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一位心理治疗师和他的高中生患者们

字体:
—2024—
07/13
10:51:23
2024-07-13 10:51:23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吴朝香 实习生 吴晨露 通讯员 王蕊 江晨

  高考成绩公布后,胡健波陆续收到四五位家长的报喜微信:孩子的考试成绩不错,非常欣慰。

  胡健波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心理治疗师,他的患者中有一个特殊群体:面临高考的高中生。

  “他们在高中的这一两年中过得非常不容易,挣扎、起伏,想放弃过又不甘心。”胡健波说,这几位孩子在心理医生、家长和自己的努力下,最终完成了自己的高考之路,“其实,对他们来说,走进考场就已经是赢了,最后考出不错的成绩,确实是意外之喜。”

  告别成绩优秀的自己,很难

  580多分。查出高考成绩的那一刻,俞天(化名)的笑容抑制不住。

  “他自我感觉很好,非常兴奋。”俞天的父母告诉胡健波,“应该是发挥出了他自己该有的水平。”

  有这么一个收获,对俞天来说,实属不易。

  高大、帅气、性格开朗、成绩优秀,这是俞天一直以来给周边人的印象。

  大概从进入高二后,俞天突然出现一些变化:有一段时间非常兴奋,在课堂上经常打断老师的话,和同学交流时,滔滔不绝,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他平时会跑跑步做锻炼,那段时间,开始疯狂运动,跑步、打篮球,早起晚睡,一天运动三四个小时。”家里人说。

  突然又会变得特别低迷,情绪低落,对什么都提不起劲,甚至不想去上学。

  最开始,俞天的父母没有在意,以为儿子学习压力太大,阶段性低落而已。直到发现俞天的情绪反复起起落落,才觉得不对劲。

  “他是典型的双相障碍。”胡健波解释,这是一类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常见精神障碍,患者在情绪低落和高涨之间反复、交替、不规则呈现。

  俞天的情况已经有些严重,需要住院治疗,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加心理治疗。住院是阶段性的,但治疗是漫长的、持续的。

  确诊、治疗,俞天的父母、俞天自己在最初都难以接受。

  “家长和孩子都有一个角色切换的过程,要和过去那个成绩优秀的孩子、自己告别。”胡健波说。

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 医院供图

  起起伏伏,一切都要循序渐进

  “治疗一段时间后,他症状得到了控制,要慢慢恢复到正常生活,但孩子本人有些抗拒和纠结。”胡健波说,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俞天对他说:自己愿意回到学校,但只要有考试,就不参加。“他还不能接受考试失利的自己。”

  一切都要循序渐进。

  在和俞天及其父母商谈后,胡健波提出的方案是:考试先不参加;每天晚自习也可以回家,在家锻炼一个小时候后,允许玩会儿手机,然后睡觉;学校的早读也暂停,早上可以多睡一会儿,迟点入校。   “晚起的原因是,他服用的药物会引起嗜睡,确实很难早起。”

  对于一位高中生来说,能实现这些要求,并不容易。

  “首先父母要接受。多数父母最开始会觉得不能理解。”胡健波说,就像不参加考试,俞天的父母最初认为,去考就是了,哪怕考得不好也没关系;玩手机也是,担心他玩得太迟,影响睡眠。

  其次,还需要和老师、学校沟通。

  “学校有自己的教学秩序,相当于要对这样的学生特殊化,需要学校能包容。”胡健波说。

  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俞天才渐渐恢复到正常的学习状态。这中间也经历过多次起起伏伏。

  “后来参加考试后,成绩不理想,情绪就会起伏,尤其是首考失利后,他会产生灾难性的想法,觉得自己彻底没机会了,还想今年放弃吧,明年再考。”在胡健波看来,这些孩子,之所以会有一个漫长的治疗周期,最重要的原因是病情会反复,“治疗就是要让他们的情绪尽量保持平稳。”

  追求完美的孩子,很容易自我否定

  小常(化名)的高考成绩跨越了600分关口,他也是胡健波收到的这几条喜报中成绩最高的一位。

  和俞天类似,小常也是一位学霸,不同的是,他性格比较内敛。大概在高二下学期,小常被确诊强迫症。

  “他总是担心自己感染疾病,担心被小动物抓伤,感染破伤风,还认为空气中到处是细菌,随时都会被传染生病,遇到垃圾桶,要绕着走。”胡健波记得,小常初次来就诊时说,一天会洗手无数遍,课堂上走神,满脑子都是自己被感染后的恐怖后果,或者一遍遍回忆,碰到了哪些不干净的物品。

  胡健波帮助他抽丝剥茧,“有没有生病,做检查后就知道了。”

  虽然检查结果是好的,但小常的强迫症并没明显减轻,这也在胡健波的预料之中。“担心被小动物抓伤感染都是表象,根本原因是他内心有巨大的压力,并突然对自己缺乏信心。”

