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AI修复褪色记忆 “圆梦照相馆”为退役老兵送上特殊礼物

字体:
—2025—
07/19
10:42:25
2025-07-19 10:42:25 来源:宁波晚报 记者 林伟 通讯员 庄涵予 孙可馨

牟中先的照片。

赵均康的照片。

  7月17日,由海曙区段塘街道丽景社区联合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二进制之光小队”共同策划的“圆梦照相馆”公益行动温暖启程。活动中,宁大学子结合专业所学,通过前沿AI图像修复技术,为社区退役军人、军属修复珍贵的军旅老照片,让褪色的记忆重焕荣光,用科技力量致敬最可爱的人。

  活动前期,社区通过网格员、社工入户等方式,面向辖区退伍军人、现役军人家属及有参军长辈的家庭,广泛征集需要修复的老旧军旅照片。短短数日,一批承载着峥嵘岁月的泛黄照片汇集而来——有模糊的证件照、褪色的集体合影,还有磨损严重的战场生活照。

  在宁波大学信息学院实验室,志愿者化身“数字修复师”,运用专业AI图像修复与智能上色技术,对照片进行精细处理:智能填补破损、算法还原细节、精准重建色彩。近百张被岁月侵蚀的影像,在科技的“妙手”下逐渐清晰、生动起来。

  活动当天,网格员、社工与大学生团员志愿者组成“送照小分队”,带着精心修复、高清打印并装帧好的照片,挨家挨户送到老兵及军属手中。每一张照片的送达,都伴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军旅记忆。

  1978年至1980年服役的牟忠先,手捧修复后清晰明亮的军装照,眼含热泪。他回忆道:“1979年战事爆发,我们紧急从南京调往云南前线。我在昆明通信架设营,每天要翻山越岭巡线十多公里,当时就一个信念:通信不能断!这张照片,是退役前难得的留影。”修复后的照片,让那段保障“生命线”畅通的烽火岁月重现眼前。

  张均康是当年的“五好战士”、象山石浦航海班班长,他挺直了腰板说:“1968年3月穿上这身军装,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1972年那次嘉奖,是对我们刻苦训练最好的肯定。”照片定格了他英姿勃发的青春,也凝固了那段献身国防的赤忱。

  这场活动也圆了老党员赵庆兰半个多世纪的梦。她颤抖着接过一张特殊的“合照”——这是志愿者利用AI技术,将她珍藏的丈夫年轻时照片与她的照片精心合成的“合影”。“老头子当兵那些年,我们连张合影都没来得及拍。谢谢你们,让我终于能和他‘站在一起’了。”老人摩挲着相框,久久凝视。

  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在社区活动中心进行专题展览,震撼的视觉对比,不仅展现了科技的力量,更成为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那些定格的青春、坚毅的眼神和闪耀的军功章,无声诉说着忠诚与奉献,在社区居民中引发强烈共鸣。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AI;老兵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7月17日,由海曙区段塘街道丽景社区联合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二进制之光小队”共同策划的“圆梦照相馆”公益行动温暖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