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在手机相册上轻轻滑动,两张特殊的合影跃然而出——一张在库车市阳明小学,一张在库车市林基路小学。
看着合影中自己和援疆教师们的笑容,陈世红、罗彦的指尖微微颤抖。那些远在新疆的日子,仿佛一瞬间又回到了眼前。
作为镇海区实验小学的老师,陈世红、罗彦曾经扎根库车,投身教育援疆。最近,受宁波市援疆指挥部和库车市教育局邀请,她们踏上了一场“重走援疆路”的旅程。
当熟悉的库车风光、熟悉的校园场景、熟悉的孩子面孔再次映入眼帘,那些熟悉而温暖的故事顿时涌上心头,湿润了她们的眼眶……
师徒照背后的周末坚守
走进阳明小学校史馆,罗彦一眼就看到了墙上那张照片。照片里,她和当地几位年轻教师肩并肩,笑容灿烂。这是当年师徒结对时留下的珍贵纪念。
“看到这张照片,就想起了2023年我和徒弟们一起磨课、改教案的日子。”
彼时,为了帮助阳明小学的年轻教师尽快站稳讲台,罗彦几乎把周末全部“泡”在了学校或援疆楼会议室。她拿着厚厚的教案,逐字逐句和徒弟们推敲教学环节;板书怎么排,问题怎么问,一遍遍琢磨修改。
“有时,一个教案要改五六遍,试讲更是家常便饭。”罗彦回忆,“徒弟们有时会因为试讲卡壳而泄气,我就握握他们的手以示鼓励‘再来一遍,你可以的’。”
日复一日的陪伴和指导,换来的是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全秀娟就是罗彦的“徒弟”之一。如今,她不仅是学校的教学骨干,还获得了库车市思政教师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一等奖。“她把教学的魂,种在了我们心里。”提到罗彦,全秀娟常常这样说。
而那间见证师徒情谊的周末教室和援疆楼会议室,已成为当地教育种子生根发芽的沃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库车教师的成长。
“普通话牌”里的学语热潮
“陈老师,我们好想你!”
在林基路小学,清脆的喊声打破了校园的平静。一群六年级孩子飞奔过来,满脸惊喜。他们正是陈世红援疆时教过的学生。
“孩子们,好久不见,都长这么高啦!”她笑着蹲下身,轻轻抚摸孩子们的头。
“陈老师,您设计的‘普通话牌’,我们还在用呢!”一位扎马尾的小女孩兴奋地说,“我们还教爸爸妈妈、邻居叔叔阿姨一起学,大家都很喜欢……”
陈世红的眼睛,一下子红了。
当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学普通话,她精心设计了一套“普通话牌”——牌面上印着常用汉字、偏旁,孩子们可以像玩扑克一样,边玩边学,寓教于乐。
“当时就想让学习普通话变得轻松有趣点,没想到,这副小小的牌能‘走’这么远。”如今,陈世红设计的这套“普通话牌”已走出库车,在南疆四地州掀起了一股学普通话的热潮。
听着孩子们叽叽喳喳分享学用“普通话牌”的趣事,陈世红仿佛看到,那些年播下的语言种子,如今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对罗彦、陈世红而言,重走援疆路,不只是一次回忆,更是一次温暖的接力。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教育援疆的情缘,仍在继续。
一代人走了,一代人又来了。那些种在心里的教育种子,永远在生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