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西方“预言家”就曾给中国写过“落幕”的剧本。在他们看来,这个曾被列强瓜分、工业基础几近为零的国家,会在饥荒、动荡与技术封锁中一步步走向凋零。然而,与他们剧本恰恰相反,中国不仅没有退场,反而以惊人的韧性逆势上扬。
“中国似乎是最容易被预测的国家,然而却是最难被准确预测的。”从“中国粮食危机论”到“中国崩溃论”再到“中国崛起见顶论”,那些唱衰中国的预言为何屡屡失败?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发展逻辑?
一
一直以来,西方一些预言家“唱衰中国”的言论不绝于耳。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曾抛出“谁来养活中国”之问,试图将中国塑造为“全球负担”。他预测,未来随着人口增加和耕地面积减少,中国将面临严重的粮食供需问题,并且这一问题还将对世界粮食供应造成威胁。
但现实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应:今天的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不仅稳稳养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更实现了粮食年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丰年奇迹”。“谁来养活中国”的问号,最终被中国人民的汗水与农业科技的突破拉直成惊叹号。
当粮食危机预言褪色,“中国崩溃论”又粉墨登场。2001年,美籍华人章家敦在其英文专著《中国即将崩溃》中声称,中国经济会在2008年之前崩溃。同一时期,西方舆论更借中国加入WTO之机,断言“脆弱”的中国经济将被外国资本与产业冲垮。但中国再次“手撕”剧本: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不仅未被冲垮,反而成为全球经济稳定与复苏的“压舱石”。
当经济预言失效,科技质疑又起。曾几何时,国际舆论场上一些戴着“有色眼镜”的声音,给中国贴上了“模仿者”的标签,质疑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他们以个别现象以偏概全,忽视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澎湃动能与坚实步伐。中国人从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只走自己的奋斗路。2024年,英国《经济学人》刊文指出,中国已成为科学超级大国,正回答了其五年前提出的“中国能否成为科学超级大国”的疑问。
翻开历史的“唱衰清单”,这些论调出现的时间总能与中国发展的关键阶段高度重合。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断言“一穷二白的中国难以独立生存”;
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又抛出“经济改革必然导致政治崩溃”的预言;
苏东剧变时,“下一个倒下的将是中国”的论断甚嚣尘上;
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的唱空声更是此起彼伏。
这些“精准踩点”的唱衰,看似是对中国发展风险的“客观预警”,实则是对中国发展成果的刻意回避。
二
预言者铩羽,实践者破局。中国在应对挑战、把握机遇中不断增强发展韧性与定力,中国道路愈发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崩溃论”之所以屡屡崩溃,恰是因为下面三种误区:
误区一:低估了“集体奋斗”的深层动力。
中国的发展动力从来不是个体的“原子化竞争”。从“耕读传家”的传统到“奋斗改变命运”的现代共识,14亿多人凝聚起“向上流动”的集体意志。这种集体意志塑造了独特的社会生态,既非西方“个人主义”的松散,也非“平均主义”的僵化,而是“你追我赶”的向上合力。普通人通过劳动积累财富,企业通过创新抢占市场,地方通过良性竞争优化发展环境。这种“万马奔腾”的发展势能,让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春风吹又生”的韧性。即便某个领域出现波动,其他领域的发展也能迅速补位,形成一种有效的动态平衡。
误区二:误判了“文明语境”的根本差异。
西方世界在观察中国时,常常不自觉采用文化中心主义的视角,活在其自身历史经验编织成的认知牢笼中。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最大的认知误区,就在于总是用自己的尺度来衡量中国。他们将基于自身发展历程所形成的制度与模式奉为普世标准,不愿去理解一个拥有悠久文明、独特国情和不同政治哲学的国家,其发展道路必然有其内生规律和独特性。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使他们固执且傲慢地认为,不遵循西方剧本的成长故事注定难以持久,从而一次次误读中国。
误区三:陷入了“战略围堵”的惯性思维。
一些西方势力与媒体对中国的指责,早已陷入了为批评而批评、为遏制而抹黑的思维窠臼。在这种“有色眼镜”下,中国的发展成就被刻意忽略,正常的政策举措被恶意解读。如中国倡导合作共赢,被曲解为“战略渗透”;中国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被污名化为“破坏规则”;中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又被渲染成“中国威胁”。然而,谎言终究无法掩盖事实。这些出于政治目的编织的“话语陷阱”,在现实面前一次次破产,反衬出其自身的苍白无力与逻辑匮乏。
三
一路风雨兼程,中国何以屡屡打破外界的预言与质疑?在笔者看来,一套科学、务实而又具有延续性的发展规划体系,正是关键所在。
“开门编规划”,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方法论。从“十五”计划首次向社会公开征文、广泛听取群众来信建议,到“十四五”规划首次以网络方式问计于民,将“互助性养老”等来自基层的声音正式写入国家文件;再到眼下“十五五”规划编制期间,累计收到311.3万条公众建言,“建设国家级AI开放创新平台”“构建省际生育支持机制”等建议被纳入研究视野。中国规划始终紧扣国情与人民期盼,真正把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融为一体。这种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推进方式,让中国的发展始终步履稳健。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让中国规划体系始终葆有旺盛的生命力。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中国通过扩大内需、优化产业链布局,成功抵御外部压力;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对“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调整。而面对美国再度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威胁,中国迅速作出反应,并掷地有声地回应:“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这背后,是一个大国在风浪中的战略清醒与从容。
“一张蓝图绘到底”,是中国发展不偏航、不折腾的重要保证。再宏伟的战略,如果不能落地,终究只是空中楼阁。中国规划之所以行之有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强大的执行力和政策连续性。这一点在科技创新领域尤为突出,从“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十五五”规划提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正是这种久久为功、持续聚焦的政策定力,推动我国在高端芯片、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让中国的发展始终沿着可预期、可持续的轨道稳步前行。
正如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恩格尔所言:“当中国为下一代制定五年规划时,美国只能规划下一次选举。”一针见血点出了中国发展背后的制度优势。
今天中国所走的崛起之路,从来不是为了印证谁的预言,而是人民意愿与制度优势共同写就的奋斗答卷。我们不沿着别人设定的剧本前进,而是坚定走自己选择的道路。明天的中国,也必将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昂首向前!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