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湖州市南浔区的一些农户把田间地头的秸秆收集起来等着收储中心上门收购。“以前秸秆要么烧掉,要么堆在田边占地方,现在有了更好的去处,还能变废为宝获得收益。”南浔区练市镇农户王阿姨笑着说。
在南浔区,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年播种面积达32万亩,每年能产生约11.2万吨的秸秆资源。同时,该区湖羊养殖历史悠久,以51家羊场、超30万只饲养量的体量,成为当地农业支柱产业。近年来,南浔区将秸秆饲料化作为秸秆综合利用的方向,构建起“区域统筹、镇村联动、主体带动”的模式。2025年上半年,该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化利用率达97.36%,其中饲料化利用占比12.6%,实现了“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环境增绿”,让田间地头的“废弃秸秆”变身为湖羊口中的“绿色美食”。
制度、资源、技术三方面发力
“秸秆要变废为宝,政府的统筹引导是关键。我们从制度、资源、技术三方面发力,让秸秆饲料化这条路走得稳、走得远。”南浔区农业农村局畜牧渔业与农机管理科负责人金敏华介绍。
在南浔区,秸秆饲料化并非零散推进的“单打独斗”,而是“协同作战”。据了解,南浔区专门成立由分管副区长牵头的秸秆利用工作专班,将“提升收储能力、强化利用水平、增强示范带动”三大关键任务分解到岗、落实到人。各镇街再结合辖区耕地分布、羊场规模等实际,绘制秸秆资源分布图、制定工作时间表,形成“全区一盘棋、镇街有特色”的推进格局。
当地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也为秸秆饲料化发展注入“强心剂”。南浔区先后出台《高质量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整合财政资金超1.5亿元,重点向湖羊主产镇倾斜。依托这笔资金,当地完成了2.7万亩农田宜机化改造,让秸秆收割、打捆更高效。同时,新增湖羊存栏3万只,为秸秆饲料提供了更广阔的需求市场,从“产”和“用”两端夯实饲料化利用基础。
此外,数字技术的融入让秸秆管理实现“精准化”。南浔创新运用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对全区秸秆产量、分布进行动态监测,绘制出秸秆资源“一张图”。
“哪家田有多少秸秆、什么时候能收割,一目了然。”金敏华告诉记者,当地还建立了目标、需求、服务“三张清单”,健全“区—镇—村—规模主体”四级联动机制,每一项任务都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与完成时限,避免了秸秆收集“漏网”、饲料供应“断档”等问题。
打造“收、储、用”一体化服务平台
“以前一到雨季,秸秆收不上来、存不住,眼睁睁看着烂在田里。现在有了气象预报和科学储存技术,再加上遍布镇村的收储点,秸秆应收尽收、应贮尽贮,我们养羊的饲料供应再也不用愁了。”南浔区源丰家庭农场负责人朱新华如是说。
南浔区依托全省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契机,为7个农事服务中心拓展秸秆收储功能,打造“收、储、用”一体化服务平台。目前,这7个中心已覆盖6.5万亩农田,占全区耕地面积的32%,成为秸秆收集的“主力军”。
科技支撑是提升秸秆饲料化效益的核心所在。南浔区与省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合作,组建起“首席专家+本地专家+技术骨干”的三级服务团队,深入羊场一线指导养殖户开展秸秆青贮、黄贮技术操作,解决饲料发酵、储存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截至目前,服务团队已累计实施产业技术项目2个,服务羊场32家,培训农户300人次,让更多养殖户掌握了科学利用秸秆的技能。
此外,当地还创新引入“黑水虻生物转化”项目,以秸秆和畜禽粪污为原料,培育高蛋白虫体饲料,既实现了秸秆的循环高值利用,又为精饲料加工提供了新型饲料来源,进一步延伸了农业产业链。
眼下,南浔区已形成“10个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43家规模羊场收储主体+165个村级收储点”的空间布局,年秸秆收储利用能力突破5万吨,一张覆盖全区的秸秆收储用网络已然成形。
从田间废弃的秸秆,到湖羊口中的优质饲料,再到农民手中的增收“活水”,南浔区以秸秆饲料化为纽带,走出了一条农业绿色发展与农民共同富裕相辅相成的新路径。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