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潮声丨让旗袍飞扬!一座江南小镇的新风口

字体:
—2025—
10/02
10:13:20
2025-10-02 10:13:20 来源:潮新闻 执笔 林晓晖 金晨 通讯员 金樱子 陈海丹

  提起旗袍,人们总会想到苏杭的雅致、上海的摩登,却鲜少有人知晓——全国超40%的旗袍,来自浙江台州临海的涌泉镇。

  这个镶嵌在灵江下游的小镇,一面枕着蜜橘飘香的山野,一面连着机杼声声的工坊。常住人口不足5万,年产旗袍却超过1600万件,半数居民从事旗袍相关产业。

  “歖旗着”主理人尹晓波正在介绍改良款旗袍与传统旗袍的区别。临海市委宣传部供图

  尽管产量惊人,涌泉却一直是个“低调”的存在——一批批旗袍在这里生产、打包,然后被发往全国各地的批发市场,贴上其他品牌的标签。

  这些年,涌泉人并非没有尝试改变:他们调研市场、整合资源,建设全国第一个以镇级为平台打造的旗袍城;组建行业协会,推动企业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如今,国潮风劲吹,这个习惯了埋头代工的小镇开始抬头看路。

  如何在千万件旗袍上缝上自己的名字?小镇里,这场从“贴牌”到“创牌”的转型之路正在一针一线中徐徐展开。

  涌泉旗袍展示。涌泉镇供图

  涌泉旗袍,该有自己的名字了

  灵江的晨雾还没散尽,涌泉镇西头巷弄里的旗袍作坊已传来缝纫机的“哒哒”声。年逾古稀的老匠人戴着老花镜,指尖捏着一枚真丝盘扣,穿针引线间,一朵精致的栀子花在布面上渐次绽放。

  种桑养蚕,刺绣缝衣,这是涌泉人世代相传的手艺。在这里,几乎每个人都能讲出几段与旗袍有关的故事。

  涌泉人说,清代时,这里的绣娘们就给大户人家绣旗装;上世纪50年代,绣工普及到“村头阿婆会锁边,灶前媳妇能打样”。到了80年代末,涌泉绣衣产业初步形成规模,大大小小的集体、个体绣衣厂有10多家——“涌泉的旗袍根,扎得深着呢!”

  经过多年发展,涌泉旗袍在技术储备、人员储备、供应渠道上积累起一定的经验优势。但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日子,也过了几十年。

  “有技艺,无品牌——这是涌泉面临的现实困境。虽然我们有技术、有工人、有供应链;但没渠道、没品牌,只能靠代工走量。”涌泉镇相关负责人翁文萍说,在著名的苏州旗袍城,60%的商户都来自涌泉,可消费者记住的,从来不是“涌泉”这两个字。不直接面对市场,大家对品牌就没有印象。

  2023年,涌泉镇人大组建旗袍产业专业小组,就此开展深度调研,他们用两个月时间跑遍了苏杭30余家商户、本土60余家企业。

  调研发现了涌泉的独特优势。临海何旗旗袍公司总经理何总军曾试着在内陆办厂,最终还是回到了涌泉:“本地工人对丝绸工艺的熟稔度,是外地比不了的。”何总军解释,一根针、一道线里面大有门道,他们一上手就知道怎么让旗袍更挺括、更服帖。

  更关键的是,涌泉旗袍的配套产业得天独厚——隔江相望的沿江镇,承接了全国80%的盘扣生产,优质盘扣当天就能送达工坊;蜜橘产业带起来的电商物流,让涌泉旗袍的单件物流成本比苏杭低1-2元,不管是批发还是零售,盈利空间都多出一截。

  可难题也同样突出。翁文萍说,涌泉虽有上千家生产单位,但多是“低、小、散”的家庭作坊,分散在镇里的各个角落。有的在自家客厅裁剪,有的在阁楼熨烫,不仅质量标准难统一,还存在消防安全隐患。“更让人焦虑的是,全镇没有一家龙头企业能够牵头。”

  “这是一种路径依赖。”临海市旗袍(绣衣)协会负责人冯言君也是几十年从业经历的旗袍商,他认为,大家习惯了“生产-批发”的模式,对市场没概念,也没有终端销售的经验,让“涌泉旗袍”成为一块招牌,大家不敢想。

  旗袍店主们分享了自己的顾虑,“回去做自有品牌,市场怎么打开?客户都在苏杭,回来做,订单能保住吗?”“房租、人工要重新算,万一亏了咋办?”

  “我们的根在这里,为什么不能让全国知道,好旗袍产自涌泉?”一次行业座谈会上,做30年旗袍的老匠人激动发问,触动了在场所有人。一种共识逐渐形成:涌泉的旗袍,该有自己的名字了。

  中国・临海旗袍城概念图。涌泉镇供图

  第一个建在镇上的旗袍城

  从涌泉镇中心远眺,一座曲线型的建筑沿灵江岸线蜿蜒展开,这是国内首个以镇级为平台打造的旗袍专业市场中国・临海旗袍城,历时两年筹建而成。

  “上海、苏州也有旗袍城,多是‘商铺堆商铺’,但我们的不一样。”旗袍城建设单位临海市城发集团工作人员谢吴一指着规划图介绍,这里要把涌泉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

  曾经的涌泉旗袍,没有产业平台,每一道工艺是零散的。一件旗袍从打版、裁床到后道验收、打包,需要辗转多个地点,效率低下。如今在涌泉旗袍城,展示、销售、设计、直播等环节将首次实现一体化运营。

