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二十年来 “千万工程”如何提升绍兴乡村价值?

字体:
—2023—
11/10
10:13:04
2023-11-10 10:13:04 来源:潮新闻 记者 金汉青

  11月9日,绍兴市召开全市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 现场推进会,会上全面总结了绍兴“千万工程”建设成效。

  今年是“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廿载时光,近年来,绍兴率先全市域实施“闲置农房激活”改革,创新实施“五星达标、3A争创”的“千万工程”推进路径,不断推动广大乡村“美丽蝶变”和全面振兴。202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7万元,居全国地级市第3位,是20年前的8.03倍;所有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均达到50万元以上……在绍兴,乡村正成为一种“符号”,代表着发展的无限可能。

  就在上月,在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现场会上,上虞区谢塘镇晋生村、诸暨枫桥镇枫源村还作为现场会的典型参观点,受到广泛关注。这两个村子都因“千万工程”的牵引,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特色路。

  其实,像晋生村和枫源村这样的例子,在绍兴俯拾即是。“千万工程”究竟是如何打造出具有绍兴独特辨识度的美丽乡村,又是怎么做出新花样的?这值得我们抽丝剥茧,逐一分析。

  绍兴乡村美景(绍兴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乡村如何换新颜?

  如何避免千篇一律,差异化打造具有绍兴特色的美丽乡村?

  越城区安桥头村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平桥村”。这里一派新气象,漫步村中,村口祝福广场的“社戏大舞台”上,村民们正在排演越剧;河道中乌篷船往来穿梭;岸边,“闰土与猹”的雕塑栩栩如生……

  几十公里外的上虞谢塘镇晋生村,通过改造老粮站,建成了占地15亩、由12幢建筑组成的“晋生星片场”。围绕“谢晋故里”的品牌IP,该村还量身定制了8个功能各不相同的电影主题空间,每一个空间尽可能保留了建筑的历史气息,又突出上虞当地的文化特质。

  晋生村昔日老粮仓改造成“谢晋故里·晋生星片场”。 (上虞区谢塘镇供图)

  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绍兴乡村之所以“千村千面”、各有风格,就是因为遵循了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实事求是搞好了乡村规划。

  绍兴的独到之处,就是利用本地独特的文化资源,或利用产业文化、或立足曲艺民俗、或挖掘名人典故、或巧借山水景区,找到差异化竞争优势,塑造个性化美丽特征,打造品牌化经营模式,并且把文化资源融入当下生产生活空间,通过时尚化、年轻化、国际化的表达,让文化能够可体验、可参与、可消费,让经营文化体现为经济指标。如嵊州主推“越剧文化”,上虞弘扬“乡贤文化”,新昌打响“浙东唐诗之路”,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立足本土文化,展开了各具特色的经营道路。

  乡村建设,规划是蓝图、也是硬约束。早在2005年初,绍兴就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树立规划先行的科学理念。推出“五星3A”新举措后,全市又统一编制了规划技术指南,要求县乡村三级分别制订三年工作规划和村镇发展建设规划。以县域总体规划作为指导,绍兴一方面统筹做好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并且与点式创建、专项规划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既充分体现地方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又方便老百姓生产生活,“走进稽山鉴水,寻味六美乡村”成为绍兴新时代美丽乡村的鲜明印记。

  这些对乡土文化深入挖掘的举措,极大提升了绍兴百姓的文化自信,大家感受到,乡村不仅是身有所栖之处,还是心有所依、情有所寄之处。

  柯桥区柯岩街道叶家堰居(绍兴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长治才能久美。绍兴还把保护和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群众性的重点工作,以“一分两清三化”为主线,绍兴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清理乱堆乱放、清理空倒房、公厕洁化、“三线”序化、庭院美化等相关行动,常态赛马,督查考核,产业提能。因此,绍兴农村的“地平线”才有了不逊色于城市“天际线”的美丽图景。

  对于很多村民来说,“美丽乡村”早已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发生在身边的乡村嬗变。数据显示,绍兴累计创成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4个、美丽乡村示范带25条、美丽乡村示范乡镇62个、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184个、美丽乡村达标村1523个。

  富民强村的根基如何夯实?

