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视神经再生修复研究带头人吴文灿——

钻研20年,只为一片光明

字体:
—2025—
02/10
06:58:24
2025-02-10 06:58:24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王艳琼 通讯员 温彬彬

吴文灿(左二)带教学生。 受访者供图

  浙江在线2月10日讯(记者 王艳琼 通讯员 温彬彬)春节假期刚过,吴文灿的工作日程已经排满:眼鼻相关微创专科坐诊、跑外地参加眼科学术会议,还要为团队申报课题和专利做准备。“我的时间都围着科研转。”他说。

  眼前的吴文灿,一副无框眼镜下,笑眼弯弯。今年56岁的他有着多重身份,是温州医科大学副校长,也是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视神经再生修复研究带头人。

  他所在的科室专门治疗神经眼科、眼眶疾病、泪道疾病等疑难重症。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他一路沉迷视神经研究近20年,并且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三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

  耗费十年,认识视神经

  “很多人来就诊,不知道自己为何突然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这很可能是视神经损伤引起的。”吴文灿说,30来岁时,他在坐诊过程中,看着患者求助无门、医生束手无策的样子,萌生对视神经研究的浓烈兴趣。爱挑战高难度的他,觉得这项研究非常有意义。

  视神经是连接人类眼睛和大脑之间的唯一桥梁,一旦损伤将致盲,在眼科疾病里治疗难度极大。全球有11亿人遭受视力损害,其中我国视神经损伤患者就超过3000万。长期来,该领域研究也是眼科学乃至神经科学里令人望而生畏的深水区。

  视神经长啥样?吴文灿为患者做内窥镜微创手术治疗时,发现了它——火柴长度,3毫米直径,像发丝一样埋藏在颅底深处,视神经潜行于眶尖、鼻腔与颅底移行区骨质深部,很难被轻易察觉。第一次发现视神经时,吴文灿兴奋地在实验室叫出声来。

  “仅仅发现还是不够的。”一开始,吴文灿没有个人实验室,他挤在实验楼里做动物模型,再结合临床反复比对,终于系统了解了视神经周遭的微环境。

  他点开PPT给记者演示,画面里,视神经就像电缆绳般,由120万根极其细小的神经轴索以“顺螺旋”的方式组成,视网膜信号呈节段状,一节一节地“跳跃式”传输。“一旦视神经受损,外界信号的传输就会被中断,导致失明。”

  彼时,吴文灿白天在诊室看病、晚上就钻进实验室,自己画图纸、定位视神经、解剖视神经,在动物身上做模拟实验。比对数据,他发现,人体视神经损伤后再生能力极弱,大多数患者会永久性失明。“如果想让患者重新看见,必须通过临床进行视神经修复,把视神经鞘内的微环境暴露出来,寻找干预和改善它的手段。”

  光是认识视神经,吴文灿就耗了十年。21世纪10年代,全球范围内视神经疾病治疗没有真正有效手段。坚定走向重现光明的“深水区”,2020年起,在他的倡议下,医院开始拓展视神经再生修复研究团队,研究组人员增加到20多人,形成临床治疗和科研两个小组,研究项目也随之扩大。

  像心电图一样监测视神经

  走进温医大学院路校区眼视光实验楼的12楼,记者看到吴文灿团队的实验室:稍显拥挤的空间摆满各种设备,这里藏着三项发明:视神经生物微管、三维立体眼眶手术导航仪、视交叉电位记录仪。

  “找到视神经还不够,我们要治疗它。”看着吴文灿笃定的神情,也让人感受到科研的魅力。

  原来,视神经穿行于神经血管密布的眼鼻脑交汇区域的“手术禁区”,同时被三层脑膜包绕。经过药物调试,断裂的视神经可以再生,但存在无序生长的可能。

  如何修复视神经?团队又开始实验。吴文灿设计了可降解吸收的生物材料微管,通过载药微管支架“牵线搭桥”,引导视神经朝着一定方向生长,同时在实验中不断调整药物种类、用量等。实验中,他的眼睛需要紧紧盯着鼻窥镜,丝毫不能分神,非常考验耐心和细心。

