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看学习卡!大声说,学是为了用的!”手臂挥舞着演示西班牙语语调的节奏与起伏,义乌外语晨练基地的西班牙语教师罗丽情绪高涨地为商户们授课。她的另一重身份,是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家西班牙红酒商铺的老板。
“官嘟巴撒巴堤啦”,义乌拉链商程烨在语言学习卡片上写下的这串中文,是西班牙语“你要买多少”的中文谐音。在外甥女傅江燕的推荐下,她第一次来到外语晨练基地参加培训。因为难以交流而没能留住西班牙客人,让她下定决心来到课堂。
5月16日清晨,超过百名商户聚集在位于义乌国际商贸城三区的“外语晨练基地”,学习外贸常用外语对话,目的是提高与国外客户沟通交流的能力。这项由商城举办的免费语言培训项目包括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课程,全年滚动开班,已经持续了19年。
“义乌和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做生意,老板们接触大量的外国采购商,语言能力是必须的,这与他们的成交率直接挂钩。”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商学院负责人张利介绍,虽然商户们的发音可能不够标准,但能用客户母语与客人更流畅、更深入地沟通,往往能打开生意新局面。
日用百货商户张施丹对此深有体会。“有次,一位意大利客人听到我用意大利语跟他问候后,露出了惊讶又欣喜的表情。”她回忆道,虽然后续交流仍以英语为主,但那单生意格外顺利。除了语言,张施丹还在努力学习西班牙、阿拉伯、意大利、墨西哥等地的文化风俗,她希望能与客人有更多的沟通,也更了解需求。
语言能力的锻炼,只是义乌老板们提升个人素养与交易技能的其中一项,他们既“多条腿走路”,也努力让自己成为“多面手”。
张利介绍,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为商户们提供了包括电商直播、跨境电商、贸易经营管理、外贸语言、短视频营销、AI应用等在内的247门精品课程,结合义乌实际贸易场景需求,将DeepSeek接入Chinagoods AI智创服务平台,推出AI数字老板娘、小商AI名片、小商AI设计、小商AI视创等应用,近3万商户靠这些工具,练就了“AI外贸”新本领。
在义乌经营袜子生意的傅江燕,曾用AI工具将简单报数视频转换成多语言商品介绍,视频点击量破百万。这天,这位“网红老板娘”也在晨读学习外语的队伍中。
“有人调侃我已经是学霸了,这么擅长用AI翻译语言,怎么还在继续学?”傅江燕笑言,实际上,不止晨读语言课,她还在不断给自己“加课”。上班路上她要听外语视频,下班后还会进行语言学习,新报名的产品运营课也即将开课。
“不能只靠别人提供什么我就去学什么,我必须要自己去发现、匹配客人需求,有针对性地去提升。”她说。
在义乌,像傅江燕这样“自我加码”的商户比比皆是。在义乌经营户外用品的朱悦来,进入行业后自学设计,坚持要自己创新做产品,不仅攻读市场营销硕士、拿到工艺美术品设计师一级资质,还组建了研发团队、成功申请了十几项专利。朱悦来说,客人来到他的店里,从沟通需求再到产品出样,2小时就能实现。“肯定要搞好服务,但产品做得好,客户满意才是硬道理。”
夜幕降临,商贸城结束了一天的喧嚣,而许多商户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在“老板娘直播间”、跨境电商实训中心、AI应用工作坊,求知若渴的身影随处可见。
从摇着拨浪鼓“鸡毛换糖”的走街串巷,到如今在直播间用AI工具向全球客商推介商品……刻在义乌商人骨子里的商业智慧、与时俱进的创新勇气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让这座“世界超市”始终保持旺盛活力,并成为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生动注脚。
“人勤春来早。只要我们一直‘奔跑’,拥抱新变化,变化就是我们的机遇。”张施丹信心满满地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