%。全年签约3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1个,总投资244亿元,签约项目数、总投资均创历年新高。项目落地速度实现新突破,建立重大项目区领导联系制,正向增材等6个新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入统。科技创新全面跃升。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1家、省科技领军级企业、省科技小巨人企业各1家,实施浙师大金华科创园等10个师大创新城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8亿元。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新增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36个,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4亿元、增长47.5%,R&D占GDP比重2.49%。
(三)发展活力日益增强。项目为王激发牵引力。开展“产业项目攻坚年”六大行动,实施政府及国有企业投资项目209个,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38.1亿元,增长14.3%。省“4+1”、省六个千亿等重大项目均完成年度任务。17个专项债券项目争取额度10.93亿元,实现开工支付百分百。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超1.1亿元,全市第1。锦凯智塑等5个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开工建设。深化改革增强推动力。迭代数字化改革,实现“七张问题清单”等4个省级试点应用贯通,新增“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建设”国家试点。农业标准地改革列入省级试点,新增农业标准地项目30个。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改革效能指数全省第1,改革指数全省第4,相关经验在全省介绍推广。开放交流提升创新力。全球招才持续深化,招引省领军型创新团队1个、海外工程师1人;新一轮“百博入企”下派35人,新增省特级技师1人。外贸外资提质增效,组织100余家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赴阿联酋、东南亚等地开拓市场;实际利用外资2127万美元,全市第2。对口合作全面深化,安排对口协作资金4469万元。做优环境强化服务力。跨部门组建助企服务团,实现重点企业副科级助企服务员全覆盖,代办事项300余件。打造品牌化制度化政银企座谈会,创新“三个一”工作机制,解决企业难题1540余个,全力提升服务效能。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市首创金融服务超市,上线16项金融产品,盘活周转资金7.5亿元。
(四)城乡面貌向美而生。城市更新谱写新篇。城市更新实施总面积12.2平方公里,拆除房屋52.9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27.2亿元,均创历年新高。实施长湖湾等1平方公里以上片区开发项目5个,改造勤俭、上天师等城中村7个,完成城中环城村等部分征迁户安置,分配安置房3260套。改造老旧小区69个,面积40.5万平方米。成功创建柳湖未来社区,婺州古城获评省城乡风貌样板区和“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城市样板区”,“安地-雅畈”获评省城乡风貌样板区。美丽乡村落地成景。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获评省美丽乡村示范县、省美丽乡村工作优胜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优胜区。创建特色精品村4个、未来乡村5个,建成农村生活污水设施691个、受益7.3万户,蒋堂移民新村“下山安居创富”554户1368人。莘畈乡获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罗店镇获评美丽城镇建设省级样板,城西街道获评省生活垃圾示范片区。基础设施优化提升。金建高铁、建武高速、通园溪治理等项目按期推进,45省道连接线、紫金南街北延、“乌引工程”等项目竣工完成,新城区四纵四横框架全面联通。总投资3.4亿元的迎省运风貌提升项目顺利完成,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目标。建设农村物流网点391个,改造行政村供水管网16个,建成“四好农村路” 576.7公里,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区,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绿水青山如画绘就。扎实推进省美丽河湖创建,四夺“大禹鼎”,首夺“大禹鼎”银鼎。全域推行林长制,新增国土绿化1983亩,实现省级森林城镇全覆盖。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面完成生物多样性调查,龙宝动物园获评省首批生物多样性特色体验地,“两头乌”保护经验亮相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
(五)社会事业协同发展。全域文化焕发新活力。深化非遗传承,婺剧、三十六堰等8个项目获评省文化基因“优秀解码项目”;婺州窑、金华火腿入选省非遗工坊创建名单,举岩制茶入选人类非遗。优化公共文化空间,浙中文化创意中心开工建设,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61个。成功承办7个省运会项目,金牌、奖牌数均列全市第1,获省竞技体育突出贡献奖。教育强区迈开新步伐。学前教育获省政府正向激励,为全区首个,建成投用公办幼儿园8所,新增学位3600个。“双减”工作走深走实,获评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整体试点区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校园足球普及工程列入“2022年全国民生示范工程”,“两书一信”家校共育做法向全省推广。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发展,浙师大婺州外国语学校转为公办。教师素质稳步提升,新增省特级教师4人、省“春蚕奖”3人。健康婺城迈上新台阶。夯实基层医疗保障,投资21.8亿元、实施12个医疗强基项目,建成投用8家基层急救站,县域就诊率达90%以上,群众就医满意率达95%。深化“3211”婴幼儿照护服务模式,拥有托位1852个。深入推进“健康促进区”建设,通过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省级复审。创建国家卫生乡镇5个。出台关心关爱医务人员激励保障政策,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共富增收实现新发展。坚持稳就业保民生,全省首创“共富招聘长廊”,打造高质量就业社区(村)45家,新增城镇就业1.02万人, 16个省定相对薄弱村全面消除。“熊猫猪猪共创共富联盟”带动村民共富增收做法,获省委主要领导调研肯定。加大兜底保障力度,新建公办智慧养老院1家、康养联合体3家,发放各类救助福利资金5000余万元。首设婺城慈善奖,万里扬获省机构捐赠奖,区慈善文化基地连续三次获评省示范性慈善基地。
