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áigì。”(再见)
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沙塘湾村68岁村民刘和恩收拾好渔具,用沙塘湾闽南话和老友道了别。而当他推开家门时,换上了象山石浦话(当地强势方言),以便和家人沟通。
在沙塘湾村,和刘和恩一样会说沙塘湾闽南话的仅剩十余位与他同辈的老人。这个方言,由三百年前福建同安先辈移民带来。如今的沙塘湾村旅业兴旺,人来人往间却很难再听到地道的沙塘湾闽南话。
方言终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逝吗?近日,《中国语言资源集·浙江》正式发布,这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性成果“中国语言资源集”出版的第七部成果,是浙江近年来语保调查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打开了解浙江语言文化之窗。
在普通话普及率达80.72%的当下,方言的重要性再度引发讨论:有了普通话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方言?方言是否需要投入成本进行保护?留住方言究竟是为了留住什么?
《中国语言资源集·浙江》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发布(右五为王洪钟)。 王洪钟供图
方言是故乡的根
目前,中国有着官话、吴语、湘语、赣语、闽语、粤语、客家话等十大汉语方言,包含97个方言片、101个方言小片,但方言的影响力和使用范围大不如前。如今,包括吴语、闽语、粤语在内的强势方言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生存危机”。
对长期和方言打交道的语保人来说,如果不加干预,方言走向凋亡是必然且可以预见的。“找到地道的发音人并用文字影像记录方言是我们语保人的工作,但渐渐我们发现合适的发音人一年比一年难找,尤其是濒危方言。”对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方言研究院教授王洪钟来说,方言的抢救和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中国方言研究院内收藏的方言保护类书目 图片由周罗霞提供
然而很多人认为,方言的式微并没有给日常生活带来困扰。在濒危方言“廿八都正字”的使用地——衢州江山市廿八都古镇,商贩们正用“五彩”的普通话招呼八方来客。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为了便于对外沟通,普通话和江山话逐渐取代了本土方言,当地孩子也因此放弃了乡音转而学习使用范围更广的语言,然而对于乡音的流失,大部分人都并未察觉。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方言?
对长居家乡的刘和恩来说,方言是证明自己来历的符号;对任教异乡的王洪钟来说,方言是割舍不下的乡愁;对四处求学的广大游子来说,方言是在人群中辨别同乡的触角……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坐标,沉淀生活记忆,凝结深厚情感。
采访过程中谈起乡音,总会牵出很多与故乡有关的故事。99年出生的周罗霞是宁波慈溪人,在她的记忆里儿时最有意思的事便是与奶奶一起玩“猜妙子”(猜谜语)的游戏,于她而言,方言是有温度有重量的,“方言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有很多词无法用普通话转译只能意会,这就成为了我们这地区的人独有的默契和记忆,非常遗憾的是在我之后的弟弟妹妹都不太会说方言了。”为了不让方言断代,也为了维系更多人与故乡相连的纽带,周罗霞选择了考研攻读方言学。
珍视方言,留下乡音,记住乡愁,保护好各地语音的“身份证”,就是“留住我们的根”,正如王洪钟所说,“不管你走多远,和你说一样方言的人,永远是最懂你的那群人。”
方言是文化的魂
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解读不同“文化密码”的钥匙。
一年春节,王洪钟回到老家江苏南通拜访亲戚,在与自己年近耄耋的叔公王能秦聊天时,听他谈起了自己的职业。“叔公是家族里第十六代木匠,彼时丧葬采用的仍是传统土葬,叔公负责为已故的人入殓。”造棺材、敲钉子、送上山、埋入土,会有一首山歌跟着逝者走完人生最后的路途,这是王能秦祖辈代代相传的歌谣。
王洪钟点开视频,方言踩着节奏传来,“上山一步高一步,下山步步后面高……”歌词里的“上山”“下山”是对事情本身的描述,而一语双关的“后面”“步步高”也是对逝者家属的安慰与祝福,饶是常年与方言接触的王洪钟,也再次被方言的魅力打动,“叔公说土葬取消了,家族的手艺和这首歌一样传不下去了。如果不是这次交流,这首山歌最终的归宿也将被带入土去。”方言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人群中表情达意,具有极强的特色和感染力,而这样的情感是无法用普通话转达的。
