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流动的科学课”给乡村孩子种下“硬核”未来

字体:
—2025—
07/19
08:53:31
2025-07-19 08:53:31 来源:潮新闻 通讯员 潘婧 王正韬 记者 竺佳

  “哇,它真的会像蜘蛛一样爬。”前不久,金华磐安县安文街道的活动室里,爆发出此起彼伏的惊叹。宁波大学力学科普宣讲团正耐心地给孩子们传授科学知识。

  宁波大学力学科普宣讲团送来“流动的科学课”。通讯员供图

  2025年暑期,宁波大学力学科普宣讲团10支分队整装出发,足迹遍布金华磐安、湖州安吉、台州三门、舟山嵊泗、宁波梅山等地。他们不仅带去一堂堂精彩的科普课,更在6所学校与社区授牌“宁波大学力学科普宣讲团实践基地”,建立起长效的合作桥梁。

  “流动的科学课”受欢迎

  在金华磐安县安文街道的活动室里,三年级的羊小枫(化名)踮着脚尖,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地面——一只结构精巧的“蜘蛛”正在地上翻滚、爬行。

  “是不是会吐丝?”“它可以帮我们找到宝物嘛?”孩子们七嘴八舌地猜测着。

  “观察得很仔细。”宁波大学力学科普宣讲团的王正韬同学拿起地上的蜘蛛机器人,“看,我们使用了许多自己研发制作的结构,模仿了蜘蛛的生理构造,为它赋予了蜘蛛的灵性”。

  孩子们恍然大悟,小手争先恐后地伸向宣讲团成员带来的蜘蛛机器人模型,急切地想感受这份“科学的力量”。

宁波大学力学科普宣讲团送来“流动的科学课”。通讯员供图

  在舟山嵊泗的海岛小学,当宣讲团成员操控着灵活奔跑、翻越障碍的机器狗登场时,孩子们瞬间沸腾了。

  “它能听懂我们说话吗?”一个小男孩鼓起勇气,对着机器狗大喊:“小狗,过来。”

  宣讲团的范思哲同学笑着解释:“现在它还在学习阶段,需要通过程序指令来指挥它。未来,也许你们就能设计出能听懂嵊泗方言的机器狗呢。”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憧憬的光芒。

  在台州三门,提问声也一样此起彼伏:“这根线要拉多紧呀?”“为什么我的琴弦声音有点发闷?”

  当团员高若嘉讲解“弦长越短音调越高”的毕达哥拉斯琴弦定律时,孩子们更是瞪大了眼睛,最后组装完成时,十几把简易八弦琴同时奏响,虽然音准参差不齐,却像一场热闹的森林音乐会,让孩子们真切摸到了科学与音乐交织的奇妙纹路。

宁波大学力学科普宣讲团送来“流动的科学课”。通讯员供图

  点亮乡村孩子科学梦想

  像这样充满探究乐趣的课堂,是宁波大学力学科普宣讲团今夏精心烹制的“科学大餐”。他们带着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和精心设计的20堂课程——《非牛顿流体》《生活中的机器人》《卫星中的力学》等,走进山区海岛的社区、学校。

  冒着烈日,这群大学生为何要将沉重的实验器材和前沿的科普理念送进山区海岛?答案源于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清晰的指引。

  2023年5月,教育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基于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置于核心。

  然而,现实的鸿沟依然显著:科学教育资源的城乡、区域差距,尤其是山区海岛乡村学校在专业师资、实验设备、科普活动上的匮乏,成为阻碍科学种子播撒的荆棘。

  宁波大学力学科普宣讲团的核心使命,就是让乡村孩子们能够亲手触摸科技的温度,体验探究的乐趣,享受一堂优质的科普课,为乡村青少年参与科普、学习科技、体验科学搭建宝贵的平台。

  这支由院士担任顾问、博士生领衔、本硕博共同组成的宣讲团成立于2023年4月,依托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力学”的深厚积淀,将高深的学科知识与科学家的探索精神,转化为孩子们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普实践。

  截至目前,团队已累计开展80余场理论宣讲,时长超900小时,惠及6000余人次,团队探索形成的“1+3+1+N”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模式,成功入选2025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为科技教育融合思政育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流动的科学课’是我们用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号召,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举措。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山乡孩子们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种子,照亮了未来无限的可能。”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沈妍伶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科学;乡村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哇,它真的会像蜘蛛一样爬。”前不久,金华磐安县安文街道的活动室里,爆发出此起彼伏的惊叹。宁波大学力学科普宣讲团正耐心地给孩子们传授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