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大学毕业一定要写论文吗

字体:
—2025—
10/23
10:02:21
2025-10-23 10:02:21 来源:浙江宣传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通知,2026届本科毕业生可申请用高水平竞赛获奖、创新实践项目结题等四类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对于这种“不写论文也能毕业”的改革,有人担心这会导致毕业审查“放水”,也有人觉得“早该如此”,还有年轻的朋友表示羡慕,感叹“生不逢时就是我”。

  大学生不写毕业论文、不做毕业设计,也能毕业吗?或许可以反过来思考:难道大学毕业一定要写论文吗?

  提出这一问题,不是鼓吹“论文无用论”,而是要反思“唯论文论”。长期以来,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始终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学位授予条件的“终极关卡”。总的来看,这一制度设计是符合高等教育阶段基本特征和育人规律的。一篇经过反复修改的毕业论文,集中体现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一场需要充分准备的毕业答辩,也能集中检验学生在专业领域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

  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痛点”。

  评价标准“一刀切”。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难以适应多元化的人才发展路径。尤其对于应用导向较强的专业,其培养重点应更侧重于实践能力,如果在毕业之际一律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反而会偏离培养初衷。

  学用脱节“两张皮”。传统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应用的现象。学生学习的目的一旦变成了拿到学分、通过答辩,而不是培养直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容易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和脱节的情况。

  毕业时节“赶场忙”。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和升学需求的不断增长,大学生们往往一方面要为求职、考研等投入大量精力,一方面要应对毕业论文的考核要求,有的甚至“白天忙工作,晚上写论文”。分身乏术之下,毕业论文的专业训练功能被弱化,一些仓促拼凑起来的论文甚至被学生自嘲为“学术垃圾”。

  总而言之,从大部分专业培养要求和人才发展路径来看,以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作为学位申请的重要条件,仍然是合理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现有体系基础上,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让评价标准更加符合培养目标、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

图片

图源:“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

  实际上,近年来,国内已有多所高校探索打破“唯论文”的规定,允许学生凭借各类实践成果申请学位。这些改革举措,旨在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实现三大转变。

  让培养路径成为“多选题”。打破单一的培养模式和考核方式,为不同发展导向、不同专长的学生提供多元可能。今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明确规定,研究生学位申请不只有“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一种形式,也可以凭借“规定的实践成果”参加答辩。这为各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和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

  让能力检验回归“实战场”。对研究型人才而言,学术能力是核心,论文是最通行的成果形式。而对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言,一经过实践检验的产品、专利、创业项目等成果,可能比一篇论文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教育部发布的新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已明确,职业本科专业一般不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将工艺改进、产品(服务)设计、技术(服务)创新等作为毕业设计(创作)的重要内容。

  让学习实践融为“一盘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新举措,从教学管理角度看,打通了对多种成果的认定,从学生角度看,意味着原本毕业季才能完成的任务,可以用大学期间取得的成果来替代。这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规划,积极参与大学期间各类创新实践,把课内外学习融贯起来,让最后的学位申请成为功到自然成的成果验收。

  毕业不一定要写论文,但需更重视学生的实践成果。针对不同发展赛道,引入多元的评价形式,是为了更加突出能力导向、实践导向,引导学生在社会的真实场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更多“会读书的人”成长为“会创造的人”。

图片

图源:“教育之江”微信公众号

  从当前各高校的探索情况看,可替代毕业论文的成果都有着严格的标准。有网友仔细研究后发现:“这比毕业论文还要难!”毕竟,教育评价改革关乎人才培养质量,也关乎教育公平,不可贸然推进。对于这场方兴未艾的改革,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持期待。

  严把质量关口。毕业不一定要写论文,这是为教育改革“放行”,而不是给培养质量“放水”。无论是以何种成果作为毕业考核和学位申请的条件,成果的认定都需要严格的标准,毕业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环节都不可或缺。无论是对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还是其他类型的成果,都要加强科研成果管理,防范学术不端,守好质量“生命线”。

  扩大政策范围。在试点较为成熟的基础上,可以逐步扩大改革适用范围,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学生,以毕业生评价机制的改革倒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高校只有加快推动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转型,才能有效支持学生取得更加多元的实践成果。教师更多地在实践中教,学生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

  促进人尽其才。围绕毕业论文而进行的改革试点,与“分类推进高校改革”等重大任务密切相关,折射出的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对人才培养成效的追求。建设教育强国,大学既要培养一大批“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研究型人才,也要培养一大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沿着“因材施教”的道路继续前进,方能更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