(六)除险保安巩固提升。疫情防控慎终如始。有力处置多轮突发疫情,5天实现“4·15疫情”社会面清零,12天完成5万管核酸检测基地建设,建成乾西、琅琊健康驿站,储备隔离房间3360间,新购置救护车16辆,全面完成无疫村(社区)区级验收。因时因势调整政策,做好人员物资储备,优化建设诊疗体系,18天完成定点医院改造,推动疫情防控从“防传染”向“保健康、防重症 ”平稳转段。安全防线守好筑牢。开展“除险保安”百日攻坚行动,圆满完成护航党的二十大、省运会等安保任务。排查整治安全生产隐患1.2万余处,实现C、D级危旧房管控全覆盖,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标准化通过省级验收,山塘水库全面除险加固,有效应对汛期七轮强降雨、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等不利影响。安全生产事故数、死亡人数较前三年均值分别下降25%、40%,交通事故数、火警数分别下降14%、60%,火灾实现“零亡人”,除险保安指数全市第1,平安指数保持全省前10。社会治理善作善成。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全市先行先试“预警中心”,电诈案件发案量下降20%,刑事、治安案件警情分别下降20.9%、13.7%。枫丹丽舍等一批重点问题妥善处置,累计化解涉稳风险119项,国家、省、市交办225件积案全部按期“清零”。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增配专职网格员325名,蒋堂镇沙畈村成功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村。
(七)履职效能全面增强。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任务,以“七张问题清单”为主抓手,全力推进各领域工作难题破解,推动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深入抓好政务公开,发布政府信息4.9万条,依法申请公开及时答复率100%。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办结建议218件、提案276件,满意率100%。政务服务效率全面提速,55项部门协同“一件事”落地生效,454项便民服务事项下放乡镇(街道)。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域深化清廉单元建设,加强府院联动、审计监督和省委巡视问题整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不断完善。
同时,双拥活动深入开展,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持续加强,民族宗教、审计、统计、外事、侨务、对台、史志档案、气象、退役军人事务、机关事务服务、援川和东西部协作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会、关心下一代工作、供销社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一年,既有栉风沐雨的拼搏,更有春华秋实的收获。一年来,我们实干争先、坚定笃行,强化政策集成、专班攻坚、一线调度,以稳进提质的确定性,实现经济平稳运行。一年来,我们精准发力、谋定成行,面对发展最突出最紧迫问题,拉开“三大战役”全局框架,以攻坚成效的突破性,实现高质量发展整体起势。一年来,我们同心同向、携手同行,完善“1+1+5+N”共富体系,打造下山安居创富等七大标志性成果,以产业联盟的带动性,实现共同富裕蹄疾步稳。一年来,我们惟民惟实、立说立行,聚焦百姓急难愁盼,坚持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民生事业,以人民满意的宗旨性,实现民生福祉全面增进。一年来,我们义无反顾、雷厉风行,拿出最强硬举措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以主动出击的有效性,实现除险保安决战决胜。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一年来最让我们深切体会的是:唯有一心为民,才能同舟共济。面对疫情和各方挑战,人民的支持就是最强大的力量,只要我们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幸福装在心中,始终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处,就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勇立发展潮头。唯有发展有为,才能争先有位。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婺城的主城区担当、核心区地位。中流击水,正当其时,只要我们始终把抓发展当做头等大事,找准发展道路、做优发展环境、提升发展能级,就一定能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实现全面全程争先进位。唯有抢抓机遇,才能乘势而上。危机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未来挑战与机遇也将始终并存,只要我们继续保持饿虎扑食的冲劲、虎口夺食的拼劲,一刻不停抢要素、一招不让争资源、一抓到底拼进度,就一定能牢牢抓住每一次弯道超车的政策机遇、战略机遇、市场机遇,实现乘势而上、聚势而强。唯有大抓落实,才能破局开路。落实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实干是实现美好愿景的唯一途径。面对新征程上的“娄山关”“腊子口”,只要我们立定脚跟、苦干实干、狠抓落实,就一定能从逆境中破局、从困境中突围,在新的“赶考路”上破风前行、再谱华章。唯有锤炼能力,才能敢为人先。宽肩膀才能扛起硬担子,“两个先行”更需干部能力先行、作风先行。干在当下、着眼长远,只要我们每一位干部都强化争先的意识、练就争先的本领,就一定能在本领提升中加快战略破题、变革破局、难题破解,实现以人人争先推动事事争先、全面领先。