  这是一个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占地28亩的旗袍园区:主体建筑共3栋,分别为商业楼、商铺楼,和综合大楼。其中,商业楼1-2层计划用于旗袍门店,3-5层用于旗袍生产加工和仓储;综合楼用于共富工坊和电商直播孵化基地建设,同时引入旗袍设计机构,为入驻旗袍商家提供设计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定制服务。

  谢吴一告诉记者,旗袍城竣工验收后,又进行一轮升级改造:“加设了连廊,让生产、销售的动线贯通,首次实现‘前店后厂’模式。一件旗袍从量体到成衣,现在可以在一栋楼内完成。”

  走在旗袍城里,就能发现它和传统批发市场的不同——一进大门,旗袍展示区便映入眼帘,如同一个小型博物馆,展示着涌泉旗袍的历史文化。谢吴一带着记者走进新建的民国风情街,青石板路两侧摆着复古路灯,“你看街角,这是我们费大功夫‘淘’来的老爷车!”在展厅背后,搭起小型T台,“游客不管是否购买旗袍,都能穿旗袍拍照、喝茶,沉浸式感受旗袍文化。”谢吴一说。

  “旗袍承载着东方服饰文化的深厚底蕴,所以我们希望旗袍城不再是传统的批发市场,更像一个文化体验空间。”冯言君说。

  旗袍城的价值,不止“聚资源”,更在于“开眼界”——它让习惯了做生产的涌泉人,第一次直面市场与消费者。

  涌泉想以此为“圆心”,慢慢聚集上下游供应链企业,逐步培育起完整的旗袍产业生态。

  目前,中国・临海旗袍城的招商运营工作正在筹备推进。 “这里还可以旅拍,是不是还能打造旗袍咖啡馆?”“我们还打算利用国家5A级景区台州府城的旅游特色,举办各类旗袍走秀活动!”大家对这个承载涌泉旗袍梦的地方,有无限的想象。

  旗袍制作的老工匠人正在打版。涌泉镇供图

  让旗袍从“仪式感”走进“生活里”

  人们对于旗袍,有许多陈旧的印象,比如茶馆服务员的统一工作服,或是婚礼上新娘的敬酒服,总觉得它是“仪式感专属”。

  “这件旗袍,我们把高领改低了2厘米,裙长截短了15厘米,还换了时装面料,这样上班族穿去上班、逛公园都方便。”在“歖旗着”旗袍店里,店主尹晓波拿着一件浅灰色改良旗袍,向记者展示设计细节。

  这位80后设计师是个“旗袍二代”,从母亲手里接过缝纫机时,尹晓波就想:“为什么旗袍只能在婚礼、茶馆穿?我要做老百姓日常能穿的旗袍。”

  这是涌泉人自己探索出的赛道。

  涌泉人对自己的定位是很清晰的。“我们并不一定要做非常高端的旗袍品牌,而是走‘高性价比+日常化’路线。这既符合小镇产业体量,也契合当下消费趋势。”

  尹晓波回忆,2007年唐装风靡时,涌泉旗袍曾迎来过“小风口”,但当时的款式多为长款织锦缎旗袍,“穿的场合太少,火了一阵就冷了”。这一经历让他意识到,要让旗袍真正走进日常生活,必须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于是,他开始尝试改良:将传统立领改成小方领,把直筒裙改成A字裙,用棉麻、雪纺代替厚重的织锦缎,让传统旗袍有了现代时装的灵动。尹晓波拿起一件提花磨砂面料的旗袍,“你看这个面料,吸光不臃肿,冬天搭大衣、夏天单穿都合适。”

  和尹晓波想法一致的,还有“西姿”旗袍品牌负责人王群。她认为,创新不能丢失旗袍本质:“新中式不是乱改的,我们设计的泡泡袖旗袍,虽融入时装元素,但依然保留手工盘扣和真丝面料。”

  “旗袍代表的不仅仅是美,更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尹晓波说,“新中式旗袍” 既要坚守传统工艺,也要包容现代审美。国风花型、中式盘扣以及丝绸面料,都是旗袍不可或缺的传统元素。没有这些,就是空有“噱头”的普通连衣裙。

  这就要求涌泉得培养一批懂传统、又懂时尚的年轻设计师,洞察现代人的审美趋势,追逐新国潮的新风口。

  “但目前涌泉只有少数企业有独立打版设计能力,而且在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上整体较为单一。”冯言君说,更关键的是人才短缺:“工艺师傅老龄化,年轻设计师留不住,经营管理人才也不够,产业后劲跟不上。”

  2024年,临海旗袍协会在涌泉成立,第一件事,就是吸纳60家核心会员单位邀请高校设计专业老师驻场指导,帮助企业提升原创能力。同年10月,临海市首届旗袍设计大赛举办,72件原创作品从这里诞生,其中一件融入涌泉蜜橘纹样的旗袍,还成了当地文旅的“吉祥物”。

  在冯言君看来,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借力于行业协会组建,为未来市场经营提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同时,通过知识产权联盟建设,要让园区企业逐步树立独立设计意识。

  “之前,缺少集中展销平台一直阻碍着涌泉旗袍成气候发展,我们想以旗袍城为‘圆心’,聚集上下游供应链企业,逐步培育起完整的旗袍产业生态,探索出一条产业兴旺带动共富的新路。”涌泉镇党委书记张骞说。

  做旗袍是慢功夫,一针一线都急不得,产业转型也是慢功夫。涌泉人相信,只要朝着一个方向走,总有一天,人们都会说“要穿好旗袍,就去涌泉!”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潮声责任编辑:王志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提起旗袍,人们总会想到苏杭的雅致、上海的摩登,却鲜少有人知晓——全国超40%的旗袍,来自浙江台州临海的涌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