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香果宝贝生日快乐,吃好、睡好、玩好!”7月6日,在杭州动物园大熊猫香果的4周岁生日会上,这句高频出现的话语,凝聚了大家对国宝最朴素的祝福。
大熊猫香果在杭州度过4周岁生日 拍友 马东卉 摄
自从香果和哥哥春生从成都搬来杭州生活,近一年间,杭州动物园为两只国宝打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不仅翻新了大熊猫馆,过年、生日精心准备大餐,都用它们喜爱的食物制成,其中少不了鲜嫩的本地竹笋。
浙江笋频频被大熊猫“pick”。去年4月,旅美大熊猫丫丫回国,上海动物园为丫丫准备的鲜笋就来自湖州安吉;在竹博园生活的大熊猫庆仔、珍巧和珍好,被网友笑称“分配到厨房”,想吃随时都能采。
湖州安吉广袤的竹林 安吉县林业局供图
浙江是老牌产笋大省、传统竹业大省。有竹林面积约1411万亩,位居全国第四,主要分布在杭州、宁波、湖州、衢州、丽水五地。笋自然也不少,每年产量超过200万吨。
不仅大熊猫爱吃,笋也是人们餐桌上少不了的那一口鲜味。在浙江,小小的竹笋不止一种“打开方式”,带动了超百亿元的产业。
应季而食的浙江人
种笋有讲究
从杭州市中心出发,沿着杭长高速一路向西北,两侧的山上,绿色逐渐变得“毛绒绒”,就到达了竹林连绵的余杭百丈镇。
百丈镇的竹园 百丈镇供图
种笋30年的孟方荣,是镇上有名的竹笋种植大户,他承包的80多亩竹林,每亩年产鲜笋2000余斤,售价比市场均价高出不少,仍供不应求。
“12月到春节前叫冬笋,清明前后主要是春笋,夏季就是又细又长的鞭笋……浙江人吃笋太讲究,什么季节吃什么笋,每种笋都有不一样的烧法,还一定要本地笋。”老孟深知,笋就吃个鲜,种植这种应季而食的食物,要遵从四季更迭,越了解竹林的生长规律,就能种出品质越好的笋。
老孟竹园出产的鲜笋 受访者供图
杨梅红了,到了砍竹的时候,要让竹林畅快“呼吸”;再多留意浇灌,增加湿度,待到鞭笋大量上市,接下来要把竹林地做垦复,施有机肥……“我给竹林最好的照顾,它给我最丰厚的回馈。”
百丈镇往南,临安太湖源镇的天目雷笋更是将“应季而食”发挥到了极致。
大名鼎鼎的天目雷笋诞生于偶然。有位农民冬天里无意中将毛竹叶堆在雷竹园里,不料,本该在次年惊蛰后冒出地面的雷竹笋,在大冬天冒了出来。在多方努力下,“雷竹早出覆盖技术”不断优化推广,形成了冬季最早出笋的特色品种。
“打了个时间差,反而成了极致鲜味的代表,提前出笋3~4个月的雷笋比普通雷笋效益增加了20倍。”临安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竹子首席专家沈振明介绍,雷竹是现在最具浙江特色的竹笋栽培品种,临安也是目前浙江最大的菜竹笋生产基地。
天目雷笋 受访者供图
浙江省林业产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常见的竹笋有10余种,主要分布在临安、安吉、余杭、德清、奉化、富阳等主要产竹区,每年生产竹笋超过200万吨,竹笋加工量60万吨,产值超过100亿元。“浙江鲜笋主要销往长三角农贸市场,加工笋在国内国外市场占比都不小,特别是水煮笋,多销往日韩地区。”
延伸到竹产业来说,浙江竹产业目前年产值约520亿元,居全国第三。全省4000多家竹加工企业,让浙江竹有了上千种“打开方式”:安吉县的竹地板、竹材加工,庆元县的竹家具,遂昌县和衢江区的竹炭、竹醋液,龙泉市的竹木太阳伞……“全球竹业第一股”也诞生在浙江——总部位于杭州余杭区的双枪科技有限公司,以生产竹筷闻名,2021年上市。
浙江曾是全国最大的水煮笋出口基地
笋加工业在市场变局中继续前行
在“中国竹乡”安吉,竹的基因深深印刻进这座浙北小城。景区里,你能买到一种味道清新的“竹饮”,产自竹叶的提取物;走在路上,经常能看到一辆辆堆满了毛竹的小卡车;我们前往探访的竹笋加工企业,恰好位于“光竹山路”和“光竹路”的交叉口。
在浙江耕盛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包包真空包装的笋制品,每天不间断地发往全国各地,售出一个年营业额达2.3亿元的竹笋加工“隐形冠军”企业。
耕盛堂的笋制品车间。潮新闻记者 叶怡霖 摄