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奋勇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和广大建设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在婺省市直属单位、驻金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金华经济开发区、金华双龙风景旅游区,表示衷心的感谢!
与此同时,我们也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直面存在的困难和挑战: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还不实,经济总量偏低、规模偏小,优化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加速;创新发展能力还不强,缺乏高能级现代化创新创业平台,招引高端人才还需进一步加力;共同富裕成色还不足,缩小“三大差距”、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还需进一步发力;公共服务供给还不优,民生领域仍有短板,统筹城乡公共资源分配还需进一步优化;除险保安各领域短板还不少,建设平安婺城的基础还需进一步夯实;干部队伍实干争先的意识还不强,改革创新能力和推进现代化建设本领还需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更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婺城纵深推进“1483”发展战略,全面加快“一带七心”建设的关键一年。迈进新征程、开启新使命,我们要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婺城见行动”。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新发展格局,以更高起点谋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婺城的县域新实践。要深刻把握竞跑国际枢纽城、奋进都市核心区的重大机遇,主动策应、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自贸试验区等叠加战略,以更大魄力加快建设“一带七心”,加速打造创新型开放型引领型的现代产业新高地。要深刻把握都市核心区的要素优势,综合分析婺城自身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发展前景,加快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方式创新,大胆破局、主动造势,以更高水平推动婺城首位度、竞争力和辐射力的整体大跃升。百舸争流,奋楫者先。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我们更应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发展新优势、开辟发展新境界,以更高质量提升综合发展实力、共同富裕水平、人民生活品质、社会治理效能,奋力谱写现代化建设的婺城新篇章。
202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五届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区委八届三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奋力推进“两个先行”,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以建设高能级现代化都市核心区为总目标,以竞跑国际枢纽城、奋进都市核心区为主要任务,以迭代跃升“1483”战略为基本路径,以“一带七心”为战略布局,以“大干项目大抓落实大转作风”为鲜明导向,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加快打造创新、创业、创造、创富的发展新格局,在全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金华篇章中扛起主城担当、贡献主城力量。
综合考虑内外部各种因素,建议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农村快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其余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力争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加快推进“七个建设”,加压干出“七个新作为”:
(一)加快枢纽核心区建设,在开放兴城中干出主城担当新作为
全力提升中心板块能级。聚焦打造未来活力中心,加快长湖湾片区城市更新,完成乾西单元控规编制,推进长湖湾公园、河盘翠舞公园、区中医院等项目建设,加速金华交投集团、中石化(金华)总部中心项目落地。聚焦打造未来宜居中心,加快区妇幼保健院、三联农贸冷链物流中心、黄金苑邻里中心等项目建设,启动浙江医院金华分院等项目建设,激发万泰奥特莱斯广场、浙中婚庆广场商业活力。聚焦打造未来时尚中心,推进文庙复建、古城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启动将军路、石榴巷等8条特色街区改造项目,打造1个红色文化研学街区和3个以上“一街一品”餐饮文化街区,带动商贸消费大跃升。
奋力打造陆港枢纽核心区。紧扣“一港二铁三轨三高四干五联”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目标,全年计划实施项目23个,年度投资52.5亿元。全力打造未来物流中心,加快推进金建高铁、建武高速、婺江西路西延、婺州街北延、上华至琅琊公路、乾西作业区、普洛斯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甬金衢上高速、华龙北街北延、金华江三级航道改造等项目,加快推动330国道外迁、沪昆铁路外绕线早日开工,着力构建公、铁、水联动一体货运枢纽。持续建设“四好农村路”,完善农村公路“路长制”,深化重点道路路灯亮化工程,覆盖里程19公里以上,积极争创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提升婺城交通枢纽“新高度”。
聚力建设高品质现代社区。完成八咏楼、北苑、浙师大、金奥未来社区创建,谋划实施方井头、十里牌楼等城中村改造,全年建设安置房800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400套,持续擦亮城市底色。常态化开展路域环境专项整治,为亚运会召开营造良好环境。加快新城区产城融合,启动文渊街、马海路等断头路建设,完成白沙溪文化公园、飞扬平台路网框架、临江园区道路绿化景观和路灯亮化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配套。
