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经过107天的治疗,嘉嘉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闯过“生命难关”,和爸爸妈妈回家了。她的康复出院,不仅刷新了嘉兴地区最低孕周早产儿抢救纪录,也标志着市妇幼保健院在超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综合救治能力方面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一大早,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家庭化病房里,宝妈袁丽娇抱着家里的二宝嘉嘉准备出院,一旁的医生和护士正给他们一家讲解出院后的护理要点。回想起过去的100多天,袁丽娇直言“像做梦一样”。
将时间拨回今年3月3日,袁丽娇在吃早饭的时候感觉有点肚子疼,但疼痛感不是很明显,就没有在意。后来,在上厕所时发现有些出血,她意识到情况不对,便立刻拨打了产检医院的电话,等赶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是大出血的状态了。“医生当时跟我说孩子保不住了,要马上生,但是孩子才24周,我想肯定是保不住了,当时真的已经绝望了。”至今回想起那天的场景,袁丽娇仍感到有些后怕。来不及犹豫,家人赶紧将她送到了市妇幼保健院。
进入产房时,医生的一句“要不要保孩子”,让袁丽娇又看到了希望。“要要要!”她连声回答。当天的产房里,产科、新生儿科等科室的医生、护士全员到齐。晚上8点多,嘉嘉就这么突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胎龄仅24周+1天,体重才700克,属于超早产宝宝。
“超早产儿出生胎龄越小、体重越低,救治难度就越大、存活率也越低,远期面临并发症的风险也越高。”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治医师陆国琴告诉记者,嘉嘉出生的时候身体各器官系统远未发育成熟,皮肤薄如蝉翼,呼吸极度微弱,情况非常危险,“宝宝出生前,我们就做好了急救的准备,一断脐后,我们就进行了气管插管,建立呼吸、维持心跳。”
据了解,之前市妇幼保健院成功救治的全市最低孕周早产儿为24周+5天,而嘉嘉比纪录里的宝宝还要小4天。为了守护好嘉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团队启动了最高级别的救治预案。从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到无创呼吸支持,再到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从脐静脉置管到建立稳定的“生命线”——PICC置管,进行科学的静脉营养支持;从微量肠内喂养开始,到全肠道营养;眼科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及球内药物注射治疗;儿童康复科协同开展早期干预……在全院医护人员的精心呵护下,嘉嘉闯过了呼吸关、营养关和神经发育关等重要生命关卡,一天天好起来了。
在医护人员全力救治的同时,袁丽娇和丈夫全程积极配合医护治疗和指导,学习袋鼠式护理。“每周一和周四,医院都会打电话来,跟我们说宝宝现在的情况。”袁丽娇告诉记者,所有早产儿有可能遇到的并发症,嘉嘉都没逃过,她和孩子爸爸在家里急得哭了好几回,“后来,宝宝在慢慢好起来,我们也慢慢放心了。”
为了让嘉嘉父母尽早参与早产儿日常照护,掌握更多的照护知识、实践技能以及急救处理,为从医院过渡到家庭护理做准备,嘉嘉在出生第102天的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住进了新生儿家庭化病房。经过医护人员的鼓励、讲解和手把手的指导,嘉嘉的家人很快就掌握了早产儿日常照护技能。
出院时,嘉嘉的各项指标已趋于稳定,体重突破了2700克。
“后续,我们会为嘉嘉制定生长发育监测计划,也会联合我们的儿童保健科、儿童康复科和眼科等,动态追踪她体格发育、神经系统发育以及眼部发育等情况。”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周庆女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