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古画动起来

——访“大系”AIGC系列短视频总策划人王可欣

字体:
—2025—
08/01
06:36:49
2025-08-01 06:36:49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谢丹颖

  浙江在线8月1日讯(记者 谢丹颖)收藏于博物馆中的古画,离普通人的生活似乎很远。而今,“高冷”古画在创意、技术与艺术的合力之下大放异彩——“中国历代绘画大系”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系列短视频开始频频出圈,以鲜活的面貌,走进大众文化生活。

  记者对话“大系”AIGC系列短视频总策划人王可欣,聊技术、说创意,为我们揭开古画别样灵动的篇章。

  记者:如此巧妙的古画演绎是如何诞生的?

  王可欣:“大系”的古画动起来项目于2024年启动,与现在大多数AI视频不同的是,我们没有采用“文生图、图生视频”的方式,而是在得到博物馆正式授予版权之后,仅借AI令画作“活”现,力求还原古画本身的样子。

  举个例子,今年清明节期间发布的《清明踏青 古画漫游》,让整幅《清明上河图》动了起来,让大家看见古人出行有“出租车”,到繁华的地方可能堵车;古人的娱乐活动也极为丰富——可以追更状元文章、给闺蜜买一束花,还可以去听演唱会、脱口秀……

  再比如,今年2月推出的《灯启初春时 喜乐共元宵》,是基于“大系”收录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用AI技术完成的创意短视频。与既往解读此画关注帝王和宫廷生活的视角不同,我们聚焦这幅长卷上所有的花灯——伴随“灯灯灯灯灯”的音律渐起,兔灯(大展宏图)、三足金蟾灯(蟾宫折桂、应考得中)、螃蟹灯(富甲天下)……跃然眼前。

  记者:让古画动起来,难在哪里?

  王可欣:历史是厚重的、深沉的,历史人物是丰富的、复杂的。

  “大系”AIGC系列短视频,无论是切口视角、传播手法还是表现技法,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跨学科协作。比如《明宪宗元宵行乐图》里的每一盏灯,我们都做过文献调研,联合相关学科学者,经过充分考证。

  此外,创意落地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少操作性的难题。

  首先,找图不易。例如,基于某个节日或节气主题的视频,我们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故事脚本,接下来就是要从古画里找到相应的支撑元素。但古画并非按照节日、节气分类,甚至从画作的题目中难以定位到相应的元素。比如有一幅名画叫做《照夜白图》,能猜到是画的什么吗?它画的是一匹马,叫“照夜白”。可想而知,如果我们想找某些元素,从“大系”收录的12405件(套)古画中进行“穷尽式”的检索是极为困难的,不仅需要对“大系”相当了解,也需要依靠专家的帮助。

  其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古画时有残缺、不清晰的情况,我们可能需要做适度修复。这也非常考验我们的专业素养,如果把握不准宁可放弃使用画作,以免产生信息偏误。

  记者:1分钟的创意视频大概需要用到多少古画素材?

  王可欣:除了《清明上河图》等长卷能撑起丰富的场景,大多数古画的素材往往只能生成几秒的视频,因此,做一个视频可能需要“拼接”好几幅画。

  这就要说到总传播量近2500万的短视频《古画萌娃 入园手册》。我本身做儿童与媒介使用的研究,对儿童活动和成长很感兴趣,觉得“古代儿童的童真童趣”是一个非常值得挖掘的选题。

  也是偶然间,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看到了各种各样描绘儿童生活场景的画作——无论是跟着货郎,束辫赤足,甚至光着屁股就围上去“抢购”的,还是在捉迷藏、观鱼、蹴鞠、斗蛐蛐的……都非常有趣。最终,我们是在海量含有儿童元素的古画里挑选出风格相近、能够融在一个创意视频里的《冬日婴戏图》《书馆婴戏图》《百子欢歌图》《婴戏图》4幅古画。把萌娃从古画中“邀请”过来,一起过了一个欢乐的儿童节,也让屏幕外的大小朋友都能在“童画”里感受童真童趣。

  记者:除了选画本身,在AI技术层面上又有何难点?

  王可欣:我们想让古画按照既定的指令动起来,但AI常有“自己的想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AI生成视频还如同开盲盒。比如“五一”劳动节发的《古人职业画卷 江南劳动图鉴》,我们要画作里成百上千的“劳动者”劳作,但给出指令时,常常会发生“牧羊人”的动作合理,而“捕鱼人”的动作失控的情况。因此,为了保证画作里千行百业的“劳动者”都能“合理劳作”,我们只能将每个劳动者抠下来分别处理,再合成一体。

  音频亦然。AI配音没有上下文的概念,我们需要逐句听,保证每句音色符合要求、情绪节奏都到位的同时,还要再确保句与句之间衔接连贯。反复拼合几遍,才能串出一版理想的配音。

  记者:为什么开启这场传统文化“复兴之旅”?

  王可欣:“大系”AIGC系列短视频不仅是在重现古画,也是在为千年文化注入新活力。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创作,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体验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让它走出博物馆,走进千家万户。

  数字艺术打破了欣赏门槛,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用户视听习惯存在的“文化鸿沟”。

  在“大系”赠书过程中,我曾给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看过《灯启初春时 喜乐共元宵》。他完全被花灯和元宵场景吸引,聚精会神看完整个短视频后,感慨于中国古人生活之丰富,惊叹中国文化之灿烂,这个场景非常触动我。

  浙江大学肩负着“阐释好、利用好”“大系”这一文化宝藏的时代重任,我作为一名传媒学者深感科技赋传统文化传播具有广阔空间,应该做并且必须做好这件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文化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