(二)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产业强城中干出稳进提质新作为
加快产业能级跃升。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做大做强“2+3”现代产业集群,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制造业、工业投资均增长35%以上,新增商贸企业20家、规上工业企业30家以上。聚力打造未来智造中心,围绕临江、飞扬两大制造平台,完成14平方公里规划修编。加快推进万里扬混合动力、锦凯智塑等一批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投产,全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力打造未来产业中心,围绕高桥区块,完成7平方公里城市设计,高标准全域规划建设生命健康科学城,加快建设三联、高桥健康社区项目;新招引10亿元以上生命健康产业项目1个,引进生物工程领域高端人才10人,培育浙中生命健康产业新高地。
加快外经外贸升级。大力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实现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有机统一。持续推动出境拓市场活动,以“政府团+企业团”形式,组织2个以上商务团参加境外重要展会和商务洽谈,组织企业“走出去”50家次以上。持续强化外贸政策支撑和服务支撑,稳住一般贸易出口,继续扩大进口。建立外贸企业政企常态化联系机制,开展“外贸服务月”活动,服务重点外贸企业200家次以上。加快外贸主体培育,新增外贸实绩企业20家。扩大跨境电商发展势能,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培育40家以上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
加快项目集成推进。实施政府及国有投资项目178个、年度计划投资211.6亿元,重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州窑)文化产业园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桐溪水库等十大标志性项目建设。全力盯引凯卓立等项目落地,确保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落地10个,其中50亿元以上2个,100亿元以上实现零的突破,推动招大引强再上新台阶。继续深化“腾笼换鸟 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持续推行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整治提升低效工业企业150家以上,完成临江、洞溪园区等工业用地集中连片整治1000亩以上,为新项目落地提供空间保障。
加快营商环境优化。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做到“企业办事无忧、政府无事不扰”。力争改革环境最优,持续推进“标准地+承诺制+代办制”改革和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改革,全面推行低风险小型项目“最多15天”改革,实现项目审批时长再压缩20%以上。力争服务环境最优,深入开展“四大双百三全”活动,健全政银企座谈会、助企服务团等机制,畅通服务沟通渠道。力争政策环境最优,全面精准高效承接“8+4”经济政策体系,用好扩大有效投资、科技创新、“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等8大政策包,最大限度争取政策支持,争取我区在总盘子和各条线安排资金不低于全市份额的10%。力争法治环境最优,加强涉企法律服务,优化完善企业信用修复等机制,不断规范提升依法服务能力水平。
(三)加快科教人才高地建设,在科创立城中干出创新深化新作为
全面培育创新载体。全力打造未来科创中心,深度融入G60浙中科创大走廊,完成师大创新城规划,加快浙师大金华科创园、浙江光电子研究院、浙师大数理医学院等标志性项目建设。推动创新载体提质扩面,力争新认定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2家以上,婺城经济开发区争取申报省级高新区。推进研发机构建设,力争新认定市级及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7家以上,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实现新突破。深化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以上,新增市级以上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20个以上,工业机器人240台以上,实现汽摩配行业、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加快补齐创新驱动短板。
全域打造教育高地。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布局规划,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推进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发展,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加快长湖湾实验学校建设,完成雅畈小学、青春小学等学校扩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五育并举,深化家校协同,大力推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和“浙江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整体试点区”建设。强化教师能力素养提升,完善教师“选、培、管、用”体系,力争新增2名正高级教师。
全力激活人才引擎。深入实施“双龙计划”“揭榜挂帅”等引才机制,引进高层次人才9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5个,新增高技能人才2200人、“浙江工匠”等项目人才60人次以上;新建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以上,引进青年博士20人,招收博士后3人以上,启动浙师大青年人才公寓建设。开展新一轮科技特派员助企服务,开展项目合作、科技攻关10个以上。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 “请进来”“走出去”系列活动,鼓励企业和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组织企业赴高校、园区和科研院所等进行科技成果对接活动2场以上,完成技术交易总额9亿元。
