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的文化记忆,从来不是尘封的标本。它凝结在西湖绸伞的竹骨伞面上,镌刻在青瓷冰裂纹的釉色里,也鲜活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陈刚的实践轨迹中。
自1993年参与大运河保护事业起,从老建筑修复到申遗筹备,陈刚始终与文化传承同行。2021年执掌杭州工美馆后,他在百年工业遗存改建的展馆里深耕,为传统工艺寻找当代出口,让微雕的细刃、织绣的丝线、陶瓷的窑火,在“古今对话”中重焕光彩。
如今,他更打破博物馆的物理边界,把工美课堂搬进社区街巷、送进远方校园,让油纸伞的清香飘向新疆阿克苏的课堂,让沉睡的工美瑰宝真正走进生活、融入时代。
“一座博物馆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拥有什么,更在于它如何被需要。”这是陈刚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改写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遇方式的起点。
从“微改造”到“大辐射”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由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以及中国伞博物馆构成。自2009年相继开放以来,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并未止步于“收藏与展示”的传统路径。在陈刚的引领下,一场静悄悄的“微改造革命”让文化空间变得可触可感。
中国伞博物馆入口的标志性红色伞道被细心保留,数字影像在此流转,江南小镇的春樱、夏雨、秋叶、冬雪轮番上演,观众踱步其间,便与四季风物撞了个满怀。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超窄边互动屏上,工美馆专属IP数字人“匠宝”化身金牌讲解员,为观众生动阐述展项主题及精品展品。在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参观者可欣赏剑舞诗歌动画、参与体感击剑互动、寻找古画中的刀剑。中国扇博物馆利用虚实相间的投影艺术、3D技术,还原了古扇的画中情景、材质、使用场景等。
“以局部微改造为切入点,融入数字化场景与互动体验,是希望为观众带去耳目一新的观展感受,让博物馆既能守住文化根脉,又能常看常新、永葆活力,真正成为贴近大众、温暖人心的文化空间。”陈刚表示。
这份“贴近大众”的追求,远不止于展馆之内。
在陈刚看来,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馆内的创新呈现,更在于走出馆门、融入更广阔的生活场景。于是,他主动打破物理边界:向内,深耕“在地邻里圈”,让博物馆走进社区、校园;向外,绘就“城乡同心圆”,带队帮扶9家乡村博物馆;向远,携手“工美石榴红”,联动四川甘孜州开展技艺交流、举办传习培训班,推动杭州的陶瓷、刺绣、扇艺等工艺美术技艺,与藏族唐卡、新疆刺绣展开跨越地域的精彩对话;出海,锚定国际舞台,带着杭绣、绸伞、扇艺、金石拓印、书法篆刻、杭州剪纸等东方工美与世界工艺同台绽放雅致风华。
一把油纸伞、一柄小折扇、一个精巧漆盒……这个夏天,杭州的千年文化“宝藏”就活灵活现地“跃”到了新疆小朋友的指尖上。陈刚携团队带着原创课程走进阿克苏,带当地青少年动手探索工艺美术技艺的奥秘。“老师,这扇子扇的风,能把阿克苏的瓜果香都吹到杭州去!”现场有同学不禁感叹。
这些跨越千里的相逢与交流,正是陈刚心中“文化共融”最生动的模样。
以“工美魂”铸“文化芯”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如何利用好这波“热经济”助力文化共富是陈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文化共富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能握在手里、融进生活的温度。”于是,他进一步激活“大师工作室”活力,让老手艺人的匠心在活态展示中传承;全国首创的“大师带徒”项目,更是搭建起政府、平台、个人、社会联动的传承网络。如今,3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5名市级工艺美术大师、20余名中高级工艺美术师从杭州工美馆走出,200余个工艺奖项印证着这份传承的厚度。
匠心需传承,更需焕新。为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陈刚还从四大博物馆的馆名谐音中提炼灵感,打造出“不见不散”“尽善尽美”的文化IP——印着这些标识的文创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让传统文化以轻盈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他还牵头成立浙江省博物馆学会专题馆专委会,深化工艺振兴联盟合作内涵,办论坛、搞AI创意设计大赛,让工美行业在交流碰撞中迸发新活力。
当2023年“浙江省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的荣誉挂在工美馆墙上时,每一寸荣光里,都藏着陈刚与团队精耕细作的汗水与智慧。
博物馆储存时间,更连接人心。博物馆人的使命就是在不断守正创新中,用有品质的文化产品,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份使命感,让陈刚对工美馆的未来想得更远——不仅要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以工艺美术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更要成为能激发创造、滋养心灵、连接情感的“文化活力场”,让工艺活起来,让文化融进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