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19日讯(记者 夏丹 王凯艺)2025年,浙产新能源汽车一路高歌猛进。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50.98万辆,位居全国第四。自今年4月起,浙江新能源汽车产量就跃升到了全国第四位,持续至今。
这一成绩,相较于2024年之前长期徘徊在全国第六、第七,可以说是近年来浙江在国产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中争得的最好位次,殊为不易。
在这条竞争激烈的赛道上,浙江还有多大的进步空间?近期,记者走进浙江的新能源整车企业、汽车零部件企业等产业链企业,实地感受这个产业的形势、优势和趋势。
看形势
——全国前四,位置够稳吗
观察产业,必少不了产业所处的形势。对于已经晋级全国前四的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江湖地位”够稳吗?
今年上半年的全国“销冠”是安徽,产量73.09万辆。领先的产量优势背后,是数量较多的整车企业和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截至目前,安徽集聚了奇瑞集团、蔚来汽车、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江汽集团、合肥长安、汉马科技7家整车企业,形成覆盖整车制造、“三电”“三智”、销售维保、回收利用等关键环节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条。
紧随安徽之后的江苏优势也很明显,上半年产量69.06万辆,皖苏之间,差距并不十分明显。众所周知,江苏常州市虽然足球在江苏“垫底”,但其“中国新能源之都”并非浪得虚名,坐拥比亚迪和理想汽车的它,是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扛把子。然后是陕西,上半年产量65.90万辆,同样受益于比亚迪,还有吉利。
皖苏陕三省暂居全国前三,浙江新晋全国前四。但不难看出,在产量上,与前三均在65万辆以上仍有一定差距。往后看,暂居第五的湖南,产量也有47.91万辆,排名第六的上海咬得也很紧,为47.78万辆。不单湘沪之间仅“差之毫厘”,暂时领先的浙江,也不具备明显优势。
可以说,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大致就是当前浙江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坐标。“接下来的竞争将是高手之间的竞争。”浙江省发改委汽车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尽管竞争激烈,但应该看到浙江有自己的优势。
“首先我们还有两张牌在牌桌上。”采访中,浙江省工业和信息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宋婷如是说。“两张牌”指的是吉利和零跑。
从今年以来的势头看,两家整车企业冲劲挺猛。尤其零跑汽车,就在最近发布了7月交付首次突破5万辆大关的消息。且今年以来,连续5个月成为造车新势力销冠的零跑,也毫无疑问地成了整个上半年的销冠,销量超22万辆。
若时间退回到2023年,零跑销量14万多辆,去年29万多辆,今年正全力冲击50万辆。
与此同时,转型选手吉利汽车也当仁不让。今年上半年,吉利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0万辆,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52%,超过其燃油车。按照吉利现有的产能布局,浙江是其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基地之一。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认为,吉利、零跑等浙江本土企业加速新能源转型,并通过技术创新和差异化产品,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
“不单整车,整个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都增势明显。”浙江省经信厅产业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去年产业集群产值破万亿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已达6388亿元,增速14.5%,全年有望冲击1.2万亿元。
这股子乘势而上的劲,给了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多信心。
“零跑下半年的重点,还是聚焦在产能能力、技术能力建设上,聚焦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布局上,并以此来推动我们全年‘50万+’销量目标的实现。”零跑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信心满满地说。
“从2015年起步至今,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经历了初赛和预赛阶段,到2025年真正进入决赛阶段。”他补充道,“未来三年将决定市场格局,销量对每个车企都至关重要。”
不过朱江明始终充满信心。在工程师出身的他看来,新能源汽车是一个科技创新驱动的赛道,浙江的优势非常明显,“浙江全域科技创新氛围浓厚,尤其像今年人工智能产业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实力,像零跑已经和强脑科技、DeepSeek进行了不同领域的合作探索,整个科技创新的生态圈非常好。”
此外,他还提到浙江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政府对企业的精准服务,都在厚植这片产业土壤。
“目前,整个行业还没有卷完。浙江的整车企业需要更注重自身的盈利能力。”宋婷说。
看优势
——反内卷,利好浙江吗
整车厂的雄心勃勃和供应链企业的战战兢兢,构成了当下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两幅非对称性图景。
当前,一场针对汽车行业的反内卷行动正在展开。对汽车零部件大省浙江而言,这场反内卷行动能给浙江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一波新机遇吗?
