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抗战主题的食堂里,游客排队吃窝头咸菜;一个“挑粮体验”项目,大家扛着扁担走山路,乐此不疲……记者日前在延安河庄坪镇康家沟、赵家岸等村采访时,总能听到这种“自找苦吃”的故事。从“忆苦饭”到“吃苦套餐”,在体验式文旅蔚然成风的当下,“苦日子”变“好生意”的消费场景,让人颇受触动。
人们为什么热衷于花钱过“苦日子”?有人说,这是一种“没苦硬吃”,笔者却不这么认为。诚然,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似乎“苦日子”已经成为不堪回首的过去式,但正因为如此,勿忘“苦日子”的态度、敢过“苦日子”的精神,任何时代都需要、都不过时。
比如,我们痛恨“躺平”,一定程度上讲,痛恨的正是“躺平”背后害怕困难、不愿奋斗的颓废之风。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苦日子”何尝不是对历史的追溯、对未来的展望,非但不是“没苦硬吃”,反而是当今时代应该培养的一种精神品格。现在网上不是流行一句话吗:“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适当过些“苦日子”,有助于我们拨开焦虑迷雾,跳出享乐漩涡,更好地看清过去与未来,这是不是很值?
营造乡村振兴消费场景,不能只以赚钱多少论英雄。入住窑洞,以“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方式体验知青的艰苦岁月;穿戴红军装束,通过“急行军”体力挑战感受长征艰辛;参与“开荒种地”,学习南泥湾自力更生的精神……相比各地花样繁多的“情绪经济”,这些项目或许不够时髦,然而,深耕红色文化收获的“精神种植”,又岂是“情绪收割”的“泼天富贵”所能比拟的。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支撑。当下,各地都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这是因地制宜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根脉。乡村振兴在卖生态、卖风情、卖情绪、卖小资的时候,不妨也学学延安河庄坪,不断讲好“苦日子”的故事,烛照“好日子”的未来,不断激活振兴路上的动力源泉。
(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张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