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全国首颗地质行业卫星“浙地一号”发射成功

字体:
—2025—
05/18
07:14:48
2025-05-18 07:14:48 来源:潮新闻 记者 胡静漪 祝梅 通讯员 杨萤萍

 火箭发射现场。省地质院 供图

  北京时间2025年5月17日12时12分,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升空,将搭载的天仪29星、天仪34星等6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其中,天仪29星正是全国首颗地质行业卫星“浙地一号”,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作为我国首颗服务地质行业的高光谱遥感小卫星,“浙地一号”由浙江省地质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天仪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制。

  “浙地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地质环境高光谱遥感卫星“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实现重大突破,将极大提升我国在资源勘查、矿产监测和地质环境调查等领域的自主遥感能力,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省地质院 供图

  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经常面临地形复杂勘查难度大、传统地质调查手段有限等瓶颈,“浙地一号”应用双镜头双传感器、26个地质专属谱段、智能闭环系统和轻量化外观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能够穿透地表识别岩石、矿物、植被等细微光谱特征。

  具体来看,其搭载的双芯之眼可见光成像分辨率达到14m,拥有接近人眼可视范围的可见光眼(410-1020nm),也有超越肉眼感知的短波红外眼(1180-2480nm)。26个光谱通道能够“透视”捕捉到地表岩层中的细微特征,特别是在1000-2500nm的短波红外区间设计了10个关键谱段,为复杂地质特征的探测、监测、识别、解译和分析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有了“透视眼”,还要有“智慧脑”。“浙地一号”通过星载TDI(Time Delay Integration时间延迟积分)自适应曝光系统,能为复杂地形自动匹配强弱光,实现成像最佳化。它内置的“数字大脑”构建了数据从采集到处理的完整星上闭环系统,大幅提升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应急响应能力与数据时效性。

  “浙地一号”在轨状态示意图。省地质院 供图

  省地质院 供图

  既要追求高光谱成像,又要尽可能减少小卫星平台的体积、重量和功耗。“浙地一号”卫星团队针对载荷设计、光学配置以及结构集成等关键环节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与优化,成功平衡两者需求。其体积小巧如冰箱,可实现快速组网,2.5天超快重访周期(即同一颗卫星对同一区域进行连续拍摄的时间间隔),理论上20天就可以完成一次浙江全域扫描,一年可以给浙江区域地表做近百次“体检”。

  浙江地质条件复杂多样,成矿条件优越,尤其在萤石、叶蜡石等非金属矿产上潜力突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浙江省地质院积极推动浙江地质工作数智化转型,探索“天空地深一体化”智能探测模式,该卫星将对发掘浙江重要成矿区带找矿潜力、城市地质智能感知、省域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接下来,省地质院还将围绕“浙地一号”,加强应用服务、技术创新和共建共享等工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卫星责任编辑:叶媛媛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