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14日讯(记者 王逸群 周林怡)“南昆仑,北祁连,瀚海八百里无人烟”,古老民谣里的咏叹,道出浙江援青干部人才的不易。
3年前,浙江第五批77名援青干部人才背井离乡,一路向西,奔赴“祖国聚宝盆”——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2500多公里的迢迢路途,3000米的海拔高差,他们跨越山海,走入巍巍高原,用如炽真情和辛勤汗水,沁润着祖国的西部热土。
眼下,浙江第五批援青工作即将收官。从基础保障等设施建设,到推动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增进民生福祉,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126个援青项目,恰似璀璨星辰,在大漠深处熠熠生辉。
3年征程行将结束之际,记者沿着他们的足迹,穿行戈壁荒漠,追寻跨越山海的深长情缘。
民生向暖,解锁幸福生活
6月的海西,夜色比浙江来得稍晚。
晚上8时许,祁连山西南麓天峻县苏里乡,盏盏灯火次第亮起。明亮的诊室里,58岁的苏里乡卫生院院长尕藏尖措耐心接待着病人,电烤、光电治疗有条不紊。由于地处偏远,电网延伸成本高,曾经的苏里乡常常停电。卫生院夜间无法接诊,群众有病痛只能熬到天亮,最是让尕藏尖措和同事揪心。
变化源于浙江援青两年前送来的“光明礼包”。72万元专项资金建成6套光伏储能系统,将光亮送进苏里乡的每扇窗。如今到了夜里,牧民家中灯光常亮,乡卫生院24小时守护群众健康。
民生工程,是高原群众最殷切的期盼。初到天峻,来自宁波的援青干部王长伟曾感受到强烈落差:牧区基础设施短缺、医疗教育事业等起步晚,断水断电更是“家常便饭”。
这种差距,是地理与历史造就的客观现实,也是浙江对口支援持续发力的精准方向。
“民生项目,是最迫切、最实在的援助。”王长伟和援青干部紧盯全县牧区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保障用电、用水、供暖等,又引进专家“组团”入驻医院、学校。3年间,9206万元援助资金,14项、44个民生项目,真正办在了惠民利民的“刀刃上”。
每位援青干部手中,都有一本年度规划目录。摆在最前面的,永远是民生项目。3年来,浙江援青干部紧盯民生领域。生产、生活、生计、生态,样样关注。援建资金80%用于民生、80%用于基层,对口支援启动以来,这一“铁律”延续至今。
随着走访的深入,浙江援青干部发现,除去传统援建项目,当地群众还渴望精准化服务供给与精神文化滋养。
既重物质改善,也重精神共富;既重项目建设,也重制度设计。2023年以来,省援青指挥部实施“援青微实事70+”计划。每年初,各地工作组征集群众“急难愁盼”,挑选公共服务短缺、民生设施薄弱,却关乎群众利益的项目,每年统筹1000万元,把民生改善送到戈壁深处。
大柴旦城市书屋(“三味书坞”),赭红色外墙的建筑在暮色中亮起点点暖光。落地窗内,众多学生在书屋内自习研读。
这个援青资金投入255万元建设的680平方米场馆,是绍兴援青干部孙嘉江和金峻富带来的“文化种子”。从场馆设计,到智能借阅系统,他们照着家乡鉴湖畔“城市书房”模样,以浙江标准建设,让周边居民享受“15分钟文化圈”。
格尔木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师戴AR眼镜,与千里之外的浙大邵逸夫医院“云端会诊”;乌兰县315国道上,刚落成的司机驿站24小时提供热水、住宿等服务……3年来,1256万元专项资金、30多个微实事项目,在“祖国聚宝盆”上拔地而起,也将海西与浙江两地紧紧连在一起。
产业向新,点燃发展动能
沿着215国道穿越苍茫戈壁,海拔4000米的冷湖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在冷湖天文观测研究基地,冷湖镇党委书记杨增举正忙着接待浙江来客。自去年浙江举办海西州绿色算力与冷湖世界级天文观测研究基地推介会后,数十家企业和科研团队前来对接,主动参与就地存储和算力中心、天文科学数据处理分析平台建设。一度衰落的石油小镇华丽转身,化作戈壁深处的科技引擎。
海西州地域广袤,面积达浙江3倍之多。然而,这里资源开发曾受困于多重难题:环保要求严苛,产业基础薄弱,传统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实现转型突破?”浙江援青干部孜孜以求。
第五批浙江援青干部调研发现,海西的产业优势在资源。丰厚的盐湖资源、矿产资源、农牧资源和富集的光热资源……这些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好家底”,不正是浙企转型升级需要的“好家当”吗?
