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浦江上山文化把中华文化历史向前推进到一万年左右

一粒稻米 万年文明

字体:
—2025—
07/19
07:43:53
2025-07-19 07:43:53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钱关键 通讯员 缪思聪

  浙江在线7月19日讯(记者 钱关键 通讯员 缪思聪)“万年”,对个体生命而言是一个悠久的时间跨度,但对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来说,却是弦歌不辍。

  浦江县黄宅镇上山村,走进刚刚晋级“国字号”的上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示馆,看着面前“躺”着的炭化稻米微粒、各种陶器残片及坑坑洼洼的地面所勾勒出的远古村落遗址轮廓,一个万年前浙江先民走出洞穴、走向旷野、刀耕火种、聚族而居的“喧闹世界”,就浮现在了眼前。

浦江上山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资料照片

  万年前的稻米这样被发现

  展示馆所在的上山遗址,起源时间距今约11400至8600年前,面积共4万多平方米。它是迄今为止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2000年发现至今,以上山遗址为代表的“上山文化”区域,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填补了东亚地区稻作农业起源的空白,成为研究人类早期定居社会形成的关键钥匙之一。上山遗址,也因此被称为“远古中华第一村”。

  “妈妈,是1万年前我们祖先种下了稻米,才有我们今天香喷喷的白米饭吗?”7月初的一天,记者在展示馆采访时,一个小男孩指着玻璃柜内一个仅有成年人指甲盖1/12大小的炭化米粒问。

  “是啊,这就是古人种的稻米。”男孩母亲凑近玻璃,一边仔细端详一边回应。

  “没想到,20多年前,我们在这个名叫上山的小土坡上挥动的几铲子,会改写中华万年文化史。”上山文化主要发现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听到这段对话时会心一笑,他刚被聘为“万年上山 诗画浦江·国际传播使者”。当他在现场回忆起“这粒炭化稻米”被发现的经过时,依然难掩激动。

  2000年秋,蒋乐平和几位考古人员来到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现上山村)考古。他们拿着铲子,仅往下挖了二三十厘米,就发现了几个古人砍伐、刨土用的石锛及夹炭陶片等古人遗物。直觉告诉蒋乐平,这些东西距今至少已有数千年。随后几个月到几年时间里,他们又在当地发掘了圈足盘、双鼻壶、炭化稻米等文物。

  后经测定,这些陶片标本和炭化稻米的年代,距今约1万年左右,比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早3000多年,比萧山跨湖桥遗址早2000多年,这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

  见证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

  2006年,在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上,以上山遗址为代表的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被命名为“上山文化”。同年1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传。”

  随后,省有关部门迅速召开相关会议并展开调研,强调要保护利用好上山文化这张“金名片”。上山文化的保护、研究、发掘由此进入了快车道。此后短短几个月,建筑面积达500余平方米的上山文化陈列馆就迅速建成、开馆。上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等文物,则历时3年被系统整理完成。

  “上山文化见证了国家对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高度重视。”时任浦江博物馆馆长盛丹平记得,2007年2月16日,赶在农历新年之前,他们启动《上山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并邀请国内首屈一指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来做规划。最终,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专家的不懈努力下,2016年,上山遗址保护和利用工程(一期)建成并向公众免费开放。

  蒋乐平表示,也是在200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实施了“浙中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专题调查”。随后几年,义乌桥头遗址等上山文化遗址陆续被发现。截至目前,在全省4市12县(市、区),已发现上山文化遗址24处。

  开启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随着新遗址、新文物不断被发掘,有关上山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不断深入。这几年,上山遗址先后被列入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上山遗址水稻十万年连续演化史科研成果;上山文化被列为浙江构建省域文化标识体系的10大文化标识之一,浦江也先后参与了《何以中国》等10余部纪录片拍摄。

  “尤其2020年以来,在国家、省里有关部门支持下,我们搭建了上山文化研究中心、上山文化遗址联盟、中华万年考古遗址联盟、中国水稻研究所上山稻作研究基地等4个保护研究工作平台,让上山文化的知名度、影响力持续提升。”金华市上山文化遗址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胡建军说,2022年4月,省政府成立了“浙江省上山文化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专班”。随后,浦江、嵊州、义乌、永康、龙游、仙居等6个遗址地县(市)签订申遗合作协议,迈出联合申遗第一步。

  去年年底,国家文物局更新批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上山文化遗址群进入其中,正式拿到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入场券”。

  从发掘到保护、传承,二十余载接续奋斗。浦江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早在2017年,他们就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上山遗址博物馆,之后升格为浦江县上山遗址管理中心。去年,它再次升格成为金华市上山文化遗址管理中心。

  “几次升格,不仅是名称的简单变化,更是对上山文化保护和系统研究力度持续加码的体现。”胡建军说,如今,融合了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的上山遗址,是浙江省重要的国际人文交流基地,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观众200多万人次。2023年以来,以上山遗址为代表的上山文化考古展,还走进埃及等文明古国,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上山的一粒稻米,穿越万年,串起了古今,也联通了世界。”浦江上山文化陈列馆第一任专职讲解员、已在上山工作了18年的金华市上山文化遗址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国萍表示,未来,她会继续用心讲好“万年上山”的精彩故事,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考古;遗址责任编辑:廖君琳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