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12日讯(记者 杨世丹 见习记者 陈朴风 通讯员 叶晓龙 陈艳燕 周兆立)沿着青石小径踱入龙泉市的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一幅活力四溢、创意满盈的画面扑面而来:来自法国、英国、美国等40多个国家的200余位艺术家与龙泉本地青瓷艺人围坐一团,陶泥在他们的指尖翻飞起舞。艺术跨越语言藩篱,将龙泉的泥土、匠人的掌纹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灵感,一同揉进青瓷的肌理,编织出一场跨越国界的对话。
美国陶艺家马克·卢索尔德的艺术作品《龙泉》。 通讯员 邱文君 摄
5月5日至9日,2025年“龙泉论剑·万邦造物”中外艺术家青瓷艺术共创活动在龙泉举行,这已是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第二次举办该项活动。为进一步扩大龙泉非遗及望瓯项目的国际知名度,龙泉再次诚邀世界各地艺术家来此体验青瓷魅力,与本土艺术家深度交流,推动多元文化深度融合。
从守艺到破界
在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徐诗微的青瓷工作室,青瓷杯上花鸟虫蝶栩栩如生,尽显传统技艺的精妙绝伦。作为龙泉市青年青瓷工匠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今年是徐诗微第二次参与国际共创活动,“我们常常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全球艺术家交流创作,是希望借不同文化视角激发青瓷创新活力。”
青年力量无疑是非遗传承的“破壁者”。共创活动现场,95后非遗技艺演示代表叶丹沁感慨:“这些国际艺术大师对色彩、线条的敏锐感知,让我意识到青瓷艺术的表达空间远不止于传统器型。”
青年匠人的“破界”,不仅体现在技法革新上,更在于思维突破。00后龙泉青瓷手工艺人金宏杨与美国艺术家加勒特多次合作,探讨如何以更细腻的陶泥还原青瓷温润质感,最终创作出雕塑《如果石头会呼吸》。
“非遗传承已突破单向‘守艺’模式,正在形成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龙泉市青年青瓷工匠学术研究会会长王武认为,国际共创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与理念革新,更体现了青年工匠的文化自信。
从传统到国际
在望瓯·陶溪川的美术馆里,青年艺术家谢钧怡与德国艺术家加布里埃莱·库内以龙泉泥土为创作媒介,开启跨国艺术共创。谢钧怡对龙泉山水的热爱,化作作品《缠绕》中灵动的意象,让人仿若身临其境;加布里埃莱·库内则用抽象笔触,以龙泉黄白黏土创作作品《7塔》,展现城市与自然的张力。
“泥土是跨越国界的语言,窑火让我们紧密相连。”加布里埃莱·库内说道。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创模式,成为青瓷走向世界的钥匙,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同样在美术馆里,美国陶艺家马克·卢索尔德的作品《龙泉》悬于空中,格外夺目。圆形陶璧仿若千年流转的玉璧,下方垂落的捏塑陶瓷,是作者用龙泉清洁工、修理工人的指纹精心创作而成。
“我想用最真实的触感,连接龙泉人与这片土地的情感。”卢索尔德介绍。这件作品恰似国际共创活动的隐喻,非遗传承不再是师徒之间的秘密,而是全球艺术灵感的载体。
国际共创不仅拓宽了各国艺术家的视野,还为青瓷注入新创意,提升其国际知名度。
龙泉青瓷的文化重构,为非遗国际化提供了宝贵借鉴。它以开放包容之姿拥抱世界,融合现代科技与时尚元素,实现了从传统到国际的华丽转身。
从单一到多元
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作为龙泉青瓷出圈的核心载体,通过融合国际艺术交流、青年双创、教育研学等多元业态,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态圈。
中国美术学院与望瓯·陶溪川的战略合作,正是龙泉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美育深度融合的缩影。前不久,街区成功举办中国美院人文基础课程在地展,开创“艺术院校+产业基地”的协同创新模式。学生们在千年窑址现场解码文化基因,感知剑瓷双绝的深层底蕴。
据悉,该文创街区年均举办活动百余场,预计今年客流量将突破200万人次,直接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消费增长400%。
龙泉望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俊介绍,望瓯·陶溪川正着力打造“青瓷+”产业生态:艺术家在此碰撞创作灵感,青年创业者获得资源对接,学生通过研学触摸千年窑火。这种多维融合,让青瓷文化从博物馆的静态展示走向生活场景的动态渗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