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信箱里的秘密

“县中崛起”不唯分数 这所中学的人文关怀更暖人心

字体:
—2025—
09/16
15:16:26
2025-09-16 15:16:26 来源:杭州日报 记者 章翌

方飞燕在批改作业。受访者供图

  在浙江省萧山中学,有一处地方特别被学生们珍视,在这里他们和书记、校长通信交流。“我和书记是‘信友’。”很多学生自豪地说。

  “书记校长信箱”设在教学楼中心,学校鼓励孩子们随时投递——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表达,一定会收到回信。

  信件纷至沓来,每周,学校党委书记方飞燕都会把收到的信一封封拆开仔细看,并用心回应。

  方飞燕觉得,一所县中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培养了多少顶尖名校生,而在于能否真正做到“托举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让每一位孩子都有归属感 一所县中的“托举哲学”

  “我真的很开心,在萧山中学生活不只有学习,评价标准也不只是分数。这里有很多社团、志愿活动,给我打开了一片小天地。”最近,一位来自萧山农村、性格内敛的男生,给方飞燕写了一封信,信中字字发自肺腑,表达了在萧中求学的欣喜。信末,他特别提到:“很多时候,同学们羞于表达,感谢学校可以通过信件听到我们的心声。此外,真诚希望学校可以提供更多平台,让我们在追梦途中,飞得更高更远。”

  反复读了几遍后,方飞燕把信给所有行政老师传阅,并在教工会上专门讨论了这个事情,“这就是我们做教育的价值——让每一位孩子都有归属感,有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自信和底气!”

  提起“县中”和“县域教育”,似乎总和教育内卷、城乡资源分配等现实问题绑在一起。作为“县中崛起”的一个样板,萧山中学没有用单一、固化的标准,尤其是没有单单用成绩去衡量学生。方飞燕告诉记者:“相比主城区的学校,这里学生之间的差距更大,孩子们的人生及学业规划各不相同。”

  在一代代老师的努力下,萧山中学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共建了“学术直通车”,助力学生确立早期学术坐标。老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呵护学生的自由思想和批判精神。“让内向者敢于表达、严谨者善于创新、活泼者绽放光彩、专注者深耕所长。”方飞燕说。

  从“小方姐姐”到“方阿姨” 用20多年坚守换学生成长空间

  2004年,刚毕业的方飞燕来到萧山中学教语文,第一年就当了班主任。望着眼前和自己弟弟妹妹同龄的学生,她说:“高中阶段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候,只要肯奋斗,你们必有所得!老师会和你们并肩作战!”

  不少学生聊起方老师,都会提到:她对学生很温柔,上课特别有意思。“一开始大家习惯叫我‘小方姐姐’,现在都叫‘方阿姨’了。”方飞燕笑着说,她一直很注重给学生提供情绪价值。比如现在教高一的她,第一节课就对学生说,自己布置的语文作业一定不会超过15分钟,超过了可以不做,“老师们在布置前会先精选一遍题目,有时候学生反馈作业量大,我们就立即反思、调整。总之,不能让学生困在题海里。”

  这背后,需要老师更用心地付出。“不光我,我们这批老师,都是用自己的时间换学生的成长空间。”和方飞燕一样,萧山中学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绝大多数每天早上6点多就到校,结束了白天的教学工作后,还要管理学生晚自习、答疑解惑,等到学生宿舍熄灯、通校生回到家,通常都是晚上10点多了。“拼——这算是县中老师的一个特点吧。”方飞燕说,“每个孩子背后,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共同托举,我们不能辜负他们。”

  今年高考放榜后,一位家长为了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把高三每位任教老师的电话都打了一遍,当然也打给了方飞燕。家长说,本来对孩子考浙大不抱什么希望,有了老师们的支持和鼓励,孩子才有了想证明自己的心气。方飞燕回顾20多年的教学生涯,“我所理解的教育家精神,是用我们的付出助力学生主动且持续地成长,让更多孩子走向卓越、实现梦想。”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老师;学校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