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走过你走过的路!一对杭州父子跨越三十载的援藏接力

字体:
—2024—
05/23
08:29:20
2024-05-23 08:29:20 来源:潮新闻 监制 谢晔 策划 张彧 记者 张梦月 视频 陈晓驰

  整理行李,运送物资。张杭杰又一次出发了。

  在云南大理,他开上车,沿着怒江一路向北。窗外的风景,渐渐从春和景明衍变为大雪纷飞。经过8天翻山越岭,西藏那曲,到了。

  这是他第三次来到那曲。5月6日,在杭州援藏工作组捐赠仪式上,张杭杰作为浙江悟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以公司名义向那曲捐赠了10万元,用于当地脊柱畸形、髋关节畸形等患者的医疗救治补助。

  如果要问这个38岁的杭州青年,为何对雪域高原情有独钟?在他的行李箱中,一封泛黄的信件或许可以解答——

  “这是我父亲援藏时寄给我的信,每次进藏,我都会带着它。如今,我也到了父亲出发援藏的年纪,在做的事和当年的他‘同频共振’。”

  是什么,让两代人情牵高原?在跨越30年和3800公里的时空距离后,让大爱在西藏那曲绵绵延续?这一切,要回到故事的原点。

  萌芽——

  一句父亲总挂在嘴边的“敲打”

  回忆的起点,定格在1995年。张杭杰的父亲张士兴成为浙江省第一批对口援藏干部,挥别妻儿,远赴那曲。

  张士兴启程时,8岁的张杭杰正在读小学一年级。“爸爸要去西藏做什么,面临什么样的困难,我一点概念都没有。”父亲登上汽车,身影渐渐远去,小杭杰还没意识到,再见到爸爸,已经是一年半载后。

张士兴在那曲政府大院门口留影

  对于首批对口援藏干部来说,进藏工作,犹如“拓荒”——

  “那时候的那曲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没有自来水,只能打井水;发电机每晚只供电两小时,电话也很难拨通。几乎每个援藏干部都有一抽屉的药,防止因为小病在高海拔下发展成肺水肿、脑水肿。”

  回忆起初到那曲的不适应,如今的张士兴总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正如那些年唯以书信寄托思念的日子,他从不与家人讲起这些苦与累。

  只有一件事,在为数不多的信件中,父亲总会挂在嘴边。

  “他告诉我,那曲孩子求学非常艰辛,平均每1500平方公里内只有一所小学,三分之二的适龄儿童只能挥鞭放牧。”张杭杰说,父亲常用一句话“敲打”自己:“和你差不多大的那曲孩子,很多都上不起学,你要懂得珍惜。”

  在张士兴的回忆里,这句话,“儿子听进去了。”

  父亲去往西藏几个月后,有一天,邻居捧着报纸兴冲冲跑来:“杭杰,你爸爸要在那曲建希望小学了!”

  扯过报纸一看,张杭杰立刻想到了父亲说过的话。

  “爸爸说起过他们为什么要为当地募捐建希望小学,这对我触动很大。小杭杰和母亲“预支”了零花钱,郑重地寄给了杭州援藏工作组。“我想支持爸爸的工作,让那曲孩子也和我们一样有书读!”

那曲杭州希望小学落成

  就这样,1996年落成的那曲杭州希望小学,成了父子俩共同的牵挂。

  相隔千里、同频完成的爱心义举,给年幼的张杭杰脑海中打下深深烙印。“长大后我一定要去西藏,到爸爸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去看看。”

  生长——

  读懂了父亲曾经说过的话

  张杭杰真正见到这所高原上的希望小学,已经是25年后。

  “当时我辞职了,在家整理老照片,忽然就看到了父亲和希望小学的合影。”张杭杰用“来电”形容这个瞬间,他立刻向几个朋友发起提议:我们买一些生活物资、学习用品,一起去现在的学校看一看。

浙江首批对口援藏干部在“那曲杭州希望小学”碑前合影

  2020年10月,33岁的张杭杰第一次来到父亲曾经奋斗过的地方。

  带着书包、文具、保温杯,一到那曲,他直奔当年的“那曲杭州希望小学”,如今的香茂乡中心小学。“没到之前,我心里一直打鼓,会不会失望?”但走进校园,顾虑冰消雪融:“这里比照片上要好得多!”

