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24日讯(记者 张熙锦 朱海兵 杨群 共享联盟·天台 陈薇薇)“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1200年前被李白写入诗篇的浙东天台山,正在见证这片土地的人们追逐美丽乡村的脚步。
迈入乡村全面振兴新阶段,如何实现先富带后富、区域共同富?今年4月,浙江省印发《关于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重点村+周边村”组团联动发展,构建美丽成片、产业成群、服务成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事实上,早在2018年,天台县就在全省率先提出“片区化组团发展”理念,把全县374个行政村划为63个组团片区,以龙头村为示范,以产业为核心,以片区组团重塑空间形态,推进项目共建、生态共治、资源共享,使一个个零散的村庄串珠成链,实现精彩蝶变。2024年,天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45万元,居全省山区海岛县前列。
如何以党建引领推进片区组团发展?天台的实践带来怎样的启示?我们行走在天台的乡村,寻找答案。
片区力量如何凝聚
从一村到一域,党建统筹引领机制变革
层层山水秀,烟霞锁翠微。从天台县城往西驱车30来公里,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寒山景区,这里也是和合文化的发祥地。
如今,寒山脚下,正在诞生一种新时代乡村的“和合盛景”——
蜿蜒而过的始丰溪畔,分布着7个特色不一却相映成辉的行政村:街头镇的后岸村主推精品民宿和文创市集,张家桐村主推茶叶体验和农业观光;龙溪乡的寒岩村主推慢生活康养和休闲度假,黄水村主推古村探游和文化体验……
以后岸村为龙头的7个村组团发展,形成了研学、创意、山居三大特色主题农文旅产业带。2024年,后岸片区累计接待游客170多万人次,农文旅总收入超1.3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7万元。
然而,时间回到7年前,这些村完全是另一种景象。
当时的后岸村,刚探索出一条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乡村振兴新路,偏僻落后的小山村成为国家4A级景区,还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称号。
与后岸村的红红火火相比,周边几个村子却显得冷冷清清,找不到发展出路。有的村“依样画葫芦”,也开农家乐、推乡村游,可前来的游客寥寥。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当时天台的农村,和许多其他乡村一样,以村为单位谋划发展思路,普遍存在跟风发展、产业雷同等现象。
一花独开不是春。为改变这一局面,天台按照“片区带全域、组团促互补”思路,从2018年正式提出以党建联建为纽带的片区组团发展,以党建一体化推动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群众工作一体化。
不打破现有行政区划、不改变原有组织架构,片区组团的作用发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在党建引领下建立一整套高效的议事协调机制。
天台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从一开始,天台就明确要求全县63个片区建立党建联建议事机构,由县领导联系帮扶,片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统筹,并制定10项议事规划,通过“一月一会商、一季一主题、一年一考评”,实现组织共建、事务共商、项目共谋、活动共办、资源共享、环境共治,并进行全程公开、全面监督。
后岸片区是首批试点片区之一。设在后岸村办公大楼内的片区议事厅,如今成为所属7个村老百姓最关注的地方。
街头镇党委委员陈优优告诉记者,这里每月召开片区负责人联席会议,由后岸村党总支书记牵头召集,组织成员单位商讨片区的整体规划、项目谋划、主题活动等,“所有事情都是‘意见大家提、事务集体议、问题共同解、成果一起享’。”
怎样让力量往一处使?后岸村党总支书记陈文云举例说,去年国庆前夕,即将开放的寒山景区需新设一个入口广场,但涉及后岸村、张家桐村、寒岩村共17户村民的土地。土地问题往往是村干部最头痛的,但这一回,三个村的村干部一起商量方案、上门做工作,短短两天就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
“以前要分你的村、我的村,现在都是我们的村。”17户之一的张家桐村村民陈卫江笑着说,自家的事,哪能不配合?
