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眼里都有不一样的西湖。
有人说,西湖畔,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它就是一个有山有水的生态系统,春天有“几处早莺争暖树”的生机,夏日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热烈,秋夜有“千山晕碧秋烟微”的浩渺,冬日里有“天与云与山与水”的苍茫。
也有人说,西湖畔,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里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承载着几千年来人们对生命、情感、历史的记忆。沿西湖,随便走几步,脚下就可能踩到某位名人的足迹;看到这一泓湖水,就能联想到前人吟诵诗句时的人生况味。
除了只此青绿,其实西湖还有另一种色彩。这片看似温柔缱绻的山水中藏着一股刚毅的红色力量,革命斗争、英勇顽强也是这湾湖水的注脚。
一
孤山西麓,秋瑾墓静立湖畔,这位“鉴湖女侠”曾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词。秋瑾一心为国唤醒民众,常往来于杭州、上海之间,联络革命志士。1907年,她与徐锡麟策划起义,失败后不幸被捕,在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1908年1月,遵照其生前“埋骨西泠”的遗愿,秋瑾的灵柩在好友的多番努力下最终安葬在西湖西泠桥边。她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精神,至今仍在西湖的波光中静静流淌,激励着后人。
宝石山南麓的北山路大佛寺,是《资本论》全译本的首译之地。1928年,23岁的郭大力与27岁的王亚楠寄身于大佛寺,两人际遇相似、志趣相投,一见如故,立志合作翻译《资本论》。在大佛寺合译完部分书稿后,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两人不得不各奔东西。直到十年之后,两人才将200多万字的翻译稿正式交由出版社出版,为在黑暗中追寻救国救民真理的国人点亮了前行之路。
西湖还见证了国共合作。1922年,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在西湖召开特别会议,开创性地提出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政策策略。1937年,周恩来与蒋介石在烟霞岭商谈“国共合作”,推动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共杭州谈判”不仅展现了中共领导人在历史关头把握时局、推进合作的政治远见,也体现了在国家危亡之际的民族大义。
西湖还见证了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初稿的起草。1953年底,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成员在北山街84号的一栋小楼里,工作77个日夜,完成了“五四宪法”的草案初稿,即“西湖稿”。可以说,这里的一砖一瓦,是建筑,更是新中国法治建设起步的“活档案”。
从1953年到1975年,毛主席数十次来到杭州。他曾说:“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到杭州就像到了家”;他也曾在五云山上抒发出“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的感慨;更有“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的豪迈,登高望远,西湖和杭州景致尽收眼底,胸中顿生浩然之气。
这些红色记忆,深深嵌入了西湖的一山一水,构成了西湖今天最深沉的颜色。

二
事实上,西湖的义勇之气古已有之。
于谦留下“粉骨碎身浑不怕”的忠魂,张煌言亦有“敢为丹心借一枝”的悲壮,更有后人从岳飞生前草书碑拓里择字组成“还我河山”,牌匾至今仍高悬于岳飞庙,时刻警醒着众人。这份义勇之气说到底是渗透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如今,这份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早已融入这一汪湖水之中。
西湖的柔美和革命的刚毅看似是对立的,但其实都统一于人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中。笔者看来,革命需要流血牺牲,需要大无畏的果敢、刚毅,也需要似水般的柔情和明慧。西湖恰好将这一刚一柔汇聚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气质。
西湖最江南。江南人的性格特质也如西湖,在温婉表象下蕴藏着刚劲的骨力。人创造历史的过程,其实也是人与自然互动的过程,读懂了西湖,也就读懂了江南、读懂了浙江。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浙江人身上始终有着一股不服输、压不垮的革命意志。面对加征关税的外部压力,浙江企业以“地瓜经济”破局,展现发展韧性;面对科技封锁,从人工智能到机器人,从脑机接口到未来通信,杭州智造以创新执着勇闯未知;面对未来科技竞争,浙江政府坚持创新为先,超前布局“数字浙江”,营造出“热带雨林”式的科创生态……
前段时间,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今年浙江的经济总量预计可以达到9.5万亿元左右,占全国份额提升至6.7%左右。“十四五”经济总量增加接近3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杭州加一个台州的经济体量。浙江的人均GDP预计今年可突破2万美元,浙江经济正在走向一种更具韧性也更富活力、更显竞争力的全球化新模式。
从过去到现在,西湖一直是那个西湖。每一个时代,都有人为它注入新的色彩。由西湖的红色底色塑造而成的共同价值观,正在新时代的湖光山色间成风化人、润物无声。有外国记者在看完《最忆是杭州》演出后发表评论:“让世界看到了刚柔并济的西湖,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三
有人说,西湖最了不起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英雄人物长眠在这里,留下许许多多的故事。从西湖最底下打捞上来的,不是淤泥,而是沉甸甸的文化,也让这片湖光山色成为由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气质凝结而成的独特符号。
2003年9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专栏发表《加强对西湖文化的保护》一文,写道:“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像西湖这样,革命历史与自然美景、人文遗迹结合得如此紧密,红色文化从近现代革命贯穿至今形成连续历史画卷的,可以说非常具有独特性。因此,保护好利用好西湖的红色文化对于西湖文化保护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湖光山色也是历史记忆的符号,延续记忆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一山一水保持自然的原色、一砖一瓦保持历史的温度。
2021年,西湖西溪景区向市民游客公开征集景区范围内的红色资源,将云居高节、北山薪火、烟霞青史等一系列红色资源命名为“西湖西溪红十景”。在系统梳理、保护和宣传家门口的红色文化资源后,如何通过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来实现更好的保护,让红色文化从馆舍陈列中“活”起来,是一场文化实践的再创新,更是一次与时代对话的考验。
比如,能否创新叙事方法,挖掘其中的细节故事,创作出小说、歌曲、影视剧甚至短剧,让英雄形象可亲可感。再比如,能否创新呈现形式,开发沉浸式实景剧目,鼓励年轻人用AI工具对西湖红色资源进行二次创作,将红色西湖融入动漫、游戏、文创等潮流文化中。
革命战争年代,先辈们展现的坚定信念,能否化作今天我们迎接挑战的精神动力?老一辈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为民情怀,能否成为当下基层治理工作中那杆最沉稳的“定盘星”?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的奋斗精神,又能否激励我们在创新创业中敢为人先?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现实的作答。
特别是杭州,亟须在红色西湖的精神滋养下,努力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加快破解新的“成长的烦恼”,在加快建设创新浙江中挑大梁当领头雁,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篇章。让过去的启示照亮今天的道路,红色西湖的精神基因,才会生生不息。
西湖,既是自然造化的奇迹,又是人工雕琢的精品。她不只是一个湖、一首诗,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西湖是一个名词,代表着这片千年湖山;西湖是一个动词,寓意着持续的精神传承;西湖更是一个形容词,象征着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风貌。
千百年来,山水依旧,浩气长存,红色精神在接续传承中绽放新的光芒,湖畔的人们也将继续书写新时代的红色故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