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看似普通的发热,竟险些让六旬大伯付出生命的代价。65岁的王大伯(化名)前段时间出现持续20天的反复低热,却自认为“肺部没问题”而并未重视。
直到前几天再次发热,王大伯才来到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做检查,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瓣膜上附着大量细菌团块(医学称“赘生物”)。这些不断增殖的细菌不仅会破坏心脏结构,更可能随时脱落引发脑梗、肺栓塞等致命并发症。
经诊断,王大伯得的是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心衰。他告诉医生,自己在发热前做过针灸,会不会跟这个有关呢?
医生解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本质是“细菌入血→定植心脏”的过程。日常的刷牙出血、皮肤破损,甚至口腔治疗都可能让细菌进入血液。
至于是否是针灸的原因,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正规医疗机构的针灸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风险极低;但消毒不严的非法行医场所,可能通过针具传播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
手术清除病灶并置换心脏瓣膜后,王大伯最终转危为安。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一种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侵袭心脏内膜的危重疾病。其典型特征为:
初期仅有发热、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 ;赘生物可导致心脏瓣膜穿孔、心力衰竭;30%患者会发生脑、肺等重要器官栓塞。数据显示,未经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死亡率高达100%,即使规范治疗,死亡率仍有20%-30%。先天性心脏病、人工瓣膜置换者、免疫力降低人群等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高发人群。
感染性心内膜炎有什么症状?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可伴有畏寒、寒颤、出汗、头痛和疲劳等症状;心脏杂音也是一个标志,心脏收缩或者舒张时可能会发出异样的声音,这是因为瓣膜受到了感染;70%-90%的患者还可能出现越来越重的贫血,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患者可出现皮肤和黏膜的瘀点,指甲下出血、视网膜出血斑以及手掌和脚掌出血斑等皮损表现。
另外,还会出现栓塞相关症状,比如脑梗死的相关症状,包括偏瘫及神经、精神改变,出现肾脏栓塞时,可出现腰痛、血尿等。出现腹痛需警惕有无脾脏栓塞。
如何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病患者进行拔牙、内镜等有创操作前,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及时治疗身体的其他感染,比如皮肤感染或者牙龈炎。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口腔卫生很重要。
专家建议,感染性心内膜炎虽发病率不高,但致死率不容忽视。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心脏介入治疗增多,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当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呼吸困难、关节疼痛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