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再提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是否为时已晚?宁波试图给出自己的回答——
5月25日下午,宁波揭牌成立新能源汽车研究会,同期还召开了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动员部署会。会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这是自去年喊出“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口号后,宁波一次标志性、实质性的落地动作。
动员部署会现场 王凯艺 摄
诚然,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与上海、西安、广州、深圳、合肥等城市一路“狂飙”相比,宁波显得不温不火。而且至今,国内多地都明确提出要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竞争早已白热化。
风口之下进入大洗牌,想在拥挤的赛道上脱颖而出,并非易事。“姗姗来迟”的宁波何以实现“弯道超车”?研究会的成立又能否支撑起宁波“后来者居上”的决心?
研究会啥来头?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站台,为宁波新能源汽车研究会揭牌,由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兼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市经信局二级巡视员任职研究会秘书长。足以见得,宁波市新能源汽车研究会来头不小。
据悉,这一新社会团体将充当“桥梁纽带”角色聚各方力量,当好政府部门科学决策的“助手”,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推手”,企业健康成长的“帮手”。
“我们一定要立足产业基础、抢抓机遇风口,加快在新能源领域发力突破、增创优势,以‘再造一个宁波汽车产业’的雄心壮志,做大做强做优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新能源化撬动产业全面升级。”部署动员会上,市委主要领导掷地有声地说。
记者还了解到,对于推动新能源汽车研究会的成立,市委主要领导还曾多次批示。
按照工作计划纲要,下一步,该研究会将加强研究咨询、打造高水平产业交流平台,同时组建企业综合服务队伍助力企业拓市场、促转型,探索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路径等。包括开展智库合作和专题研究,举办高峰论坛促学术交流,建企业数据资源库,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谋建宁波汽车博物馆等20余项具体工作内容。
会上,《宁波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3030)》、《关于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的若干意见》一同发布,宁波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城。
宁波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奋起直追的决心,可见一斑。
并无先发优势
去年新能源汽车还处于产销高峰,今年市场就已转入“价格战”“淘汰赛”。威马、天际等新势力品牌被逼到悬崖边,造车新势力与传统“车二代”、合资品牌的竞逐态势蔓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正是当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处境。
何况,近两年在全国各类新能源汽车榜单中,宁波一直难有一席。“从前一段阶段的发展来看,宁波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整车产能规模偏小、新能源化转型偏慢、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存短板。”市委主要领导在会上指出。
就拿整车来看,宁波无缘造车“新势力”,新能源整车企业仅“吉利系”一家独大。官方数据显示,去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700.3万辆,较前年增幅近90%;宁波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13.16万辆,占浙江总产量的22.4%。
极氪未来工厂 虞昌胜 摄
尽管去年宁波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幅超过400%,但新能源汽车占比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在全市整车产量中的占比仍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的占比还不到1.9%。对比排名全国第一的西安,去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是101.55万辆,同比增长277.5%,占到全国14.38%。前面还有上海、深圳、广州、合肥等“第一梯队”城市。
因此,在当天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之城发展规划中,加速提升整车产销首当其冲。宁波力争到2025年,培育形成新能源整车品牌10个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量超70万辆,不仅要占全市汽车产量的50%以上,还要占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的50%以上,在全国的比重超5%。全市的产业规将超过2000亿元。
除了快马加鞭打造整车智造的高地,宁波聚焦关键零部件及核心技术攻关,智能网联、应用示范场景、后市场服务等,也均立下了明确的发展指标。
不妨“另辟蹊径”
新能源化是必然趋势,汽车产业又是宁波第一大产业,产业整体转型迫在眉睫。可放眼全国,把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的城市众多,武汉更是早在10余年前就高喊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
那么,同样都是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宁波的破局突围之路到底在哪?
翻看此次出台的发展规划和若干意见,记者感受到,宁波正迫切想要通过招大引强补上整车生产规模偏小、智能网联领域实力薄弱、涉及“三电”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企业链主地位不强等“短板”。
对此,宁波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协会秘书长汪虹的看法是,与其“你有我也要有”不如“另辟蹊径”。他建议补上“短板”的同时,宁波可以着重聚焦“轻量化”这一细分赛道,走出一条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能源汽车之城发展路径。
轻量化,顾名思义是指能在保证车子的质量和性能的情况下,从结构优化设计、轻质材料应用、先进成型工艺等方面入手,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整体减重减压,使车子更轻便,跑得更快更远。行业内都知道,这对缓解当前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意义重大。
宁波深挖细掘“轻量化”,事实上底子足够厚实,产业优势突出。据统计,宁波全市近5000家汽车相关产业的企业当中,就有2000多家企业涉及轻量化产品。而且宁波在加工装备、磨具、原材料等相关领域也都有行业龙头企业,当前的轻量化产业规模及集聚度称得上全球第一。
拓普集团、旭升股份、爱柯迪、雪龙集团等本地行业龙头,近年来都瞄准了汽车轻量化这一细分赛道,持续加码布局,投资扩产以抢滩市场。“仅是比亚迪和特斯拉2家整车品牌,在宁波采购的轻量化产业链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就有上百家,轻量化就是宁波一块现成的‘长板’。”汪虹还预计,随着汽车逐渐走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未来,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趋势将更为显现。
在发展规划中,记者也注意到,宁波已把汽车轻量化列入重点巩固的优势领域。包括对底盘冷成型技术、一体化压铸技术,以及相关的高性能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加强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打造浙江省旭升汽车轻量化零部件研究院、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汽车轻量化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宁波)、浙江华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