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1日讯(记者 沈吟 王柯宇)4月30日20时30分,本已到了营业结束时间,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武林营业厅里却仍灯火通明、人头攒动。笔尖沙沙作响,人们在电报纸上奋笔疾书,跟一个时代告别。
1个多月前,杭州电报业务即将退市的公告发布,电报这一复古的通讯方式重回大众的视野,唤醒了久远的回忆。
这是不少人人生中的第一封电报,大概率也是最后一封。5月1日,杭州的电报时代正式落幕,全国可发报的城市将只剩北京。
岁月长河里,电报传递过多少悲欢离合故事。在万物互联的今天,它的离去又承载着何种情感?
线上,网友热烈讨论;线下,白发苍苍的老人、青春洋溢的大学生、抽空赶来的公司职员……大家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最后一晚,更多人蜂拥而至。原本设置的座位一直加座,一度排到了营业厅门口。面对激增的人流,连绿格的发报纸都告罄,只好换成了复印件。
不少退休的老电报人也自发前来。今年83岁的高松林16岁进入电报行业、40多年与电报为伍。“电报退出历史舞台,今天晚上要发一封电报给自己,作为对‘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美好回忆。”他说,“什么都可能忘了,但电码是刻在脑子里的。”
此前几年,杭州一年只有二三十份电报业务。武林营业厅店长蒋小叶说,4月以来,电报业务量屡创新高。营业厅增加了人手,扩大了场地,尽可能满足大家的需求。
这些天,有不少人乘坐高铁专程从外地赶来杭州。得知老家山东还可以收报,90后小伙小王从上海赶来,给老家的亲人和自己各发了一封电报:“用电报的方式提醒自己活在当下,很有意义。”电报纸上,有人写下美好期许,有人写下“有急事速回微信”玩梗,还有很多人郑重写下“0375 6015(再见)”。
电报码,4个数字的排列组合,传递人间百态。杭州最后一位专职电报员任宏也来到了武林营业厅。“我在电报岗位上开始工作,又将在电报岗位上退休,也算有始有终了。”马上就要退休的他说,已收的电报都会一一发出,站好最后一班岗。
30日一天的发报量,达到了惊人的5846封。
这段时间,和武林营业厅同样忙碌的,还有位于惠兴路9号的报房。营业厅收来的电报,都要在这里处理。这两天发报量激增,公司增派了人手,曾经的投递员曹迪斐等好几位工作人员也来报房支援,帮忙处理积压的电报。
他们还记得,1980年后,电报业务进入了鼎盛时期。当时杭州几乎每个电信营业厅都有电报业务。惠兴路营业厅是曾经杭城的电报枢纽。1988年浙江省全省电报业务交换量达到2000多万份,仅杭州就有约200万份。
随着传呼机、小灵通、移动电话、互联网的兴起,电报逐渐式微。任宏、曹迪斐他们也转岗去从事其他业务。
“西子湖畔的摩尔斯电码,自1883年的第一声‘滴答’起,跨越了三个世纪的通信长河。”
“飞驰的电报纸带,曾载着战火纷飞时的红色电波,传递过游子思乡的泛黄家书,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最终在新时代的数字洪流中完成了历史使命……”
受理完当天所有用户的发报后,任宏代表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向广大市民朋友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告别一种通信方式,更告别一段历史。
他依依不舍,说自己既高兴又难受:“难受的是,从事了半辈子的业务没有了,高兴的是有更先进、更好的通讯手段能够服务用户。”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余官定表示,世界上开展电报业务将近200年,随着通信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电报业务的退出是通信技术更新迭代的必然结果。
告别不是终点。从烽火、快马、书信,到电报、电话、互联网,千百年来,人类渴望交流的努力从未停止。
钱江潮落,键盘声歇,文字永恒,记忆长存。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