  乡村旺不旺,关键看产业。

  在位于上虞区的浙江雾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科技感十足的“土楼”“金字塔”等大棚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植物工厂”内的水果长势喜人、各种蔬菜根系悬挂种植无土壤,还有不少游客在参观选购蔬菜。此外,该公司还进行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科普基地、发展研学旅游等。

  雾耕的创新发展,是绍兴积极延伸产业链拓宽致富路的缩影。近年来,该市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

  去年底,柯桥79个经济相对薄弱村联合出资2.528亿元成立柯桥区民富物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这79个村2021年度经营性收入低于100万元,急需寻找新的“造血”功能,增加村级收入。为此,柯桥区民富物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与柯桥区抱团物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投资“飞地抱团”项目,即在蓝印时尚小镇内新建厂房、宿舍等工业物业用房进行出租。

  “通过‘飞地抱团’的方式,解决了偏远薄弱村‘造血难’问题。这样一来,薄弱村每年有固定收益进账,丰富产业结构,夯实‘强村富民’新格局。”柯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虽然前几年区里也在探索‘飞地抱团’模式,但是现在的思路更开阔,力度更大,相信成效也将更加显著。”下一步,该区将规划经济相对薄弱村在杭绍临空示范区建设新的“飞地抱团”项目。

  绍兴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绍兴将做大做强乡村“土特产”,持续壮大茶叶、珍珠等特色主导产业,并依托山水禀赋,重点培育优质稻粮、规模畜禽等产业,支持农家菜、特色小吃产业化商业化。同时,深化农业“双强”行动,推进“农业+”行动,创新发展农村电商、养生养老、文化创意、运动休闲等新业态,培育一批入乡进村网红景点、消费热点。

  棠棣村兰花数字工厂(柯桥农业农村局供图)

  眼下,绍兴正全面深化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推出加快农民增收促进共同富裕新一轮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劳动致富”“创业兴富”“活权激富”“惠农添富”和“帮困促富”五大行动,提增农民多渠道收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绍兴深度挖掘闲置资产潜力,用宅改“金钥匙”打开共富“幸福门”。早在2010年,绍兴就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鼓励农民进城镇居住的若干意见(试行)》,此后又率先实施“闲置农房计划”改革,尤其利用2020年被列入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契机,探索出了“三权三票”改革。以此为基,绍兴又探索建立政府、集体、农民三者利益共享机制,充分释放宅基地财产价值。

  上虞区闲置农房激活改造成民宿(绍兴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村村有项目,村村有机遇。绍兴鼓励突破单村发展瓶颈,组团联动推进片区化建设运营,探索形成了一批典型模式,如“养老+”辐射带动全要素激活的柯桥“王化模式”、优势产业串联成片的诸暨“山下湖模式”、区域协同发展的嵊州“西白忘忧片区”、片区化运营联盟的新昌“镜岭模式”等。

  致富渠道不断被拓宽,农民收入水涨船高。数据显示,2022年,各类“共富工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3万人,带动从业人员人均年增收2.7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共计6973万元;全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1.09亿元,增长15.2%。

  城乡融合的“协奏曲”如何奏响?

  “千万工程”带来的另一变化,便是让农民拥有平等发展机会,通过构建城乡融合科学聚变的新机制,全面理顺互动互促的城乡一体关系。

  在新昌,一条条通景的“四好农村路”串联起一个个乡村,不仅方便了百姓出行,还盘活了散落在灵山秀水之间的旅游资源,将大山里的“诗和远方”跃然呈现于人们的眼前。正所谓,一路通,百业兴。