方言还是很多文学作品的解读密钥。上海作家金宇澄出版的小说《繁花》, 满纸沪语是这部小说最为引人关注的特色。此外,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张爱玲的《金锁记》等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方言元素。很难想象,倘若方言衰落、消失,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又该如何解读。
除地域方言外,还有一种语言表现形式被称为社会方言,是由同一地域社会成员因职业、阶层、年龄、性别等社会差异形成的方言体系。王洪钟曾经寻访过一种秘密语,“它是一种以当地方言为基础的反切语,相当于当地方言的变异形式。”在海门有两位相隔百里、素不相识的老匠人,让他们用秘密语对话,结果对答如流。
愈是深入了解就愈能感受到方言的厚度,方言是一个地区曲艺、小品、风俗的灵魂,倘若方言消失,那地方特色文化也无法被表达,只能走向停滞和被掩埋的命运,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保护方言不仅是中国人自己的课题,世界同样需要方言来为文化注脚。“大概是八年前一个暑假,日本学者松家裕子等人曾带着摄录设备专程来金华调查记录道情戏。”王洪钟从这些学者口中了解到,随着日本社会的高度现代化,他们国内罕有传统村落,活态的民间文化样态已不复存在,有了前车之鉴,他们现在正为记录全世界优秀文化奔走。临别时他们希望中国的方言研究工作者有一天能帮他们“翻译”出道情戏所使用的金华方言,拉近世界与中国地方文化的距离。
把乡音“种”回故乡
不久前,由王洪钟、黄晓东、叶晗、孙宜志主编的《中国语言资源集·浙江》正式发布,这是教育部、国家语委2015年启动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中的内容之一。据了解,该项目共完成1712个点的语言资源调查采集任务,调查范围涵盖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所有省份和123个语种及其主要方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
而作为语保新人的周罗霞也加入到了方言保护的队伍中,参与进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方言研究院教授王文胜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浙江濒危汉语方言调查研究及语料库建设”。该项目是对《中国语言资源集·浙江》未涉及到的濒危方言的补充,也是对浙江方言更全面的覆盖和保护。
语保团队在宁波沙塘湾村采录沙塘湾闽南语。 周罗霞供图
事实上在普通话推广初期,国家就提出要在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实现普通话与方言互相补充、共同繁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早在2006年发表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 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到了要“科学保护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方言一旦消失,日后想要再认识这门我们自己的语言将会和学一门外语一样困难。在这场方言保护战役中,语保人好似从天南地北拾起名为“方言”的种子封存,但要想延续方言的生命力,则需要更多人有意识的把方言“种”回故土。
传承就是方言保护的后半篇章,他的书写需要更多的地域文化自信。《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江山》的发音人之一祝文娟是当地的月嫂保姆培训师,与别人不同的是,她要求自己带出来的保姆在带孩子时都必须使用江山方言。
“我很为自己是江山人、能说地道江山方言自豪,现在很多孩子不愿意学方言其实和父母的教育有关,家长对家乡不认可的观念会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孩子,而从小学习方言也是帮孩子打开自主认识家乡的窗口。” 祝文娟确信,一个拥有地域文化自信的孩子就是方言传承的未来。二十年来,她带出了近千位月嫂保姆,而她的方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认可。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方言传承也逐渐得到重视。杭州市滨和小学开设《小伢儿说杭州话》,武汉大学增加“方言与中国文化”选修课,山西太原修建方言博物馆,广东惠州招募方言研究人才,广东、香港、浙江多地实行方言报站……这些有亮点、有特色的做法给当地增添了新的风景线,方言也在越来越多人的呵护和认可下重新焕发自己的光芒。
方言学上有一个有意思的概念叫“方言岛”,指的是在一个较大的方言区内有个较小的说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方言的地区。而当“岛”成为一种意象,每个方言使用地都可被看作有着不同表达的岛屿,共同的文化基因和情感认同让“岛”上的人紧密相连,而守好这些“岛”就是在守护一个个精神家园和一道道时代印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