今年,龙溪乡黄水村的“语自在·云顶”高端民宿开业在即,将激活寒岩村拓展基地、始丰源村研学基地等项目,盘活乡村闲置文化资产,共同打造多元乡村体验新矩阵。
“运作7年来,后岸片区组团的连接更加紧密。”龙溪乡党委书记丁栩翔说,如今,街头镇、龙溪乡的很多项目都一起会商决策、统筹规划。
组团效应如何激发
从带富到共富,生态重塑促进产业变革
古韵古香的张思村、休闲游乐的峇溪村、农业观光的下王村……一张“同心套票”,串联起平桥镇张思片区6个村和邻近片区的天台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0余个特色景点。随着暑期来临,该片区迎来旅游高峰。
天台县平桥镇张思村 通讯员 徐宇博 摄
张思村村民陈六兵经营的“六兵农家乐”人气火热,每到节假日就一座难求,“自从片区组团发展,路修宽了,环境干净了,张思村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我去年营业额有七八十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他兴奋地说。
“这得益于片区组团的不断发展,旅游资源更丰富、项目更多元,体验感也更好了。”张思村党委书记陈海强介绍,张思片区与总面积达11.7万亩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结对,共同推出吃、住、游一体的“轻旅”路线和“一张门票游平桥”等文旅产品。2024年,张思片区年吸引游客近30万人次,片区经营性年收入超300万元。
组团谋发展,核心在产业。从“村村结对”到“多元参与”、从“单向带富”到“协同共富”、从“机制联结”到“实体运营”、从“基础共建”到“产业共建”,是天台推行乡村片区组团发展7年来的4个显著变化。变化背后,是发展体系重构、运营赋能下的产业生态重塑。
“片区组团的深度和广度正在不断拓展。”天台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若嘉认为,片区组团发展绝不止于“强村带弱村”,而是要更广泛地导入各方资源、强化实体平台建设与运营,使片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开办民宿178家,去年接待游客16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3.4亿元……从“破屋残墙无人问”到“周末一房竞相趋”,被写入2025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的大塔后多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就是片区组团发展的变化缩影。
片区发展必须要有“主心骨”。多年来,大塔后片区坚持组织围着片区建,引入高校智库等13家外部主体,形成“党组织搭台、多元主体唱戏”的党建联建新格局;坚持支部带着项目跑,实施“红色CEO”培育工程,将9个村社党组织书记培养为产业带头人,由村集体领办37个共建项目;坚持党员领着乡亲干,103家党员经营户统一在门口亮相“先锋店家”牌,23名优秀党员担任服务专员,开展跨村结对帮扶。
有了主心骨后,最要紧的是重塑一个互补融合、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系统。
因为紧邻天台山大瀑布,旅游资源丰富,最初每个村要走哪条赛道,大家一时拿不定主意。片区首次联席会议上,各村书记各抒己见,讨论许久,最终达成共识。“片区组团如同演奏交响乐,既要让各村乐器展现独特音色,又要通过指挥进行整体运营和协调,达成和谐共鸣。”塔后村党总支书记陈孝形说。
于是,大塔后片区组建强村公司,设立乡村运营中心,以运营思维赋能片区发展,策划推出“塔后生活节”,打造“星光夜市”“围炉煮茶”“户外婚礼”等品牌业态,每年还举办惊蛰祭茶、乡村艺术节等特色活动,形成“春赏花、夏嗨唱、秋采风、冬品茗”的消费场景。
运营效果立竿见影,通过市场调研、游客细分,仙都村开发瀑布景观房、塔后村布局禅修养生房、三新村打造田园风院落……房价梯度分布,入住率不断提升,民宿户年均纯收入达30万元。
乡村活力如何持续
从聚村到聚心,城乡融合助推动能变革
“以前村里留下的人,老的老,小的小,环境和对面的安科新村相比,简直天差地别。”天台县始丰街道山头裘村党支部书记裘子贵回忆。
与繁华城区仅隔5公里,山头裘村却因缺乏产业和人才,70%的集体资源闲置,年轻人纷纷外流,村庄日渐萧条。
安科片区的成立,打破了“一溪两岸”发展不均衡的尴尬。九村抱团,成功争取6000万元省级农村综合改革建设资金。更重要的是,这笔“种子资金”撬动了3亿元的“县级资金+社会资本”投入,52个惠民项目陆续落地。山头裘村借势启动“空间再造”计划,整修村道、盘活老屋、规整农田,唤醒沉睡的古村。短短几年,9个青创团队入驻,村集体收入从2万元跃升至50万元。