  城市人能享受的公共服务,农村里也有。绍兴聚焦乡村短板,城乡基础设施加速互联互通。加强县域统筹、部门协同,加快城乡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物流、宽带服务、金融网点等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在全国率先实现“500米标准”,将“村村通公交”站点距离从2公里缩短至行政村村委所在地或文化活动中心500米以内;全面启动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攻坚战,推动规模化供水向更多农村延伸,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放心水、安全水;全面推动快递进村,基本实现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全覆盖。

  嵊州首条农村物流辉白茶专线(嵊州市交通运输局供图)

  除了“外在”的完备设施之外,老百姓更需要“内在”的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为此,绍兴聚焦“一老一小”,城乡公共服务加速优质共享。推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全民可及、全域可享,全力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代差、区域差距、人群差距,有序补齐民生服务短板弱项。

  许多困扰乡村的难题,如今在绍兴也有了“数字解法”。绍兴将推动信息进村入户作为“千万工程”的重点内容予以大力推进,加快在农业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中的贯通,同时把未来乡村作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围绕“一统三化九场景”,建成了一大批特色化的应用场景,让智慧医疗、智慧文化、智慧教育、智慧救助等数智生活场景在村庄里得以落地,打造幸福生活共同体。

  城与乡的“握手”,在绍兴写下了生动篇章。

  乡村治理内生力如何激活?

  “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 ”

  在全国闻名的“枫桥经验”发源地——诸暨市枫桥镇枫源村,该村多年来坚持传承和发展“枫桥经验”,推进村级重大事项“三上三下”民主决策机制,统一群众思想,形成“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

  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绍兴始终坚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地将其融入“五星3A”创建过程中,并结合驻村指导员制度和“民情日记”等典型做法,走出了一条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实践道。就在去年11月,绍兴还专门制定并实施《绍兴市“枫桥经验”传承发展条例》,将“枫桥经验”这一基层社会治理经验上升为普遍的法治规则,总结提炼转化为社会治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法治模式,促进“枫桥经验”传承发展。

  枫源村党群服务中心(图片由枫源村提供)

  “枫桥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如星星燎原之火,把绍兴乡村治理的道路照亮。

  推进乡村治理,要从百姓视角出发,要让村民说事,让每一位村民大胆说、习惯说、方便说、说得上。嵊州雅璜村利用“民情日记”,收集乡亲们对家乡发展的期许,依托绿水青山,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去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2万元,20多年至少翻了100倍。现如今,“民情日记”不再拘泥于纸和笔,当地还依托“浙里民情”应用场景“驾驶舱”,民众的需求通过手机就能迅速上报、加以解决,民众办事更加高效和轻盈。

  解锁乡村的“善治密码”,关乎社会和谐有序,能够提振村民“精气神”。多年来,绍兴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健全一把手负责机制,实施“头雁培育”工程,深化“亮旗”行动,制订阵地“规范化”标准,干部“规矩+发展”型标准和党员“先锋型”标准,以乡村振兴成效检验基层党建工作成效。开发推广“浙里兴村治社”数字应用,重塑“为干部减负、为治理增效”的基层智治新格局,梳理规范涉村准入事项清单一级185项、二级445项。

  此外,绍兴完善“民情日记”工作体系,推动市县两级部门干部走出机关门下到第一线,全流程重塑民情收集、问题流转、解决评价的闭环程序,把问题解决时间缩减三分之二。深化发展驻村指导员制度,完善8大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责任落实,确保民有所呼、必有所应。

  对基层来说,数字化是牵引力,也是加速度。为此,绍兴利用好各类安全技术防范设施,创新开发数字化应用,全量归集和处理基层任务事项、化解矛盾纠纷,为基层治理插上数字化的“翅膀”。

  “千万工程”在浙江实施的20年,也是绍兴探索乡村治理创新实践的20年。20年里,比乡村变得更美的,唯有人心。

  绍兴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市将围绕省委提出的‘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总目标,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强化党建引领,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奋力打造乡村振兴绍兴样板。

  绍兴将用不止不息的探索,照亮乡村要去的地方,创造农民向往的生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千万工程责任编辑:孙婧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