深耕26年,耕盛堂见证了浙江笋加工产业的变化。“20多年前,安吉还有十几家同行企业,现在只剩三四家。”耕盛堂相关负责人说,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笋前期加工废水的处理难以达到环保许可条件,不少企业关停或外迁;另一方面,挖笋劳动力老龄化,采挖收益低无法吸引年轻劳动力,丰富的笋资源无法下山。
在日渐压缩的市场空间中,耕盛堂找到了一条发展之道。
耕盛堂新落成的总部 受访者供图
八九年前,他们及时转变了原有的销售渠道,减少了退货率高、压货期长的商超零售端,转而面向餐饮企业供货。“目前国内百强餐饮连锁品牌中,有七成是我们的客户。”耕盛堂相关负责人说,除了向外开拓新市场以外,推广机器换人,引进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与高校合作不断开发升级新产品等,向内的改变也是必经的过程。
无独有偶,在浙西竹资源丰富的龙游县,龙游外贸笋厂与耕盛堂有着类似的经历。
浙江曾是全国最大的水煮笋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
1997年,龙游外贸笋厂董事长项志明刚创业时,周围已经有500多家原料笋厂。面对竞争压力,项志明以“创新”打出“超前”量。比如为了做到鲜笋的“一季长,全年产”,他花费3000万元投资两条速冻生产线,再将来自龙游春天的这一口“鲜”源源不断输向全世界,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都占有十分稳定的市场份额。
如今,受海外大环境影响,做外贸出口为主的笋食品加工产业受到冲击。据统计,浙江水煮笋出口量与最高峰时期相比已下降约75%。
面对这种情况,龙游外贸笋厂通过个性化定制,例如针对日本商超、酒店等不同客群需求推出定制化产品,尽可能将份额做到最大。同时,为抓住国内食用笋类产品需求快速增长,也为更长久的发展,这几年,项志明拿出每年营业额的5%以上用于新产品研发,带领团队挺进国内市场。项志明透露,2023年公司总营业额达1.5亿元,其中,内销营业额有力增长,已占比近三分之一。
寻找新机遇
浙江笋产业该如何强后劲
耕盛堂和龙游外贸笋厂遇见的困局,余杭百丈镇的种植户老孟有相似的感受。
“以竹子来讲,收购价100斤20块钱,请工人去砍竹、运竹,100斤13块钱,中间就剩7块钱利润。”老孟说,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市场价越来越低,30年前一亩竹林能赚一万元,今年他绞尽脑汁,勉强维持一万元,“好像30年白做了。”
临安笋农今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价格低谷”。“今年年初,雷笋的价格只有往常的三分之一。”临安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竹子首席专家沈振明介绍,目前全国其他16个省市区也开始种植雷竹,导致大量雷笋涌入市场,价格直线下降。
“近年来,浙江竹和笋产业确实存在增长乏力的情况。”浙江省林业产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坦言,不论是种植还是加工,竹和笋产业受到的困境大致相同:人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环保力度的加大,以及原有市场的压缩。
他们还在想办法。
在安吉,政府与企业、高校一起,在做很多新的尝试。耕盛堂特地包下了一块竹林,做废水处理测试,希望能为行业解决笋前期处理过程中的污水问题;同时不断推动对全笋利用的研发,以增加笋的附加值:笋壳能不能制成有机肥?笋篰头能不能做成高膳食纤维的“健康饼干”?
在余杭,百丈镇已完成全镇5万余亩竹林流转,统一运营,延伸产业链。老孟正在考虑参与其中,再多包几百亩竹林,发展城市周边的亲子研学、农事体验等农文旅产业,提升竹林的经济效益。
在临安,天目雷笋希望能够继续打响品牌,让不常吃笋的北方也能感受到这口令人欲罢不能的江南鲜味。
安吉笋农采摘鲜笋 安吉县林业局供图
自打老孟出生起,百丈的竹林就一直那里。“我也不知道这些竹子当年谁种的,但这么好的东西,可不能丢了,太可惜。”
“当年带着我们安吉的鲜笋送给北方的朋友,他们不会烧,不觉得好吃。我们觉得自豪的好东西,在别人那里不被认可,感觉有点受伤。”耕盛堂创始人伊奎鑫至今还记得他做竹笋的初衷:要让更多人都知道,浙江有好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