精准招商,着重培育新质生产力!在浙江援青干部的牵线搭桥下,浙商投资104亿元的德令哈、格尔木两个350MW全球最大光热电站正式落地海西。浙江运达德令哈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园智算中心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
浙企的加入,让海西大数据产业链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青海雨色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第一个落地海西的大数据项目,董事长王明芳说,将数据从杭州迁到海西计算,既能降低投资运营成本,又能实现两地资源优势互补。
“开展对口援青工作,我们始终立足中央要求、青海所需、浙江所能。”第五批浙江援青指挥长詹茂伟说,围绕青海产业“四地”建设部署要求,浙江援青坚持优势互补。第五批援青干部深入挖掘资源禀赋,形成浙江绿色算力、零碳产业重点企业清单及海西招商引资政策清单,将浙江产业创新与专业市场优势,同海西资源禀赋、市场潜力有机衔接。
眼下,“千亿级新能源”“绿色算力”等重点产业集群形成,浙商、浙资、浙企加速落地。3年来,32项投资协议落地,协议总额达490亿元。浙江产业援青,为海西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单一引企模式基础上,浙江援青团队积极探索更有效的产业扶持方式:科技赋能。依托浙江人才、资金和技术优势,浙青两地推动产业协作,实现互嵌共赢。
在格尔木市,青海省首个异地国家大学科技园——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海西),搭建起浙青两地科技创新合作的桥梁。浙江工业大学将院校及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引入海西,以“组团式”支援,加强产学研协同合作。
一个个产业生态载体,让浙江对口支援从“项目输血”迈向“平台造血”,促使平台与企业实现“双向奔赴”。
乡村向兴,绘就美好画卷
当城市向新而行,乡村如何同频焕新?答案,写在浙青携手的乡村实践中。
炎炎夏日,走进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新式庄廓院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干净整洁的村庄里,村道笔直平坦、绿树成荫。孩童追逐嬉闹,笑声不断。
村民们从海拔4700米的唐古拉雪山搬下,告别世代放牧的草原。如今定居格尔木市郊,没人比他们更懂人居环境的巨变。“村子漂亮,房子敞亮。”说起现在的生活,村民尼桑脸上满是笑意。
蝶变,源于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千万工程’从人居环境整治切入,这和乡村振兴的生态宜居要求一致。”浙江援青干部陈俊屹说。参照“厕所革命”“垃圾革命”等做法,浙江将援青资金投入格尔木的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引导村民参与村庄硬化、绿化等,让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
全面打开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再到美好生活的通道。“千万工程”,这一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的生动实践,让乡村焕发勃勃生机。
清晨7时,乌兰县柯柯镇赛纳村的地头热闹起来。浙江援青乌兰工作组的农技专家蹲在田埂上,正给戴藏式毡帽的农牧民演示“浙豌”种子的点播间距。这个夏天,这种抗旱高产、豆荚饱满的新品种,将在乌兰县2000亩土地扎根。
地处高原的乌兰县,过去靠青稞、小麦为主的单一种植,产量低、收益薄。2023年,浙江援青工作组联合省农科院引进“浙豌”,去年首茬便收获了270吨鲜豆荚,助农增收超160万元。“比传统马豌豆每亩多收100多斤,腰包鼓了!”托海村种植户张金祥笑道。
“对口支援不仅给资金、给项目,更要促人才交流,为发展打基础。”浙江援青干部吴琳说。
在前四批援青成果基础上,第五批浙江援青团队创新“乡村振兴1+1”结对试点,让浙江强村与海西乡村结对,在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方面点对点帮扶。13对浙青乡村结对,上百名党员干部常态化互动,转变理念,拓宽视野。
探索推进村庄经营,是当前浙江“千万工程”持续深化和提升的一大重点。而今,这一新理念也被援青干部带到了海西。
德令哈市红光村南侧,种满瓜果蔬菜的大棚、人来人往的采摘体验园,去年为村集体创收200多万元。可这个富民增收的项目差点“难产”——由于没有乡村运营理念,红光村在产业发展的路上一度迷茫。远隔千里的杭州富阳新沙村党总支书记姜国林带着村“两委”千里送计,来到红光村帮助当地做规划、画图纸,弥补了当地产业短板。“结对的兄弟们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发展路子。”红光村党总支书记刘四军竖起大拇指。
援青干部初到海西,都要克服高原的高寒、干燥、缺氧。但谈及艰辛,他们总用指挥部门前的21字标语作答:“风沙大格局更大、海拔高境界更高、环境苦更能吃苦。”
因为在这里,每一分改变,都让高原的风霜化作胸中的热望。
“花朵跟着太阳走,羊群跟着头羊走,草原上不迷路;各族兄弟跟着党走,好日子在前头……”这首当地少数民族用冬不拉常弹的歌曲,道出了海西人对美好生活的感恩和向往。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