作为汽车零部件大省,浙江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上的优势,正是浙江汽车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最大底气。当然,硬币的另一面就是,当整车厂疯狂卷价格时,深度嵌入产业链中的浙江汽车零部件企业难免不“受伤”。
要知道,去年中国18家上市车企整体利润不到900亿元,不及丰田同期利润的40%。整车厂的不赚钱难免转移到供应链。采访中,宁波一家汽车芯片供应商告诉记者:“和整车厂之前是每个季度谈一次价格,后来变成每个月谈,现在变成有项目就得谈。一谈,就是谈降价。”
“从当前行业健康发展的程度来看,反内卷对行业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宋婷认为。据她了解,省内一家大型整车厂正在推进供应链的“应该成本”管理,逐步改变以往简单粗暴式的供应链降价,推动产业链稳健可持续发展。
更多好消息正在传来。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秘书长许海东表示,国内大的、主要的汽车企业,围绕“60天账期”,都已经在行动了。
但最令记者动容的是,在整车厂大浪淘沙般的动荡时期,更多浙江汽车零部件企业选择了向上卷技术。
“整车厂还在洗牌过程中,所以我们预判去年、今年、明年三年会特别卷,苦日子还没到头。洪水来了,要顺着水流走。”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力成说。
对圣龙而言,顺着水流走的路径是卷创新、卷技术。“公司三分之一的用电量在实验室。”罗力成告诉记者。
在汽车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圣龙重金投入,全新研制出适应新能源汽车的电子油泵,迎来爆发式增长。
走进圣龙股份30万级净化车间,一片静谧,与大家印象中嘈杂的制造工厂迥然不同。在这里,两条变速箱油泵装配流水线在自动作业,少了机械轰鸣与刺鼻机油味,一切都显得智造范儿十足。从这里制造好的电子油泵,将很快装配到国内外高端车型上。“明年电子油泵的出货量将达300万只。”罗力成说。
宁波晶创科技有限公司,在全球车用石英晶振细分市场的占有率达到25%。记者同样看到,无尘车间里正在加班加点赶制汽车用的石英振荡器、石英谐振器。这一颗颗比小手指指甲盖还小的芯片,在新能源汽车上的用量远超燃油车。
“传统燃油车用量在30到40颗,新能源汽车需要80到100颗,到接下来的智能驾驶阶段,用量有望达到120到150颗,甚至200颗。”公司总经理黄翔麟介绍。
伴随着用量的提升,今年上半年公司依然保持了20%的增长。但由于市场过于内卷,相较于此前50%的同比增速,有所放缓。“今年以来内卷特别严重,为了不被内卷,我们在晶片设计上进一步紧密协同上游客户,通过提高增值服务,做别人还没有做的产品,提供别人提供不了的服务。”黄翔麟进一步解释。
做强自身强项之余,不少浙江头部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瞄准了智能网联、高阶智驾、固态电池等具有更高价值的产业新竞争点。
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无线充电,今年上半年,敏实集团亮出了企业在三大新赛道上的最新布局。“其中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我们3月就与具身智能机器人头部企业智元机器人达成了战略合作,双方在智能外饰和电子皮肤、一体化关节及结构件、机器人无线充电,以及具身智造机器人应用开发等领域深度携手。”敏实集团思行智能机器人公司总经理冉青荣告诉记者,依托30多年的汽车零部件制造经验,公司能够助力智元机器人优化产品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尤其人形机器人和汽车技术同源性高,转型快的车企已经踩上风口。双林股份通过收购科之鑫,快速切入精密丝杠赛道,在人形机器人的核心“关节”完成了相关产线布局,预计全年产能可达50万套;均胜电子年初就明确抛出“汽车+机器人Tier1”双轨战略,开启了“第二增长曲线”。
“宁波有近50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军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产业具有天然优势。”宁波市新能源汽车研究会(促进会)秘书长童鸿根认为,在解决机器人供应链效率方面,传统车企利用现有的技术工艺、质量和成本控制能力,技术横跨可以很“丝滑”。
长期关注新能源汽车产业,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吕淼提醒,相较而言,浙江在车联网、氢能及氢燃料、固态电池等相关赛道高价值专利数量,与深圳、合肥、苏州、常州等城市仍有差距。
看趋势
——全球布局,时机正好吗
浙江汽车产业链企业深深嵌入的从来不只是国内汽车市场,也有更广阔的海外市场。采访中,记者发现,科学的全球布局被更多企业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宁波舟山港,一辆辆新能源汽车整装待发。据宁波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宁波口岸累计出口新能源汽车10.7万辆,同比增长275%。
密切关注中国整车出海的章弘认为,吉利、零跑等浙江省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这两年,海外投资成本水涨船高,加之今年以来美国关税风波的扰动,全球汽车产业链的格局重塑加剧。”宁波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董事会秘书透露,虽然也踌躇过,但在多维度的战略考量后,还是坚定选择了进行海外布局。毕竟,新一轮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
就在今年,宁波另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北美制造基地完成了一次“搬家”:从美国中部迁移到汽车产业密集的底特律。如此一来,公司的生产基地和研发总部集中到了底特律。
上述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为了顺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更多技术人才的支撑,底特律无疑是更优选择。”他发现,集中之后更有利于产品的创新和升级。
“鼓励浙江优质车企抢抓全球汽车产业升级的新机遇,在当下尤为重要。”吕淼认为,外向程度高、出海经验丰富的浙江,恰好具有推动浙江汽车产业全球布局的优势。
业内专家建议,浙江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鼓励具有坚实产业基础和较强整合能力的整车企业,深度融入全球汽车产业创新网络。另一方面,引导优质车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完善多种车型在海外的销售网络建构。
就在近日,零跑汽车与欧洲滚装巨头格里马尔迪集团在上海共同举行“GRANDE TIANJIN”命名暨首航交付仪式。未来,这艘专为汽车运输打造的新船,一次可满载超过2500台零跑全新电动汽车,驶往欧洲市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