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三招”走好浙江地区间“缩差共富”之路

字体:
—2024—
09/02
06:38:11
2024-09-02 06:38:11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刘亭

  开栏的话:为用好智库资源,更好地践行开门办报理念,今日起本报开出评论专栏《飞来峰》,请有影响力的专家名家围绕经济领域的重点、热点发声(兼顾民生、社会领域),评说新趋势新问题,敬请垂注。

  “三招”走好浙江地区间“缩差共富”之路

  近日,欣闻浙江“缩差共富”的重要抓手——“山区26县”减员了,在经过三年的努力后,依据相应的分类动态调整机制,平阳县、柯城区、莲都区,被调出了“山区26县”的盘子。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大特征。几年来,浙江作为全国“第一”也是至今“唯一”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将“推进山区26县整体跨越发展”作为我省推进共同富裕的“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在省域范围内有力地促进了市县域的协调发展,缩小了地区差距,促进了共同富裕。2021—2023年,全省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倍差已从1.64下降至1.56(2025年的这一目标为1.55)。

  浙江地区间的“缩差共富”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从“26县”到“23县”就是扎实一步。总结实际工作的经验,努力向可持续、高水平的要求迈进,还须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最新精神,进一步提高认知、抓住关键,加强制度建设。个人认为主攻方向有三:一是完善监测评价制度,用好“指挥棒”;二是发展生态经济,走好“桥和路”;三是优化公共财政,练好“平衡木”。

  先是“指挥棒”。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更不是要这批“山区县”的GDP总量、甚至人均GDP去和先发地区“追平”。全省各地资源禀赋各异,主体功能不同,仅从GDP的角度去要求所谓的“同步小康”“同步现代化”,其实是对“缩差共富”的一种误读。在实际工作中,这样做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为了全面、准确地衡量浙江“缩差共富”的实现程度,建议省里进一步加强调研分析,加快构建完善一个在省域内缩小地区差距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可对标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先进水平,核心聚焦两大指标,一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是这批“山区县”城乡居民“实际揣到兜里”、可用于生活消费支出的平均货币量;二是人均财政支出,也就是通过省级财政的收支调节和资金补助等,最终“山区县”人口所获得的公共服务支出的平均货币量。另外,再结合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多个维度的状况进行综合考量。其中具体指标既包括教育、医疗资源分配和社会保障覆盖率,还可纳入就业机会平等性、住房条件改善度、环境质量、公共安全、文化活动参与度、幸福感等更多反映民众生活质量的指标,力求指标和赋值的科学、合理及客观,从而使得地方党政领导有所遵循,各级干部有处“发力”。

  再是“桥和路”。经济发展是这批“山区县”走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但他们发展经济的路径,肯定与沿海、平原以及都市圈地区有所不同,主要应是:贯彻“两山”理念,发展生态经济。《之江新语》“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中就写到:“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把这批“山区县”“好山好水好空气、好吃好喝好风光”的独特潜在优势,充分挖掘和发挥出来,创新发展除了生态农业、生态加工业、生态旅居业以外,还包括新兴的“生态知(识)创(造)业”等在内的生态经济多业态,那就是最现实可行的“生态富民、绿色跨越”。2006年初,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曾极具针对性地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坚持四个先行”方针,即“基础设施先行、教育培训先行、(人口)‘内聚外迁’先行、生态经济先行”。发展生态经济,既是我省“七山一水二分田”地形地貌下山区县发展路径的明智选择,也是贯彻“两山”理念、践行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举措。

  最后是“平衡木”。也就是省级财政(浙江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要发挥公共性,通过各种基于水源水质、生态公益林、林相改造补贴、GEP核算奖励等生态补偿措施;基于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山海协作工程(此中含对口市县财政)等转移支付措施;基于提高养老金标准、升级“医共体”“教共体”、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社会保障措施,对这批“山区县”的“缩差共富”,尽到省级政府和公共财政的“统筹协调”之责。

  将发展生态经济和优化公共服务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产业造血的“授人以渔”、财政输血的“授人以鱼”“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乃是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和“缩差共富”的“大道至简”。这批“山区县”只要把自己的资源转化潜力,在贯彻生态文明要求的同时,都努力地给挖掘和发挥出来了,那就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同时也是现代化新征程所要求的高质量发展。他们在事实上为全省维护生态屏障、保护生态环境、增值生态资本所作出的贡献,应该得到更科学、及时的补偿;而当地老百姓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与全省平均水平的落差,更应当通过省级财政的再分配功能去逐步努力加以缩小。所有的相关政策激励和政绩考核“指挥棒”,也都需要在上述二者的深度融合、相得益彰上,进一步出实招、显实效。

  “山区26县”的减员是件大好事,好就好在,有利于后发县区眼睛向内、急起直追,去努力走出一条“八八战略”所蕴含的特色竞争优势提升发展之路;好就好在,打破了过往那种一成不变、少有弹性的基数法管理,有利于上级政府集中财力,进一步提升政策的精准度,给予其余后发县区和调出县更有力、更有效率的帮扶,更好发挥政策扶持的正向激励作用,放大了公共财政收支的绩效,也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种可贵探索。

  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点还是在于发展。通过“先富帮后富、先行带后发”的帮扶,最终激活了后发地区内源内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所谓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想境界。只有“输血”而无“造血”,只有“授人以鱼”而无“授人以渔”,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区域的发展也不可能达成真正的协调。相信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背景下,通过进一步用好监测评价“指挥棒”、走好生态经济“桥和路”、练好公共财政“平衡木”,浙江地区间的“缩差共富”之路能走得更稳健,更具实效,取得更有获得感的重大进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山区26县;山区县;浙江;共同富裕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