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白衣天使的24小时:感受藏在分秒后的温暖与坚守

字体:
—2025—
05/12
08:39:45
2025-05-12 08:39:45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樊昕旖 通讯员 张 榆 王奕汀 高硕旻 包璐晨 张 绩

  今天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

  在急诊室进行争分夺秒的抢救、在产房迎接第一声的啼哭、在护士台完成精准的药物配比……这是护士节前夕最普通的一天,却藏着这群“白衣天使”365天从未中断的叙事。

  从子夜到破晓,从晨光到星辉,这些散落在时光褶皱里的日常剪影,拼凑着护士们与生命同频的每一天。对于他们来说,一天很短,短到只有12个时辰连轴转,但一天也很长,长到需要86400秒的坚守来填满。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到来之际,记者跟随时间的指针,走近4位一线护士,记录下她们最平凡却最真切的日与夜,去探寻那些藏在分秒背后的温暖与坚守。

  清晨

  重症监护的生死博弈

  早上7点,黎梦笋来到病区,开始一天的工作准备。提前一小时到岗,是她与重症患者们心照不宣的约定。

  黎梦笋是嘉兴大学附属医院(嘉兴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护士长,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巡视病房,了解每一位患者夜间的病情变化和护理质量。“要查看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仪器的运行参数,检查各类导管是否通畅、固定是否妥善,核对特殊用药的执行时间和剂量,还要了解清醒病人的需求。”黎梦笋的查房轨迹从7床开始,为那位气管切开一直昏睡的老人盖好被子,为躁动患者调整体位时还安抚着轻拍患者的手……

  巡视完一圈大概需要半个小时,接着就进入了每天的重头戏——医护大交班。值班医生和护士会详细介绍每位患者的病情,随后黎梦笋要同医生再进行一次查房。作为护士长,黎梦笋必须对每位患者的状况了如指掌,并在其他护士遇到疑难时及时给予指导。

  ICU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抢救生命”这条赛道上,“生死时速”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黎梦笋还记得一位急性心梗患者,当时已处于无意识状态,“我们当即对他进行心肺复苏,经医生评估后立即上了ECMO,又装了冠脉支架,他的情况才有所好转。”

  从业17年,黎梦笋深切体会到这份职业承载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生命相托的重量。每当监护仪发出刺耳的警报,当广播传来“999”呼叫,她总能听见内心那个声音:“快一点,再稳一点。”

  午后

  神经外科的精密守护

  “一会儿ICU要来个病人,刚做完颅内血肿清除手术,做好接收准备。”下午2点多,嘉兴市第二医院13病区护士长朱金君接到ICU的电话,她立即叮嘱责任护士准备好颅脑术后专用监护设备,并做好各类监护仪器的参数调试等。

  不一会儿,ICU的医护人员将患者周先生护送抵达13病区,一场无缝衔接的生命接力正式开始。“患者目前神志迷糊,头部用敷料包扎,无法经口进食,需要用留置胃管鼻饲流质。”从患者的意识状态到手术切口的敷料包扎,从监护仪的每个数据到身上每根管道的位置与固定,从用药记录到特殊治疗方案的每个细节,朱金君带领护士们与ICU的同事一一核对确认。

  随后,周先生被安排“入住”1314床。朱金君叮嘱周先生的经管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同时向患者家属做好病情宣教,“患者病情较重,是重点关注对象,一定要切实落实巡视制度,监测生命体征,有问题及时与医生沟通。” 神经外科住的大多是颅脑外伤、脑出血、脑肿瘤术后患者,病情较重,护理工作容不得半点差池。输液、采血、吸痰、导尿、术前准备、接手术病人……这里没有“慢慢来”,护士的反应速度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

  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小护士到病区护士长,朱金君还肩负着指导带教的重任。她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对新手护士开展“一对一”实操指导,用自身护理积淀为新生代筑起职业成长阶梯。

  傍晚

  “互联网+”的入户暖疗

  “傍晚6点半,家住南德大院的徐女士预约了上门刮痧。”临近下班时间,嘉兴市中医医院妇科护士甘丰妹在“互联网医院”端收到了一条上门服务的订单。她按下确认键后,赶忙拿出诊疗箱,清点了刮痧板、火罐、艾灸条等。

  6点多,甘丰妹赶到了徐女士家。徐女士由于一个人要带两个娃,肩颈肌肉有些劳损,当天手臂酸痛得连端水杯都吃力,就想着预约个中医上门服务调理一下。甘丰妹一边与徐女士唠着家常,一边打开诊疗箱,取出拔罐需要用到的器材。随后,甘丰妹在徐女士的大椎穴、肩井穴等关键穴位处精准落下6个罐。大概半小时后,徐女士的症状就有所缓解。临走前,甘丰妹还叮嘱了徐女士一些作息和饮食上的注意事项。

  2019年,甘丰妹主动报名成为一名“互联网+”护士,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上门服务。“刚开始只有肌肉注射等西医服务,后来慢慢才有刮痧、拔罐、艾灸等中医服务,我还专门学了扶阳罐。”谈起上门服务的初衷,她表示,自己作为一名母亲,能够感同身受孕妈妈来回医院折腾的苦恼。甘丰妹曾经连续20多天,利用午休时间上门为一位孕妇注射保胎针。

  如今,甘丰妹的服务对象除了孕产妇,还有不少儿童和宝妈。“每个月大概要接15个订单,基本都是傍晚上门。”自从拓展了“互联网+”服务,甘丰妹比平时更忙了,但她却乐此不疲,“让大家更方便了,挺好的!”

  子夜

  新生儿科的掌心呵护

  晚上12点多,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管护师陈舒慧的身影掠过一排保温箱,指尖轻触监护仪,目光落在新生儿患者粉嫩的小脸上,淡淡地笑着——这是“陈妈妈”的夜班日常。

  “陈老师,300床宝宝出现病情变化,反复呼吸暂停,我已经做了相关操作仍未见效,您快来!”巡完房的陈舒慧刚想坐下,就接到责任护士的电话,赶紧跟着医生冲进病房,只见宝宝肤色青紫、反应差、经皮氧饱和度只有70%。于是,陈舒慧和护士们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加压给氧、气管插管、扩容、纠酸、使用肾上腺素……在大家的努力下,宝宝终于转危为安,让所有人松了口气。

  陈舒慧说,像这样的“深夜急救”是常有的事。进新生儿科的宝宝大多是发育不良的早产儿,也有的患有黄疸、肺炎等疾病。“这里的宝宝身体各机能发育不完全,说不好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危急情况。”陈舒慧说,宝宝的吃喝拉撒全由护士负责。

  然而,护理宝宝远比护理成年人更有难度,比如每隔两到三个小时需要喂奶,心肺复苏时不能用全力,只能靠两根拇指轻轻按压,在用药方面也要精确再精确……

  20年的职业生涯,陈舒慧从新手护士逐步成长为主管护师,也成了无数个新生儿的“临时妈妈”。当记者问起她照顾过多少新生宝宝时,陈舒慧坦言自己记不清了,但陪伴着新生儿从患病到康复,让她颇有成就感,“看着一斤多点的孩子,被我们养到六斤多,白白胖胖的,特别欣慰。”

  这些平凡而温暖的守护,是对“白衣天使”最动人的注解。而这四位一线护士昼夜奔忙的身影,正是禾城2.3万名护士的时光切片。

  今天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让我们聚焦这些提灯而行的守护者,向每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白衣天使”致敬!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护士;坚守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