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15日讯(记者 朱平 通讯员 王倩 徐尤佳 张冰清)眼下,颇具人气的医学科普正经受考验——抖音健康最新发布的2024年度报告显示,该平台医疗科普视频年度点赞量突破30亿次,收藏量达19.3亿次。与此同时,部分账号却以科普之名行营销之实,通过制造健康焦虑收割流量。
面对这一现象,监管部门持续加大规范力度。继国家卫健委去年底推出“健康科普辟谣平台”后,今年3月上海率先出台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对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开展健康科普明确提出九类禁止行为。
在浙江,医学科普工作如何推进?专业医生如何“跑赢”伪科普?近日,记者走访省卫生健康委及多位医学科普专家。
医学科普功不可没
44.14%,这是省卫生健康委公布的2024年我省健康素养水平数据,高于31.87%的全国水平。成绩背后,权威医学科普的持续发力功不可没。
“医务人员是健康科普不可替代的传播主体。”省卫生健康委健康处处长张新卫表示,医疗从业者兼具专业资质与临床经验,在公众心中天然具备信任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医务人员能够在日常诊疗过程中,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健康科普方案。
早在2020年,我省就成立了第一批浙江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包含539名省级医疗卫生单位的医务人员,深入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2023年,我省还建立了24个全省健康科普专家库分库,共2351名成员覆盖了省市县三级。每年,专家库成员都会组织面向公众的电视访谈、新媒体直播、健康讲座、义诊咨询等健康科普活动,其中82名专家去年还入选了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
“医生结合个体情况给出的建议,往往比网络上的通用方案更有说服力。”前不久,正在浙江省中医院肾病科复诊的刘先生,向记者展示了写满医嘱的笔记本。主治医师根据年龄、体重和血糖波动等情况,为患糖尿病的他示范食物搭配、调整治疗方案,刘先生每次都会认真记录。而这样的个性化指导正成为浙江各级医疗机构的日常诊疗环节。
同时,专业医疗团队打造的科普内容也通过多元渠道渗入社会生活。张新卫介绍,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目前,我省已建成130位权威专家组成的“数字医生”矩阵,借助AI技术实现科普内容智能生成与精准推送。浙里健教平台整合文本创作、视频制作等功能,帮助临床医生突破时间与技术限制,让山区海岛县的居民也能享受到名医科普服务。
此外,2019年启动的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工程,也让健康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受益超2000万人。像在台州黄岩区宁溪镇,卫生院医生将控盐知识编成三句半;金华武义县把正确洗手步骤融入道情表演……这些遵循“一听就懂、一懂就用、一用就灵”原则的医学科普作品,将专业医学术语转化成生活化语言。
粉丝的肯定是动力
“医学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表格,而是科学与人文交织的生命艺术。”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薄世宁在谈及创作《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的初衷时,道出了医者科普的深层意义。
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患者正确看待疾病与健康的关系,避免因误解而延误治疗,这是绝大多数医生开展科普的初衷。
“姐姐、姐夫们,有没有发现长途高铁坐久了颈椎会难受……”上周,在去金华义诊的高铁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医生徐文斌利用路上的碎片时间,录制科普素材。
两年前,徐文斌因为一条颈椎操视频出圈,如今他的抖音粉丝量已超400万,全网粉丝量近800万。
“每条视频都是挤出时间录的。”徐文斌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创作时间表——半数以上的视频诞生于晚上九十点手术结束后。为保证更新频率,他坚持亲自打磨文案。“粉丝越多,越觉得每个字都重若千钧。”他说,从一名科普素人,到现在大家眼中的科普达人,其实自己做科普的初心一直没改:“就是想践行‘上医治未病’,将关口前移,让大家少生点病。”
与徐文斌的单兵作战不同,杭州市中医院“市中F4”则采用了团队作战的模式,由医院宣传科“集结组队”。急诊科的柳华锋医生与来自眼科的医生,康复科的医生、治疗师组成跨学科团队,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健身操巧妙融合。他们创作的养生操、减重操等视频看似轻松有趣,实则凝结着背后团队的专业智慧。
柳华锋告诉记者,团队做的科普内容都是各自熟悉的领域,选择的话题是医生们看到的共性问题。接触科普后,他发现,医生参与科普的形式其实挺多样的,现在柳华锋经医院推荐还在杭州市医师协会组办的科普直播节目“钱塘名医会”中担任主持人,在医院减重训练营里教大家跳公益减重操。
信息繁杂的当下,权威医学科普如同滋养大众的健康清泉。徐文斌的诊室里,越来越多的患者告诉他:“徐医生,我是看您视频来的。”柳华锋也发现急诊科病人一个明显变化,过去腹痛患者很多自认为是胃病,特别是老年患者。随着健康理念的普及,如今已有患者能主动考虑心脏问题的可能性。
权威科普仍面临挑战
提及做科普给患者带来的帮助,徐文斌和柳华锋不约而同地提到:“我们是在和伪科普赛跑。”
“专家库建立之初,我们就确立了全流程管理规范。”张新卫表示,健康科普必须坚持科学导向,省里要求对开展科普的医务人员进行单位备案管理,专家库的19家牵头单位负责监督,严禁传播违反科研伦理的内容。
今年,省卫生健康委针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从事健康科普工作起草相关文件,明确发布单位负主责,主管单位严审校,监管部门强指导。其中特别规定,医务人员开展科普时不得进行直播带货、商品推销及商业站台,严禁通过诊疗活动谋取私利。
但同时,监管技术的升级还需与公众认知提升形成合力。特别是在医学科普蓬勃发展的当下,新型伪科普正以更隐蔽的姿态渗透大众视野。
“像一些打着科普旗号的营销账号,先利用老年人缺乏陪伴的心理,前几次完全不谈产品,只讲一些健康知识,取得信任后,才开始销售相关保健品。不少老人上当,有些金额还非常大。”张新卫说。
显然,如何准确识别和筛选出高质量、有价值的内容,是公众和科普从业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而人工智能与网络化科普的发展,也让专业科普医生产生了新困惑。
“现在人工智能技术让内容生产变得非常容易,短时间内就能生成大量的科普文章、图片和视频,比我认真查阅资料、利用休息时间写文案要快得多,但这些内容质量往往参差不齐,存在同质化、快餐化的问题。”一位科普医生坦言,虽然这些缺乏深度和温度的科普,难以与自己精心创作的高质量文本相媲美,但在海量的网络科普内容中,自己高质量的科普作品很难脱颖而出,有时难以获得与其质量相匹配的关注。这对科普创作的积极性和科普作品的质量提升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采访中,有专家指出,或许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三轨并行,能在信息浪潮中筑牢科学防线,但无论何种方式,在这场健康认知保卫战中,正确科学专业的医学健康知识依然是根本基石。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