(四)加快现代文旅体系建设,在以文润城中干出文化传承新作为
打造高质量公共文化空间。高标准推进浙中文化创意中心、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实现区有“三馆”。打造城市书房3个、文化驿站1个、乡村博物馆2个,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30个,深化全民艺术普及。以承办亚运会为契机,加快打造体育强区,争创体育现代化区、国家水上国民休闲中心,推进村级全民健身广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百姓健身房等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助力婺城文体生活品质跃升。
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打造“仙源梅溪”“白沙古堰”等文旅线路,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培育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科普研学旅游、亲子研学旅游产品,建成市级生物多样性特色体验地1个以上。继续举办中国茶花文化节、莘畈毅行、琅琊山水四项公开赛等活动。打造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个,争创4A级景区1个以上,启动金3A景区村庄创建,实现景区镇创建全覆盖,景区村达70%以上,不断提高婺城文化旅游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擦亮婺文化金名片。深挖婺文化、宋韵文化内涵,争创省级非遗工坊2家以上,推进雅畈镇婺州窑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做好婺城元素基因解码,整理挖掘婺城地方文化资料,转化和利用好解码成果,全方位、全媒体、全链条展示婺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聚焦打造“浙风十礼”的婺品牌,持续巩固深化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大文明单元创建力度,争取入围省级以上文明校园、文明单位各3家,争创省级以上文明村5家。
(五)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在山水秀城中干出绿色发展新作为
“三大行动”提升环境质量。深化实施“五水共治”碧水行动、清新空气行动、净土行动“三大行动”,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深化“美丽河湖”创建,开展金华江主要支流沿线污水管网大排查大整治,全面完成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推动建设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体系,再夺“大禹鼎”。持续做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工作,开展砖瓦行业专项整治,推动汽修行业钣喷中心建设,持续推进重点行业低效设施治理和源头替代。积极开展治土治废治塑行动,全面完成土壤“源解析”工作,深化危废专项整治和“无废细胞”建设,积极创建“无废城市”。
绿色低碳助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6+1”重点领域碳达峰和大型活动碳中和,探索生态系统碳汇,实现碳排放全链式闭环管理。“零碳”社区、政府机关、公共机构试点示范建设取得突破,加快安地镇低(零)碳乡镇试点建设,争创省级低碳示范区。深入实施新增百亩国土绿化行动,积极培育发掘生态富民、生态惠民最佳实践,努力探索“EOD+片区开发”模式,推动实现生态环保投资新增长。
山水共治打造美丽婺乡。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生态优势,加快推进“千塘百库”“三库三溪”综合整治工程,大力推动南山自然保护区创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造山水田湖生命共同体,创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深化实施“千万工程”,加快“茶花争妍”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创建1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乡镇,启动5个未来乡村建设,开展美丽庭院等“全域美十大行动”,推动中国苗木智慧博览园二期项目落地,加快实施南山漫道美丽风景线提升改造。
(六)加快“共富型”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共富暖城中干出先行示范新作为
打造生态共富产业带。以南山漫道为主轴,打造“安地—雅畈”康养度假体验和“琅琊—长山—白龙桥”休闲观光研学两大板块,实施白沙片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推进永农和粮功区集中连片建设,改造提升高标农4115亩,扩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继续推进白沙溪水利风景区、白沙文化创意交流中心、“梦幻白沙·水墨婺南”县域风貌区、十二杉房、望山隐庐等项目建设,加快启动熊猫猪猪二期、长山安脚民宿、燕语湖二期、郭力垅休闲区等项目建设,辐射带动西南山区乡镇共创共富。
推进缩小“三大差距”集中改革。深化“扩中”“提低”行动,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融合。深化“下山安居创富”工程,完成蒋堂移民新村二期后续工作,继续推进白龙桥安置区建设,有效推进山区百姓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推进16家“强村公司”、40个“飞地”抱团项目、“乡镇共建强基”、“百团联百村”等4大专项行动,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持续增强村集体“造血”能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村集体收入增长10%以上,确保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2.12以内。