  一直以来,小常都是追求完美的,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随着高考的临近,学习压力的增大,他的成绩在一段时间内也会出现起伏。

  “追求完美的人一般会缺乏灵活性地调整,从而会带来一些困扰。”胡健波举例,比如他第一次考试125分,给自己定了下次的考试目标是140分,如果考到了130分,他就会全部自我否定,“这也是一种强迫。”

  压力被内化,兴趣也变成要求

  为什么突然出现精神心理问题?这是很多家长带孩子来就诊时,最急迫想知道的。

  “现在的孩子,压力确实挺大的,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因为成长环境,有些孩子已经把压力慢慢内化了。”胡健波说。

  俞天的父母都是企业高管,对孩子一直都有比较高的要求,从小在学习上就按部就班,比如早上安排什么,晚上一定要看书到几点,考试成绩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

  “渐渐地,孩子会将这种要求内化为自我要求,所以到最后,很多家长会说:我们孩子本来自我要求也比较高,他不会觉得是自己给孩子施压了。”胡健波表示。

  胡健波之前接诊过一位确诊焦虑症的初中女生,在她的认知中,如果自己考试不能进入班级前三名就是失败的,因为从小就被灌输了一种竞争思维,“她的开心只在每次考试成绩出来的那一瞬,因为立刻会有新的焦虑:下次考试怎么样?她的自我认可都是暂时的。”

  其实,这些孩子从小也培育了一些兴趣爱好,为什么渐渐地,生活中只剩下学习这一件事?

  胡健波也关注过这个问题:一是因为有些孩子的兴趣爱好也被打上了竞争性的烙印,比如要参加各类比赛、排名,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些孩子向家长提出过自己想要做什么,但往往都会被要求:先完成当下的学业。

  “所以一些孩子找不到人生或者生活的价值,他会觉得人生就是不停读书,然后像父母一样工作、结婚、养孩子,产生一望到头的感觉。”

  改变,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

  另外一个问题,也是胡健波在做心理治疗以及科普讲课时,经常向家长们提及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更多地去培养他的应对能力、社交能力以及面对挫折的能力。

  “很多来就诊的孩子,最先被看到的都是学业压力,但深度了解后,会发现,基本在这个基础上都会叠加社交问题,也就是人际关系,这不仅包括亲子关系,还有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等,后者在人际关系问题中,占比百分之六七十。这些孩子不知道怎么交朋友,或者人际关系出了问题后,不知道如何应对。”

  胡健波坦言,这些问题也不是单纯父母、家庭造成的,可能对有些父母来说,他本身也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父母可能本身也很茫然,孩子即便求助,他也给不出建设性意见。再比如,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后,治疗和恢复过程也需要医生、家长、学校的协力和配合,缺了任何一方都不行。”

  专注青少年问题多年的胡健波也感受到了很多积极的变化。“原来,可能家长知道孩子生病了,会完全不能接受,即便带孩子来就诊,也会说:医生,你帮我给孩子洗洗脑。现在,家长会有一个适应阶段,但能慢慢面对,也能和医生做好配合。”

  胡健波会经常和家长沟通:家长不仅要能接受孩子病了,也要能和孩子一起改变,“有些家长会觉得,我不再要求你成绩好,你慢慢恢复就行,我不用去改变,事实上,家长在这个过程也需要改变。包括能接纳孩子的反复,以及能为了孩子去和医生、学校多方沟通。”

  “这几位孩子的家长就做到了这些,漫长的治疗过程,他们也有焦虑和不理解的时候,但最终和医生反复沟通交流后,也最终能配合治疗方案。我们的治疗不仅是针对孩子,很多时候还需要家庭共同治疗,共同参与。”胡健波说。

  相关阅读

  保持心理健康,这些建议请收下

  胡健波也想提醒孩子和家长,如果遭遇心理问题,不妨做好这几点:1.需要积极看待自己所处的困境,如果自我难以调适,积极寻求外界帮助。2.学会角色转换。告别那个优秀的“自己”,接纳当下的自己。3.提升人际关系技巧,争取沟通机会。

  作为家长,要意识到,亲子关系是第一位的,而不是成绩第一位;面对和帮助孩子时,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尽最大努力去学习理解孩子。

  对于即将步入大学的新生特殊群体,也希望家长、学校都要适当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支持。胡健波建议,首先,要先学会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大学生活中,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强,与其说高中的苦恼是“逃离父母的管控”,那么大学的苦恼也有可能是“不知所措的自由”;其次,学会给自己“去标签化”,不要给自己带上疾病的帽子,而挡住了自己抬头看天的视线。相信自己在过去的经历中获取的经验,相信自己逐步完善的能力和勇气;最后,不要轻易结束目前规律的治疗,也不要害羞在遇到困难时再次寻求帮助。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心理健康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关闭

胡健波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心理治疗师,他的患者中有一个特殊群体:面临高考的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