  在校长普布扎西的带领下,张杭杰见到了300多名在校学生和50多位教职工。“你知道吗?当我把生活和教学物资递到孩子们手中时,他们清澈眼神中流露出来的喜悦,我从来没见到过,特别打动人。”

  对比着老照片,从平房到楼房,从黄沙地到塑胶跑道,从三分之二辍学到基本全员入学……这一刻,张杭杰读懂了父亲曾经说过的话:“为了祖国的建设,为了西藏明天更好,一定要把西藏的教育向前推。”

张杭杰在香茂乡中心小学留影

  当年捐赠的希望小学石碑,如今被嵌入了主教学楼,成为铭刻那段记忆的坐标。张杭杰轻轻靠在一旁,和30年的父亲一样,留下珍贵合影。

  “看到儿子发来的照片,我特别欣慰。当年援藏干部的付出和心血没有白费,值得我们一代代人为西藏做出一点努力。”张士兴说。

  一根无形的“接力棒”,穿越时空完成了“交接”——

  2021年10月,张杭杰向香茂乡中心小学捐赠价值15万元的教学设备和学习用品;2024年5月,又向杭州援藏工作组捐赠10万元资金……

  这些年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如期去一趟那曲,带去的物资也从文具教具拓展到了更宽广的领域。“10万元资金是专门给困难农牧民的就医补助,让当地的脊柱畸形患者得到妥善治疗,希望这些心意能为那曲尽一分绵薄之力。”

  接力——

  给受助者种下爱的种子

  三赴那曲。张杭杰的身份从最初“援藏干部张士兴的儿子”,逐渐变成了现任杭州援藏工作组、当地校长和老师的“好朋友”。

  “如果说第一次去是因为情怀,第二次、第三次去,我结识了很多朋友,也更加看到当地现在的需求,今后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到那曲。”

  和父亲的信共同珍藏的,还有一叠照片。“除了学校,县城里父亲原本工作过的地方,我都去打了一遍卡。”望着相片上时空交错的父子“合影”,张杭杰直言,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一方面是两父子穿越时空的合影,另一方面,这些照片也见证了那曲这些年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在这对父子的采访中,有一个词语频频被提及:感谢。

  张士兴说,三年援藏,离不开藏族同胞、藏族干部对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正是有这样的前提,藏族干部和汉族干部互相学习、促进,才有了一个个项目、一件件工作的圆满、顺利推进。

  “对藏族同胞的感谢,父亲念叨了许多年。”30年后,张杭杰在那曲体会到了似曾相识的情感。“从我内心来说,我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每次见到当地的干部群众,他们口中的感激和热情,让人非常感动。”

  2021年,张杭杰和朋友在拉萨打车去机场,当藏族司机听说他们从杭州来时,一下子激动了。“他说,我是那曲人,杭州对我们的支持是非常大的。甚至他还记得首批援藏干部的名字,这对我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下车后,这位司机怎么说都不愿意收车费,只留下一句话:欢迎你们再来那曲!

张杭杰向杭州援藏工作组捐赠10万元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香茂乡小学的捐赠仪式上,张杭杰说:“捐赠,并不在于捐了多少东西,意义最大的,是给受助者和捐赠者内心都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让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力所能及地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这份爱是什么?

  是从那曲杭州希望小学毕业的达扎旺堆,在长大成为人民教师后说“如果没有这所希望小学,就没有今天的我”;是张杭杰8岁的女儿告诉他“我以后也要像爷爷和爸爸一样,一直做好事”;是一位又一位的援藏干部,奔走在高原,让一所所学校、一家家医院给那曲人民带去福音……

  接力,从来不是一个人,也不止于一段时光。这段跨越时空的爱心接续,还将在皑皑高原结出硕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援藏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整理行李,运送物资。张杭杰又一次出发了。在云南大理,他开上车,沿着怒江一路向北。窗外的风景,渐渐从春和景明衍变为大雪纷飞。经过8天翻山越岭,西藏那曲,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