  与之同步,研究组开始搭建实验模型。张逸夔博士跟着吴文灿边诊疗边实验,发现山羊视神经解剖结构跟人的视神经结构高度相似,他在动物头颅上模拟视神经损伤后的微环境,创建了特有的“视神经损伤大动物模型”。他感慨:“跟着吴老师学到很多!临床与实验相结合,让研究更精准,治疗更有效。”

  “以往视神经治疗要通过开颅、开眶等手术来解决,但创伤太大,并发症太多,关键是疗效甚微。”吴文灿说,为了让内窥镜下经鼻径路视神经手术更加精准、安全,团队自主开发的三维立体眼眶手术导航仪,可实现术中视神经三维精准定位、实时追踪与导航,让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在手术过程中,视神经功能如何变化也可以观测。在导航仪基础上,吴文灿带着团队基于深颅底脑机接口技术,设计的视交叉电位记录仪发挥作用,“就像心电图监测一样,这个仪器也可以直接监测到视神经动作电位的变化。”

  如此一来,视神经可以被精准定位、被微创干预、被实时监测,形成了一个闭环。如今,团队三个大型设备均进入临床试验、报证审批阶段,有望批量生产,应用到更多医院的损伤视神经治疗。

  凭借这些成果,吴文灿带队的“视神经疾病微创治疗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去年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用他的话来说,“漫长的科研路终于取得质的突破,这也验证了团队多年研究的意义。”

  关键技术应用于500多家医院

  现在每周三下午,是吴文灿雷打不动的手术时间。他一天要开展10多台手术,每次要忙到晚上10时。他认为,科研始终来源于临床,这也是他的坚持。

  在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五楼手术中心,记者参观了吴文灿主刀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手术的过程,只见他轻巧地用内窥镜从鼻腔直达患者颅底,麻利地清除压迫在视神经上的有害物质,手术过程不开颅、基本没怎么出血,整个过程不到1小时。

  “术后两三天时间,大部分患者视力明显提高,可以出院了。”吴文灿说,医院视神经损伤性疾病微创治疗声名在外,不少北京、上海乃至全球各地的患者慕名赶到温州求治。目前团队已让1万余名患者重见光明,关键技术在全国500多家医院广泛应用。

  没有为暂时性的成功止步,吴文灿团队已投入新的研发。他颇为欣喜地告诉记者,最近团队又迎来了好消息:一款由他团队主导的治疗眼部罕见恶性肿瘤的核酸药物,日前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孤儿药认定。“这款药物能够精准攻击癌细胞,副作用少、安全性高,将实现眼癌治疗领域零的突破。”团队正在进行临床试验,预计最快三年这款新药将问世,为全球患者带来福音。

  在吴文灿看来,科技创新是“华山一条路”。现在他的视神经再生修复研究团队已经发展到100多人。他带着团队每周开小组例会,每月进行组内研讨,每季度汇总科研成果,年度进行总结分析。博士后沈宝国被团队吸引,跟着吴文灿研究鱼类视神经再生修复,他坦言:“收获很大!临床与基础研究高度融合,让国内视神经再生修复研究进程加快。”

  “科研必须以解决临床难题为导向,临床实践是科研的源泉,两者必须紧密结合。”吴文灿说,做医生、老师、科研工作者,也是一个科技创新的闭环,这也是他始终不肯离开一线的原因。他在门诊源源不断发现临床难题,带到实验中和团队探讨解决,又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治疗中,如此反复的过程中,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他很享受三种角色转换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实现科研成果突破的那一刻,一切都值得。”

  现在,吴文灿还坚持着一些科研习惯。每天不管多晚,睡前都要在电子邮箱里翻阅期刊杂志,他一次性订阅10多本国际学术期刊,“每天看一下可以了解业内大小事,紧跟时代前沿。”吴文灿算过,现在平均一年,他要参加百余场学术会议,每个周末赶场各个业界交流会。

  “没有眼球后还能看得见吗?视功能脑区损伤还能看得见吗?”吴文灿向记者抛出了问题,没等回答,他笑笑说道,“在我这里,是看得见的。”他相信,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失明患者终会看见这个美好世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人物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