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首家冠以“世界技能”之名的博物馆——世界技能博物馆在上海开馆。
博物馆坐落在流淌着工业血脉的杨浦滨江。还未走进博物馆,就会被它银灰色大楼散发出的工业风吸引。大楼顶部镭射质感的“World Skill Museum”招牌,又极具现代感。
人与技能的故事跨越万年,技能创新发展史是也是人类进步发展史。将它们浓缩于一座1万平米的博物馆内,会发生哪些奇妙的化学反应?
世界技能博物馆外观。图片来自世界技能博物馆
三种“平衡”
从立项到建成,世界技能博物馆始终在追求“平衡”——新与旧的平衡,宏大与微观的平衡,世界与中国的平衡。
博物馆台阶灯光昏黄,拾级而上,仿佛走进时光隧道。仅“钻”一个动作,就在万年之间不断迭代,细化,并衍生细分出新的分支。
在距今2万多年前的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承载“钻”这一技术的是三枚骨针。有了骨针的人们用兽筋作线,缝起兽皮御寒,并将生活区域向北方更寒冷处拓展。
后来,“钻”的载体是新石器时代的燧石斧,是十字木柄螺丝刀,是无线电钻。每一次载体的变换,都是一轮生产技术和工艺的革新。直到1971年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从地球“钻”到了月球,靠月球表面钻孔机采集了2415块标本,总计约382千克。
历届世界技能大赛奖牌。图片来自世界技能博物馆
博物馆里有一面墙,展示着历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奖牌和标识。其中,1963年都柏林世界技能大赛的logo是一枚塔拉胸针。
一枚小小的胸针背后联结着宏大的社会发展脉络。诞生于8世纪的塔拉胸针是爱尔兰最华丽、最复杂的中世纪珠宝,在多届世博会展出后,逐渐演变为所有凯尔特胸针的统称,并大量出口到欧洲其他地区。塔拉胸针的流行使环形胸针风靡一时,本身成为爱尔兰的国宝之一。
馆内藏有来自全球的2000余件与技能相关的藏品,目前有800余件正在展出。“经过大量的筛选与平衡,我们最终的展品中包含实物、照片、视频、文件等多种形式,实物占比近6成。”世界技能博物馆负责人杜娟表示。
甚至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中国民族工业的宝贵遗产——百年历史文化保护建筑永安栈房。建筑选用当时最先进的无梁楼盖承重方式,钢筋混凝土的八角形楞柱顶端支起一个棱角斗状柱帽托,撑起天花板。百年间,永安栈房几经起落,最终以世界技能博物馆的形式重获新生。
在上海杨浦区滨江15.5公里岸线上,有数百处和永安栈房一样的工业遗存。它们见证了上海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而今迭代升级,成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改变世界
旋转煤气灶的点火开关,展品石锅升腾起火焰,古今中外锅的演变史在参观者面前徐徐呈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技能是熟悉又陌生的抽象概念。世界技能博物馆通过全息投影、红外交互、CG特效等“黑科技”的加持,再借由参观者的互动触发展陈信息。于是,那层观念上“窗户纸”被捅破了——技能到底是什么呢?
氢燃料电池汽车。图片来自世界技能博物馆
技能是一些微小动作叠加后,对社会发展进程带来的巨大改变。
中国古代少有因技术留名的女性,黄道婆是其中一位。她晚年从海南崖州回到家乡松江府,不仅带回了纺织技术,更将传统的手摇一锭纺车改为脚踏三锭纺车,省力之余效率提高近三倍。松江成为当时著名的棉纺中心,甚至推动了大江南北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一些职业在技术的提升演进中消失,但更多的职业细化、新生,成为人们对更高生活品质孜孜以求的生动作证。
当人们不满足于吃饱,想要吃好、吃得营养时,厨师的职能就不再只是炒菜做饭,烘焙师、咖啡师、调酒师、公共营养师等职业应运而生。
2022年,新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发布,净增了158个新职业,总职业数达到1639个。民宿管家、研学旅行指导师、农业经理人……职业“上新”的内核,正是满足人们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精细化的生活需求。
“祝融号”火星车模型。图片来自世界技能博物馆
技能是有温度的,它能帮助遗憾的人实现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
西班牙的一所职业学校为当地一位患有先天性四肢畸形的女孩制作了一支亮红色的3D打印假肢,每一处关节都与人手别无二致。假肢价格比正常义肢更低,通过灵活的传送装置,佩戴者可以借用手部的力量完成握持工作。
同样的奇迹也发生在中国。不久前,渐冻者患者、京东前副总裁蔡磊通过人工喉,发出了与自己健康时几乎完全一样的声音。这也让全世界的渐冻者患者看到了新的希望。
技能是具体的、奇妙的,它就像是氧气,是社会和生活中常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曾经以为只有做出精巧的物品才算是技能。”作为中方策展总监,楚惠萍和团队成员负责挖掘展品内容,1年时间内,团队共挖掘出了数十万字研究成果,“但现在我明白,技能的世界是无比广阔的。不要轻视任何一个小小的努力,每一个小努力都可以改变世界。”
正如世界技能组织的愿景一样,技能的力量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技能的价值
整座博物馆,人气最旺的是四楼的互动体验区。不管是刚学会走路的小朋友,还是六七十岁的爷爷奶奶辈,都能在这里通过自己的双手,感受技能乐趣。
“我们招募了一批青少年志愿讲解员,希望他们亲身感受什么是世界技能大赛,从而热爱上技能。”杜娟说。
市民正在体验木工制作。记者 王蓉蓉 摄
这可能也是大部分人和世界技能大赛最近的距离。木工、美发、橱窗设计……大量互动项目选用的都是世界技能大赛的“真题”。部分展品甚至专门邀请世赛金牌得主复刻真题。
世界技能组织博物馆项目总监马克·卡拉汉先生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博物馆想要传递的首先是提高公众对技能和技能教育的意识,其次是提高技能和技能教育的地位。相比青少年,我们更希望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他们的父母、老师。”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公众的脑海里,技能并非一条成功之路。为此,博物馆使用了大量视频影像资料。它们大多拥有同一个内核——回访技能人才,听他们讲述普通人凭借技能改变人生的故事。
爱尔兰人彼得·沃尔什在1957年的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一名。回国后,他得到了一份新工作,薪水是以前的7倍。
印度女性工匠在连供电都持续不了几个小时的米吉万山村里,创立了“米吉万福利协会”的缝纫和裁缝项目,为当地女性群体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也帮她们争取到了更多的受教育权。
参加世界技能大赛12年,中国快速步入世界技能竞技第一阵营。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中国选手获得金牌比例达到62%,获得奖牌比例达到97%,创造历史最好成绩。
但即使如此,中国也同样面临“如何吸引年轻人加入职业技能”这一挑战。已故全国劳模李斌曾发问“明天谁来当工人”,如今依然是各地政府案头上的重点问题。
博物馆花大心思复现了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院,希望以此展现我国民族工业百年中,技能人才发挥的作用。
一张老照片上,师生们一砖一瓦,从挖地基、扎钢筋到浇灌水泥,在荒地上亲力亲为盖起了属于自己的校舍。
同样是这批学生,安装了中国第一个自动扶梯,参与了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的施工,远赴大西南修建滇缅铁路、公路和机场,甚至参与打通抗战时期西南交通大动脉。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的,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座全球首家冠以“世界技能”之名的博物馆,想要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的一个新变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