“只要有一个村做出爆款项目,整个片区都能沾光。”安科片区负责人庞宏华说。2019年国庆亮相的七彩滑草场,就是安科片区的第一个爆款。这个由山头裘村出地、安科新村配套的网红项目,开业7天就获得23万元的门票收入。
始丰街道安科片区七彩滑草场 受访者供图
始丰溪畔和合咖啡吧 通讯员 戴显平 摄
如今,安科片区涌现出各类新业态:和合咖啡厅飘香、星空露营基地星空璀璨、儿童乐园欢声笑语。眼下,最“吸娃”的,还要数150亩的去杉野研学基地——11匹骏马驰骋其间,还有马术、农耕、手工等20类课程。
片区组团,为新业态入驻、青年入乡提供了更广空间、更大舞台、更多机遇;而越来越多的新业态和青年,又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更强劲的动力、更蓬勃的活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今年3月,街头镇与杭州“行于乡野”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携手启动后岸“乡野宇宙”计划,面向全社会招募青年伙伴,开展“沉浸式共创”。计划启动以来,收到了500多份咨询,60多位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来到乡村。“我们希望以年轻人的创造力,深入挖掘在地资源,构建乡野青年共创社区生态大本营。”90后青年闵冠道出了团队的初心。这位来自北京的哈佛大学毕业生,也是“行于乡野”的合伙人。接下来,他们还要推行“在村里的100件可持续小事”,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的无限可能。
“行于乡野”的”乡野宇宙“计划青年团队在后岸村考察。通讯员 郑宇钦 摄
在年轻活力带动下,后岸村联合周边各村引入艺术文创、乡村音乐、周末市集等业态,建设后岸美术馆、黄茶文化空间、青创展销空间等项目,还开发了“潮人出没”“诗空对话”等7个“新奇特”打卡地。
“行于乡野”在“乡野宇宙”计划中推出“金鱼风筝行动”,增强乡村游体验活动。通讯员 郑宇钦 摄
从聚村到聚心,越来越多青年在乡野间找到自己的价值坐标。在平桥镇前山片区的湿溪村,甘肃姑娘薛静经营的“川间咖啡馆”成了网红打卡地。高峰期,每天有三四百人前来。2016年,薛静第一次来到这里,就被这里的山水深深吸引。今年,她又把咖啡馆门前的上千平方米空地改造成了户外婚礼基地,不少年轻人来这里举办派对,“城乡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乡村大有可为”。
对此,平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时斌深有感触:“今天的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环境好了、人心顺了、服务好了,年轻人自然会涌入。”
在平桥镇前山片区的湿溪村,“川间咖啡馆”的户外婚礼基地深受年轻人喜爱。受访者 供图
福溪街道的千年松溪谷营地、平桥镇的栖客松鼠部落、白鹤镇的越野基地……截至目前,全县96个新业态项目落地,1530名青年入乡创业。如今的天台,在党建引领下,各类组织、各类资源、各类群体通过片区组团加快向乡村集聚。
记者手记
聆听一首乡村“交响曲”
行走在天台的乡村,我们听见了一首别开生面的“交响曲”——
始丰溪畔,后岸村的民宿老板娘煮着黄茶,指向对岸的寒岩村笑着说:“以前觉得他们是‘抢生意的’,现在两个村合办康养套餐,客人住我这儿,去他们那儿禅修。”
步入湿溪村,甘肃姑娘薛静经营的咖啡馆飘来香气,她精心布置的户外婚礼基地人气火热:“在这儿办婚礼的新人说,山野比教堂更浪漫。”
夜幕降临,塔后片区的“啤酒音乐会”气氛正酣,游客举杯畅谈。片区策划的“大塔后生活节”活动,还推出九峰小吃、塔后药膳、后山素斋等,形成了四季有活动、村村有爆点的场景。
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从沉睡的山村到热门打卡点,这样的故事在天台还有很多。正如塔后村党总支书记陈孝形所言:“以前各村零敲碎打,今年引项目、明年换赛道,结果就像翻烧饼,越翻越糊。”如今,思路一转天地宽,以党建统筹引领,通过片区组团合力发展,产业生态错位互补,让每个村都成为这首“交响曲”中不可替代的音符。
近年来,浙江加快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全省累计建设500个重点村组团片区,辐射带动3000个以上周边村联动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
天台县作为较早探索的地区,以党建联建为纽带,形成了“强村带弱村、先富带后富”的发展共同体,也为浙江乡村片区组团提供了鲜活的样本。实践表明,乡村片区组团不仅是空间整合,更是机制、产业、人才的系统重构。
组团兴村奔共富,天台山的云霞里,正映照出万千村庄共同的明天。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