构建全民共享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1+8+X”大救助体系建设,加快建设5个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推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健全养老保障制度。大力推进婚俗文化改革,全面完成15个生态安葬点建设,规范提升社会事务管理服务。推进农村饮用水改造提升工程,开展引水管网、村内管道及配套工程建设,覆盖受益群众3万人以上,进一步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速建设中医院等10个续建项目,建成投用区康复医院、区妇幼保健院等5个项目。扎实开展山区“移动药房”等便民助民医疗活动,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快捷的医疗诊断。加快提升乡镇卫生院医养、居家护理服务能力,实现健康服务“就近跑”。做好退役军人保障工作,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城。多渠道推进“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建立零工“即时快招”服务模式,力争实现区级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占比30%以上,全力创建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
(七)加快现代治理体系建设,在为民护城中干出平安建设新作为
精准优化抗疫措施。全面提升医疗救治能力,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和更加精准的举措,全力做好医护力量、医疗物资、定点医院、发热门诊等储备和建设,确保必备药品2周以上用量,口罩、抗原等物资不低于1个月用量,不断提升医疗服务保障能力。积极稳妥实施“乙类乙管”各项措施,强化重点人群管理服务和健康监测,优化接种服务,确保实现“保健康、防重症”目标。
守好守牢安全底线。迭代优化除险保安工作机制,以“遏较大”为目标,完善重大安全生产问题清单,常态化推动各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整治,确保隐患整改率达100%。持续聚焦防汛防台抗旱、森林防火等工作,完成“千塘百库”除险清零任务,建设森林防火巡护道5公里以上,夯实应急保障基础。推进区级危险化学品集配中心、浙中综合应急保障基地建设,实现乡镇(街道)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全覆盖。圆满完成亚运会维稳安保,实现省级平安区十八连创,力争全省首批二星平安金鼎。
高效推进社会治理。加强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强“公安大脑”“预警中心”,加密治安监控、人脸识别等前端感知网,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区社会治理中心,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全面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打造市区乡三级上下贯通的“N+1+17”联动模式,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聚焦“精准打击”,常态扫黑除恶,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和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领域违法犯罪,全力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高水平建设平安婺城、法治婺城。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目标在前,重任在肩。区政府必须持之以恒转作风、提效能、优服务,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彰显更强政府担当。
高举旗帜,建设绝对忠诚的政府。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决策部署真正落实到政府工作各方面,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以民为本,建设为民服务的政府。始终坚持问需于民,紧抓调查研究,努力把实事好事办到百姓心坎上、急需处。始终坚持问策于民,确保政府决策、政策制定、项目安排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受益。始终坚持问效于民,畅通群众反馈渠道,完善政府满意度测评机制,切实提升政府服务质效。
奋发有为,建设实干争先的政府。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狠抓工作闭环落实,狠抓工作过程管控,确保工作一贯到底、一盯到底、一抓到底。聚焦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全面激发“逢一必争、逢冠必夺”的争先精神,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争当排头兵,全力锻造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政府铁军。
依法履职,建设阳光法治的政府。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尊崇宪法权威,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监察监督、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和统计监督,提高法治政府建设水平。
干净干事,建设清正廉洁的政府。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四风”问题,持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让廉洁用权、清正做人、干净干事在政府系统蔚然成风。
各位代表!新使命催人奋进,新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实干争先,为全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婺城篇章而不懈奋斗!
