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香老人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 记者 陈黎明 摄
浙江在线4月16日讯(记者 陈黎明 金汉青)春日的新昌县澄潭街道梅渚村,古朴静谧。这个中国传统村落,依然很有活力。我们穿过青石板铺就的窄巷,来到黄氏大宗祠。王菊香非遗剪纸工作室就在宗祠的偏房。
十多平方米的工作室,摆满了剪纸作品和荣誉证书。一张简易的桌子、一块满是刻痕的蜡板,组成了王菊香的工作台。瘦瘦小小、一头白发的王菊香,谈锋甚健,剪纸时则埋头不语,格外专注。只见她手指舞动,运剪如飞,纸屑缤纷洒落,工作室安静得只能听见剪刀游走的“咔嚓”声。
82岁的王菊香是远近闻名的剪纸手艺人,聊起天来总是笑呵呵的,尤其是聊到剪纸,老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剪纸在新昌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群剪纸爱好者,用一双双巧手传承着这项古老技艺。受到祖母影响,王菊香从小便喜欢剪纸。
早年间,王菊香随老伴黄再裕在杭州一所高校做校工。能识文断字又爱好剪纸和文艺的王菊香回到村里后,被选为村委委员,分管文教等工作。从村委委员位子上退下来后,“一点都不服老”的王菊香继续剪纸。
村里村外只要有需要,王菊香总是热情应承,甚至加班加点为大家剪纸。每当有人来拜访、参观,老人都会热情地送上几幅剪纸作品。
老人谦虚地说,自己此前主要在别人画好的样稿上剪、刻,后来开始“二创”——在样稿基础上加入一些创意和修饰,进而自己学着设计样稿。据老人介绍,剪纸技艺包括剪纸和刻纸。“这是我模仿一张画画出样稿,然后刻出来的。”老人向记者展示着她的“得意之作”——半张书桌大小的《江山多娇》,这幅剪纸作品还获得了2020年新昌县文创大赛银奖。
为了创作出更好的作品,王菊香上起了剪纸培训班,跟剪纸能手学习。不断精进的技艺,让王菊香的剪纸从乡下老台门“飞”到新昌县、绍兴市、省城。“周恩来纪念馆、浙江省博物馆都展示过我的剪纸。”老人自豪地说。
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风情剪纸艺术比赛三等奖、绍兴市历史文化风情剪纸艺术比赛一等奖、第二届绍兴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浙江省剪纸艺术展优秀作品奖……满满一墙荣誉证书,更是老人精湛技艺的明证。
蜡板越刻越深,剪纸的触角也越伸越远。随着梅渚古村的“出圈”,尤其是2017年改造提升以来,村里建起了非遗工匠馆、记忆馆等文化点位,剪纸等非遗更是为村子注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
2023年4月,王菊香非遗剪纸工作室成立,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其中不乏德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访客。2018年,前来参观的德国石荷州东荷尔斯坦因一级文理中学校长和王菊香交换了礼物。王菊香送上剪纸,对方回赠木雕盘。同样利用刀刻技艺的两种不同作品,完成了一次奇妙邂逅。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梅渚村有个剪纸能手“王婆婆”,纷纷慕名前来学习剪纸。
对于登门学习的人,无论是谁、来自哪里,王菊香老人都是来者不拒:“剪纸要传承发展,有人学我就教,我不求钱。”王菊香还时常走进中小学课堂,教孩子们剪纸。久而久之,当地中小学中便流行起了一句话——“要学剪纸就找王婆婆”。
2009年,中国剪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王菊香说:“剪纸是中国的文化遗产,老一辈没有那么多文化,都能剪出这么有文化的东西,我相信下一代一定能够传下去,不输上一代。”
王菊香已经不记得教过多少人剪纸了。一把剪刀,不仅裁剪出一张张造型优美的剪纸,也裁剪出老人和众多学习者的深厚感情。来自嵊州的赵凡堤曾跟王菊香学习剪纸,已在国外定居的她,每年还会托父亲到梅渚村看望王菊香。
和诸多传统手艺一样,剪纸也早已实现工业流水线制作。“电脑制作出来的剪纸确实好看,但是不能替代手工。手工剪纸不会倒。”王菊香说。
“不会倒”,道出了老人对剪纸技艺传承的坚守和笃定,也让人们看到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无论是日常装饰,还是节日庆贺,带有美好寓意的剪纸,依然在方寸之间传递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诉求,展示着这一古老技艺的非凡魅力。不仅如此,在新昌,公安、法院、消防等部门也时常邀请王菊香剪纸,将传统技艺和法制、消防安全宣传等相结合。
王菊香每年都会给自己“布置任务”:“我每年都要创作几幅大的作品。”老人口中的“大的作品”,包括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以及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创作出的工艺更复杂、篇幅更大的剪纸作品。为了赶制好这些作品,老人往往在工作室一坐就是一整天。就这样,王菊香剪出了《清明上河图》《山河锦绣》《五十六个民族》等“大的作品”。
道别时,王菊香执意要送我们几幅作品作为留念。“你们挂在家里,让更多人看到。”老人笑呵呵地说。
“让更多人看到”,正是王菊香对剪纸技艺最朴素也最深切的期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