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成员在宁波科学探索中心参观学习。
浙江在线8月28日讯(记者 李灿 吴柯沁)暑期,高温天,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新质生产线”实践团队带着满腔热忱出发。他们想弄明白:新质生产力,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改变生产生活的?
“我们知道它很重要,但感觉总是隔着一层纱,说不清也道不明它的具体模样。”这个在课本里频繁出现、在新闻中反复提及的词汇,对于同学们而言“熟悉又陌生”,于是大家决定利用假期时间,揣上笔记本、拿起照相机,以实地走访代替纸上解读,希望能在实践中触摸新质生产力的真实温度。
在带队老师宋国杰的邀请下,我们加入了由黄慧洁、周灵惠等10余名同学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10天时间里,我们走进宁波大大小小的科学馆、车间与研究院,最终发现,原来答案就藏在朝夕相伴的城市肌理中。
科学馆里点燃探索欲
一进到宁波科学探索中心,此起彼伏的欢笑声就吸引了黄慧洁的注意。这里距离学院差不多20分钟车程,黄慧洁之前也和朋友来打卡过,只是没想到,假期里的热闹程度远超出自己的想象——每到一处展厅,都有不少小朋友拉着家长的手,高兴地跑来跑去,眼神里充满了兴奋与好奇。
在海洋主题展馆,一个模拟海底板块运动的互动装置格外受欢迎,周边围满了排队等待体验的孩子。小朋友和妈妈齐心协力推动把手,当看到“海底山脉”在模型里缓缓隆起时,忍不住欢呼起来。
黄慧洁掏出笔记本,蹲下身和小朋友聊天:“你知道‘海底’为什么会鼓起来吗?” 小朋友说:“应该是我们用力把它挤上来的吧!”回答虽然稚嫩,却让她意识到,这种互动体验学习,可以让抽象科技变得具体易懂。
紧接着,模型前方的屏幕上开始播放一段视频,讲解大洋中脊扩张、海沟俯冲和断层滑动等海底板块运动形式的相关知识,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实践团的同学也加入了互动队伍。
“这也是我们把第一站选在这儿的原因。”在宋国杰看来,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新质生产力的源头,也许就藏在一个个孩子般的好奇心里。
他告诉我们,在宁波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中,科学探索中心的定位,不仅是科普教育的标杆,更是激发创新思维、链接产业需求的“科学会客厅”。让同学们在这里重新点燃探索欲,有助于加深他们后续观察的敏锐度和穿透力。
正如他所言,在宇宙馆、海洋馆、和谐家园馆、国家安全教育馆……我们看到,这些场馆无一不在通过数字化多媒体、虚拟交互等高科技展陈手段,让新质生产力变得可知可感。
在宇宙馆里的“航天育种水稻”展品旁,工作人员科普道:“这不是普通的模型,是宁波本地企业与航天机构合作培育的品种,亩产比传统水稻提高15%,这就是‘航天技术落地农业’的密码——把遥远的航天科技,变成惠及百姓的粮食增产技术。”
每每听到这些有意思的知识点,同学们都会边听边拍下视频,打算回去后整理成科普小素材。
感受3D打印科技魅力
第二站,我们来到浙江浙创三维科技有限公司的3D打印车间。随着科技飞速发展,3D打印已经不太稀奇。但我们没想到的是,它还是带给了我们巨大惊喜——除了技术本身有了大幅升级,更关键的是它真正解决了中小企业的创新痛点。
走进3D打印车间,周灵惠的脚步下意识慢了下来。眼前的场景,与她记忆里的画面产生了奇妙碰撞。“小学兴趣社团的3D打印机,打印个巴掌大的小沙发都要等好几个小时,表面还粗糙得硌手。”在周灵惠的印象里,3D打印是昂贵的“玩具”,只能做些“华而不实”的小物件。
她开玩笑说,如果不是来到眼前这个教室大小、安静有序的自动化车间,自己还不知道,“3D打印竟然已经发展成这个样子了!”
在公司负责人陶霖珊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更仔细的参观。我们注意到,一台3D打印机的体积和冰箱差不多,作业时几乎没有任何噪音。
周灵惠凑到玻璃罩前,盯着几台打印机看了20分钟,分别见证了二次元手办、汽车零件等从不同的工作台中“长”出来。“这是不是意味着,现在的3D打印技术,可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造出更多便宜又好用的产品?”周灵惠迫不及待提问。
“没错,这就是新质生产力的体现!我们可以用普惠化的技术,让中小企业的创新梦想不再受成本束缚,从而把产品快速推向市场。”陶霖珊以榨汁机样品举例,“一家企业需要一款榨汁机给客户提供样品,用3D打印机把一整套榨汁机打印出来,包括打印、装配、后处理等环节,耗时四五天,费用几千元。但如果企业自行开模具生产,需要投入数十万元,而且至少要1个月时间。”
他告诉我们,工业级的3D打印技术,自动化程度和精准度都很高,操作人员只需轻点屏幕,参数和进度就一目了然,应用范围很广泛,公司产品覆盖了文创、医疗器械、工业产品等多个领域,还和全国300多家企业有稳定合作关系。
“帮中小企业轻装上阵搞创新,就是我们车间里的新质生产力密码。目前这还是一片新蓝海,随时欢迎同学们也加入!”陶霖珊热情发出邀请。
把智能化改造方案带回家
站在宁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的大屏幕前,徐晨的手指在屏幕上轻轻点了点——老家宁海的模具厂数据一闪而过。这个来自“中国模具之乡”的女孩,眼神里满是激动。
从小听惯了工厂的轰鸣,看惯了父亲和工人在机床前忙碌的身影,她对传统制造业的辛苦再清楚不过。但这里的“未来工厂”截然不同:焊接机器人精准作业,双机联动行云流水,大屏幕实时跳动着各地工厂的生产数据。
事实上,宁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的成立,正是科技赋能产业、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成果。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领衔浙江大学博士团队与企业共同创立。成立初衷就是为了应对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迫切需求,致力于在智能成型装备、智能模具、智能成型技术、成型制造大数据等四大核心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供给,为宁波乃至全国的制造业升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徐晨一边参观一边拍视频发给父亲,父亲很快回复:“真希望咱们厂也能有这技术!”徐晨马上问负责人:“中小型模具厂要升级,大概需要多少成本?有没有分阶段的方案?”负责人解答后她认真记下——“中小型工厂智能化改造三步走:先上数据监控系统,再引入单机自动化,最后实现联动”,同时记下了研究院的技术对接电话。
“这就是我要带回去的创新密码!”作为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徐晨此刻觉得自己动力满满。“爸爸曾经也想学技术,却没门路,而我现在有机会有资源,要多多学习新技术,将来帮家乡的工厂插上科技的翅膀。”
10天实践结束,实践团的笔记本记满了数据,相机存满了画面。这群年轻的大学生逐渐懂得:新质生产力不只是冰冷的技术,更是点燃梦想、赋能传统、照亮未来的力量。他们的观察与行动,也成为青年一代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