名词解释
“1483”发展战略:“1”是坚持“奋楫赶超争先,奋进共同富裕,凝心聚力建设高能级现代化都市核心区”的主题。“4”是建设“活力婺城”“品质婺城”“幸福婺城”“水墨婺城”。“8”是奋力提升“八个能级”打造“八个高地”:奋力提升经济能级,打造浙中产业新高地;奋力提升创新能级,打造数字化改革新高地;奋力提升城市能级,打造人居品质新高地;奋力提升乡村能级,打造共同富裕新高地;奋力提升公共服务能级,打造民生幸福新高地;奋力提升治理能级,打造法治建设新高地;奋力提升文化能级,打造浙中文化新高地;奋力提升生态能级,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3”是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三大工程”:实施变革重塑提能工程,锻造扛旗争先的过硬队伍;实施红动婺城强基工程,筑牢扛旗争先的战斗堡垒;实施清廉婺城深化工程,厚植扛旗争先的廉政根基。
一带七心:“一带”即“生态共富产业带”,“七心”分别指“未来智造中心”“未来宜居中心”“未来产业中心”“未来活力中心”“未来科创中心”“未来物流中心”“未来时尚中心”。
浙江制造“品字标”:以“区域品牌、先进标准、市场认证、国际认同”为核心,以“标准+认证”为手段,集质量、技术、服务、信誉为一体,经市场与社会公认,代表浙江制造业先进性的区域品牌形象标识。
农业“标准地”:全区范围内符合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满足相关控制性指标要求,在土地流转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进项目用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耕地、园地和林地。
七张问题清单:基于巡视、审计、督查、群众信访等方面问题,运用数字化改革理念、方式、手段赋能全流程精密智控、全要素综合分析、全方位党建统领的综合应用,是省委抓党建带全局的重要抓手和加强政治建设的具体举措。
千万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
“3211”婴幼儿照护服务:培育婴幼儿照护指导员、服务员、志愿者三支服务队伍,建立“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和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两个中心,建设一个服务驿站,打响一个示范品牌,着力推动“金有善育”。
“1+1+5+N”共富体系:落实“1”个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围绕“1”套目标指标体系,深入实施“扩中”“提低”行动、“同心共建·幸福婺里”结对行动等“五大方案”,开展“N”项共富专项举措。
“2+3”产业集群:“2”是指两大传统产业,汽车零部件、现代五金产业;“3”是指三个新兴产业,生命健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新材料产业。
地瓜经济:这一比喻来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的引用: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为的是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但它的块茎始终是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扩张最终为的是块茎能长得更加粗壮硕大。藤蔓的延伸隐喻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块茎的坚固则代表“立足浙江发展浙江”。
十大标志性项目:经比选产生的婺城区2023年10个标志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州窑)文化产业园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桐溪水库工程项目、婺城区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婺城总部经济中心项目、长湖湾公园及中轴景观带项目、浙师大金华科创园项目、浙中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一期)、婺州之心项目、金茶花产业园项目、凯卓立全国总部及智能尾板产研基地项目。
“四大双百三全”: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百名干部帮百企,服务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
“三库三溪”整治:山下吴水库、山口冯水库、长岭水库扩容改造,通园溪、赤松溪、回溪治理。
“一港二铁三轨三高四干五联”综合交通体系:“一港”指婺州港及航道工程(罗洋作业区、乾西作业区和衢江航道、金华江航道);“二铁”指金建铁路、沪昆铁路外绕;“三轨”指金义东轨道、金武永东轨道、金兰轨道;“三高”指G60杭金衢高速二期拓宽工程、甬金衢上高速、建德至武义高速;“四干”指南山大道(330国道外移)、虹戴公路二期(S315省道)、兰婺遂公路(S215省道)、货运北线(S315省道);“五联”指上华至琅琊公路、华龙南街南延和北延、八达路至长山公路(八达路延伸)、白沙公路至龙乾南街(白沙公路北延)、北山旅游大道。
“N+1+17”联动模式:N个市级业务主管部门,1个协调指挥中心,17支乡镇(街道)综合执法队。
“EOD+片区开发”模式: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