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一餐热饭十分温暖 苍南“银龄食光”照亮农村养老路

字体:
—2025—
09/24
14:38:50
2025-09-24 14:38:50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 董吉妮

  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苍南宜山镇老年食堂的灯光已经亮起。热气腾腾的厨房里,志愿者们正在为当天的512份餐食忙碌着。“今天的红烧肉要炖得软烂些,王大爷牙口不好;李奶奶的餐要少盐少糖……”负责人陈丽君一边查看菜单一边叮嘱。

  这份温暖而细致的关怀,正通过“银龄食光”助老行动,送达苍南县16个村社的每一位老人手中。

  “一碗剩饭”到“热菜热饭”的温暖转变

  “以前总是一碗剩菜对付一天,现在每天都能吃到热乎的饭菜,来食堂堂食还可以和老伙伴们一起说说话,晚年生活过得越来越有味道了!”75岁的杨阿公吃着刚打来的午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杨阿公家住食堂附近,每天上午10:40,他都会准时到食堂吃饭。

  杨阿公的“幸福晚年生活”,源于当地推行的“爱暖食光里”幸福银餐计划。面对苍南县20.01%的老龄化率,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老人因“做饭麻烦”常年食用剩饭,九成以上渴望社交与情感关怀,这一创新项目通过政府、企业、新就业群体与老人的多元协同,正在悄然改变农村养老的现状。

  项目创新建立了“中央厨房+片区食堂+村居助餐点”三级供餐体系,成功构建起覆盖16个村社的“15分钟助餐圈”。每天中午加晚上,512份餐食准时送出,不仅解决了老人们的吃饭问题,更成为连接情感的纽带。还为高血压、糖尿病等特殊需求的老人准备了营养餐。

  “送餐+陪伴”的双重守护

  外卖员小曾送完午高峰的订单后,并没有休息,而是继续为两位独居老人送餐。“趁着年轻多为老人做点事,打心眼里开心!”他说着,轻轻敲开林阿婆的家门,“阿婆,今天感觉怎么样?饭菜还合口味吗?”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项目创新性地让快递员、外卖骑手和社区志愿者等担任“陪伴专员”,他们不仅是食物的传递者,更成为老人身边的“临时家人”。快递员陈师傅也是送餐大军中的一员。他持续为20多户老人送餐,个人累计服务时间达2100多小时。一餐热饭、一句问候、一次随手帮忙,真正让老人们实现了从“喂饱肚子”到“温暖内心”的跨越。

  社区志愿者则是承担陪伴的角色,当餐食送到老人手中时,针对有需求的老人,志愿者会坐下来陪老人聊天,嘘寒问暖。更令人感动的是,低龄老人也加入到助老服务中。刚退休不久的欧先生带着朋友主动加入“银龄互助队”,每周为高龄的老人送餐,在送餐时还定期为78岁的杨阿公提供服务。“我们最懂老人需要什么。”欧先生透露。目前,互助队已吸引12名低龄老人加入,还编印了“方言版防诈骗手册”,用实际行动守护同龄人。

  创新机制让爱心持续传递

  项目突破了传统公益模式,创新推出“志愿服务换积分”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助老服务。快递员每服务1小时可获得1积分,用于兑换餐食或日用物品;企业通过赞助、共建等方式获得“爱心企业”认证;低龄老人通过服务高龄老人积累“时间银行”积分,未来可兑换相应服务。

  这一创新机制,与“政府补一点、企业捐一点、老人出一点、社会筹一点”的多元筹资模式相结合,使项目在不足一年时间内,助餐总量突破13.6万份,志愿者服务时长累计达12160小时,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

  午餐时间过后,宜山镇老年食堂并没有安静下来。老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的下象棋,有的做手工,还有的参加健康讲座。这里不再只是一个食堂,而成为了老人们的幸福综合体。

  一餐热饭,温暖的不只是胃,更是心。“银龄食光”项目用最简单的方式,诠释了最深厚的关怀,让每一位老人都能被看见、被惦记、被温暖。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苍南;老人;养老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苍南宜山镇老年食堂的灯光已经亮起。热气腾腾的厨房里,志愿者们正在为当天的512份餐食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